搜索到3691 篇“ 青藏高原东北部 “的相关文章
青藏高原 东北部 上地壳剪切波分裂特征2024年 由羌塘、巴颜喀拉、柴达木和祁连等几个二级块体组成的青藏高原 东北部 与华南块体及华北块体接触,产生强烈的构造变形。文中利用青藏高原 东北部 2010年1月—2021年9月的小地震波形事件,使用剪切波分裂分析方法计算得到快波偏振方向与慢波时间延迟2个各向异性参数,并对参数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快波偏振方向以NEE为主导,与区域主压应力方向大致平行,祁连块体北部 和东南部、羌塘块体北部 存在NNW、NWW或近EW等多个相对较弱的第2快波偏振方向,与区域内广泛分布的NW走向断裂近平行。柴达木块体东北 缘的快波偏振方向较离散,受到应力、断裂、岩石性质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祁连块体北部 逆冲断裂系东部的时间延迟大于西部,体现了两者应力环境的差异。祁连块体东南部及柴达木块体东北 缘大致相当的时间延迟分布可能与其具有类似的岩石类别物性及构造环境相关。柴达木盆地北缘存在NWW向快波优势偏振方向和相对一致的时间延迟,可能是断裂在深部高压变质作用的响应。羌塘块体北部 的时间延迟小于拉脊山断裂周缘(祁连块体东南部与柴达木块体东北 缘),可能与岩石类别物性与构造环境的差异有关。 李抒予 高原 金红林 刘同振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北部 剪切波分裂 各向异性 上地壳 青藏高原 东北部 祁连山一次降水层状云微物理特征的飞机观测研究2024年 位于青藏高原 东北部 的祁连山是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等多条重要河流的发源地,云微物理特征对于了解该区域大气降水形成过程具有重要作用,但关于祁连山地形云的飞机观测研究很少。本文利用青海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空中国王-350飞机观测数据,分析研究了祁连山2020年8月16日的一次降水层状云的微物理特征。研究表明:祁连山地区此次降水层状云的形成,与偏南气流由低海拔河湟谷地区向高海拔山区运动过程中受地形强迫抬升过程密切相关,云中过冷液态水含量最大值为1.13 g m-3。低海拔山区和高海拔山区的云物理特征有明显差别,低海拔山区由于水汽相对丰富,地形抬升形成的过冷液态水含量较高。山区不同高度粒子形成机制存在显著差异:5600 m(-5.1℃)层过冷液态水含量较高,冰粒子主要通过凝华、聚并生长,也存在弱凇附过程;6560 m(-9.9℃)层存在大量聚合状冰粒子,粒子谱拓宽明显,凝华和聚并过程起主导作用;7850 m(-17.0℃)层基本为冰粒子,存在大量枝状冰粒子聚合体,说明冰粒子以凝华和聚并生长为主。 黄颖 付丹红 郭学良 张文煜关键词:飞机观测 青藏高原东北部 青藏高原 东北部 60多年来的气候暖湿化:来自德令哈水文气候的记录2024年 柴达木盆地水文气候的变化影响该区生态文明建设及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采用线性回归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分析方法对德令哈60多年来的气象和水文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德令哈的气温和降水均呈显著的上升趋势,1956—2022年升温速率为0.45℃/10 a,1956—2018年降水增加速率为26.6 mm/10 a。冬季气温升高最快,可达0.75℃/10 a;夏季降水增加最多,为17.1 mm/10 a。德令哈水文站的平均流量也呈显著增加趋势,1960—2020年增加速率为1.03 m^(3)/s/10 a;夏季增加速率最快,为2.89 m^(3)/s/10 a。平均流量主要受控于降水量,气温对其影响次之。Mann-Kendall检验显示平均流量在2009年发生突变。尽管1973—1980年的蒸发量处于高值,但1956—2003年的蒸发量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平均风速很可能是影响蒸发量的主要因素。湿润指数(降水量/蒸发量)呈升高趋势,表明德令哈气候近60年来朝湿润化方向发展。托素湖、尕海、青海湖湖面上涨及柴达木盆地植被覆盖度增加进一步印证了青藏高原 东北部 气候的暖湿化特征。 