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616篇“ 东北缘“的相关文章
- 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特征与分层各向异性
- 2025年
- 本文综合前人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利用不同方法不同资料得到的地震各向异性结果,对该地区断裂和应力等构造特征及分层各向异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以地壳缩短增厚变形为主,部分区域存在各向异性分层或壳内韧性层。XKS(SKS,PKS和SKKS震相的统称)分裂的快波方向整体呈NW或WNW向,与上地幔物质的流动有关。地壳的快波方向表明地壳变形会受到断裂及主压应力的影响。祁连造山带和海原断裂带的分层各向异性特征揭示了上地壳与中下地壳可能存在解耦。阿拉善地块东部至鄂尔多斯地块西部可能存在壳幔解耦现象,上下两层的变形机制不同。秦岭造山带表现为较强的壳幔耦合。松潘—甘孜地块的分层特征及其变形机制较为复杂,仍然存在争议。
- 夏新宇高原
-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北缘接收函数剪切波分裂
- 青藏高原东北缘老龙湾盆地新近系甘肃群地层划分
- 2025年
- 海原断裂带西段老龙湾盆地沉积一套晚新生代红色碎屑物,记录了青藏高原东北缘生长过程。由于缺乏高精度的地层年代学研究,现有的工作笼统地将这套晚新生代沉积物划分为新近系甘肃群,导致老龙湾盆地对青藏高原北东扩展响应的认识存在争议。本文在1∶5万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老龙湾盆地晚新生代地层开展了高精度磁性地层年代学研究,建立了老龙湾盆地约13.61~2.58 Ma磁性地层年代学格架。结合岩性特征和沉积环境分析,将老龙湾盆地新近系甘肃群地层划分为2个岩石地层单位:咸水河组(N_(1)x)和临夏组(N_(1-2)l)。咸水河组沉积于晚中新世(约13.61~8.11 Ma),为一套砖红色砂质中砾岩、块状中砂岩、粉砂质泥岩,为晚中新世扇三角洲—滨浅湖相沉积,与下伏早志留世肮脏沟组灰绿色变质砂岩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临夏组沉积时代为晚中新世—上新世末(8.11~2.58 Ma),为一套厚层浅砖红色中砂岩与中—粗砾岩互层,偶含巨砾岩,总体上表现为“砂砾互层”,为河流相沉积,与下伏咸水河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在区域上,老龙湾盆地新近系甘肃群咸水河组和临夏组两个岩石地层单位,可与邻区新近纪地层进行对比,从而统一了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新近纪地层系统,为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构造隆升提供了地层学依据。
- 王天宇施炜侯贵廷侯贵廷王嘉琦
-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北缘新近系古地磁
- Moho反射波噪声干涉方法及其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结构成像的应用初探被引量:1
- 2025年
- 基于南北地震带北段布设的密集流动地震台阵的连续波形记录,采用台阵噪声干涉技术获得了青藏高原东北缘Moho面PmP反射波,利用已有的区域三维地壳速度模型,采用沉积层校正方法建立研究区域的三维地壳初始模型,进而对噪声互相关函数进行基准面校正,然后采用共中心点叠加方法获得了研究区的地壳厚度分布.结果显示,青藏高原东北缘及周边不同块体地壳厚度差异显著,沿青藏高原北东向的扩展方向,地壳厚度逐渐变薄.祁连造山带中、西段地壳厚度约55~65 km,西秦岭造山带地壳厚度从西至东从53 km左右减小至42 km上下,阿拉善块体地壳厚度约50 km,鄂尔多斯块体西缘地壳厚度约40~45 km.六盘山断裂、海原断裂与天景山断裂附近呈现局部的地壳增厚,并且出现脉冲状Moho面反射震相,表明断裂带附近可能存在速度跃变较大的Moho面结构.祁连山北缘断裂出现叠置的反射震相,推测下地壳的逆冲形成了此类Moho结构.
- 马小军吴庆举
-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北缘基准面校正地壳厚度
- 基于背景噪声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及周边地区地壳和上地幔顶部三维横波速度结构
- 2025年
- 青藏高原东北缘是探究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变形机制和构造演化历史以及与周边地块深部构造关系的绝佳场所.本文以喜马拉雅二期密集台阵638个流动台站和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提供的78个宽频带固定台站在2014年9月—2015年12月记录到的垂直分量连续波形数据为基础,提取出了1~60s周期内的基阶瑞利面波频散曲线,采用改进的面波直接反演法,获得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及周边地区地壳和上地幔顶部三维横波速度结构.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及周边地区表现为明显横向不均匀性的特征,地下浅层的速度结构与地表构造单元体有着非常好的对应关系.祁连造山带西北段中、下地壳存在WNW—ESE向的三维椭球形态的低速异常体,可能与含水流体和岩性成分偏长英质有关.由于印度板块持续向北俯冲在青藏高原东北缘产生的远场挤压效应和