曾方明 董博 张西营关键词:柴达木盆地 青藏高原东北部 气温 降水 气候变化 青藏高原 东北部 湖泊浮游植物对气候振荡的响应:来自1400年沉积物岩芯的证据2024年 The Tibetan Plateau, also known as the Water Tower of Asia, is home to 1424 lakes with areas of greater than 1 km2, and supplies freshwater resources for more than 1.4 billion people [1,2]. In the context of recent global change, the warmer climate has caused prominent changes i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ke evolution on the Tibetan Plateau, such as changes in the hydrology. 张含笑 郑佳楠 王荣 刘永 高扬 吴丰昌 霍守亮关键词:TIBETAN PLATEAU 青藏高原东北部 青藏高原 东北部 地区城市PM_(2.5)和PM_(10)时空分布特征及气象因素的影响2024年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迅速发展,大气污染问题已不容忽视,青藏高原 东北部 作为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战略地区,由于其常年多风的地理特点导致土地荒漠化,而土地荒漠化会带来颗粒物污染的问题。笔者以青藏高原 东北部 地区逐月可吸入颗粒物(PM_(10))和细颗粒物(PM_(2.5))浓度为基础,分析了大气颗粒物PM_(2.5)和PM_(10)时空分布特征,与气象因素(降水量、气温和风速)之间的相关性及受气象因素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①东部人口密集和经济发达的西宁市、海东市和黄南州PM_(2.5)和PM_(10)较高,以上3个市州的PM_(2.5)平均水平分别为44.2μg/m^(3),44.7μg/m^(3)和36.5μg/m^(3),PM_(10)平均水平分别为99.1μg/m^(3),99.7μg/m^(3)和72.2μg/m^(3);2015~2019年的时间分布上各地区颗粒物浓度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空间分布表明PM_(2.5)呈现从西到东逐渐升高的趋势,PM_(10)则呈东高西低分布。②各地区气温和降水量的峰值均出现在夏季,呈现出“Λ”型的分布规律;而各地区的PM_(2.5)、PM_(10)逐月浓度变化整体呈现出“V”型的分布规律,非采暖季颗粒物浓度最低、采暖季颗粒物浓度最高。③各种气象因素的影响中,PM_(2.5)和PM_(10)与降水量、气温、风速均呈负相关,并且PM_(2.5)浓度受到风速的负向影响,而PM_(10)浓度受到风速的显著正向影响,表明风起扬尘对该区域大气污染贡献突出但风速与污染物浓度的作用机制复杂。本研究可为典型地区空气质量的改善与预测提供理论基础与参考依据。 梁明武 李慧婷 李魏龙 贾晓丹 汪铭媛 冯朝晖关键词:空气污染 气象因素 青藏高原东北部 青藏高原 东北部 更尕海7—9月水-气界面CH_(4)、N_(2)O交换通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2024年 为了解青藏高原 浅水草型湖泊水-气界面CH_(4)与N_(2)O通量的交换机制,以青藏高原 东北部 的更尕海为例,分别在2021年7月、8月、9月采用漂浮静态箱-气相色谱仪法对其水-气界面CH_(4)、N_(2)O交换通量进行连续、定点观测,并结合流域气象、湖泊水环境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更尕海水-气界面CH_(4)交换通量平均值为0.557 mg(/m^(2)·h),整体表现为源;N_(2)O交换通量平均值为-0.100μg(/m^(2)·h),整体表现为弱汇。(2)在空间上,受水生植物分布差异影响,更尕海黄苔分布区为水-气界面CH_(4)排放的热点区域,其次为狐尾藻分布区,无植被分布区最低。N_(2)O交换通量的变化受污染负荷的影响,粪便排放区是N_(2)O排放的热点区域。(3)在时间上,CH_(4)交换通量的变化则受温度影响,CH_(4)排放峰值主要出现于15:00时;N_(2)O交换通量的变化与沉水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关。沉水植物光合作用向水体释放O_(2)并使pH升高,从而抑制了沉积物中的反硝化作用与微生物活性,使得湖泊整体表现为N_(2)O的“汇”。(4)相较于中国东部湖泊,青藏高原 气压低,使得水体DO含量相对较低,减弱了水体对CH_(4)的氧化作用,还降低了水体中CH_(4)的溶解度,导致青藏高原 湖泊CH_(4)排放通量显著高于中国东部湖泊。而青藏高原 湖泊受人类活动的干扰较小,外源性污染较轻,造成该区域N_(2)O排放通量显著低于中国东部湖泊。 刘铖霖 金彦香 金鑫 林嘉欣 李渊关键词:青藏高原 水-气界面 氧化亚氮 青藏高原 东北部 更尕海水-气界面CH4、N2O气体交换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湖泊是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在全球碳收支和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青藏高原 湖泊面积占全国湖泊面积的57%,然而,由于研究数据的缺乏,限制了对青藏高原 湖泊水-气界面温室气体交换及其影响因素的认识,这给区域乃至全球的温室气体排... 刘铖霖关键词:青藏高原 水-气界面 氧化亚氮 强对流天气引致的“前驱波”及其对地震前兆诊断的新启示:以青藏高原 东北部 为例 2024年 地震前驱波自报道以来,国内已有不少研究相继发现了该变化,但其中不乏一些误诊案例。鉴于当下前驱波识别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着重从观测实践的角度出发,同时还结合天气动力学背景,对2016年8月18日青海门源台钻孔应变记录中出现的形似远震前驱波的异常进行了综合诊断。结果表明,该“前驱波”主要源自青藏高原 东北部 强对流天气过程中的气压扰动。这一工作不仅有助于拓展前驱波理性识别的视角,同时还能为青藏高原 地球物理观测中短时异常的溯源研究提供参考。 杨小林关键词:强对流天气 青藏高原 前驱波 地震前兆 钻孔应变 青藏高原 东北部 高填路基变形特征及处置方案研究2024年 针对同赛公路K44+920~K45+020段高填方,施工时换填上部非湿陷性黄土状土后,发现底部有渗水,施工时地下水和覆盖层处治力度不足,造成填方高约4 m时坡体出现较大规模的变形。为此,从滑坡成因、地质特征、几何特征出发进行了分析,并采用极限平衡法对目前、工后的饱和、地震工况进行稳定性分析计算,并提出了在填方体内侧边沟下部设置深约3 m、基底位于下伏泥岩深度不小于0.5 m的截水盲沟;卸载目前填方,继而对下伏软弱饱水层进行彻底清除,并设置必要的排水盲沟后重新回填;在填方边坡的坡脚部位设置隔断式抗滑桩或护脚墙的处置方案。处置后滑坡处于稳定状态,治理效果良好。 林彦德 张兴举关键词:抗剪强度 剪切破坏 近代青藏高原 东北部 商业发展与农业种植结构变迁研究 2023年 青藏高原 东北部 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发展的重要地区,近代商业的活跃,引起该地区农业种植结构发生了变迁。文章从粮食商品化程度加深与种植面积扩大、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增长与种植结构多样化、家庭园艺养殖业的市场化与多元结构等方面分析了农作物种植多样化且稳增,农户家庭农业经营领域结构实现了多元化,具有了商品生产的性质,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种植结构的变迁使人口得到增长,为农业提供更多劳动力,城市商业更加繁荣,为农产品销售提供了广阔的消费市场,引起区域社会经济整体发展。 勉卫忠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北部 社会变迁
相关作者
方小敏 作品数:296 被引量:3,203 H指数:3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研究主题:青藏高原 晚新生代 临夏盆地 柴达木盆地 磁性地层 颜茂都 作品数:65 被引量:369 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研究主题:晚新生代 青藏高原东北部 古地磁 磁性地层 青藏高原 宋春晖 作品数:114 被引量:1,100 H指数:21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 研究主题:晚新生代 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东北部 构造隆升 新生代 鹿化煜 作品数:230 被引量:3,277 H指数:37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黄土 古气候 黄土堆积 气候变化 古土壤 胡夏嵩 作品数:191 被引量:1,056 H指数:22 供职机构:青海大学 研究主题:抗剪强度 黄土区 草本植物 西宁盆地 黄河源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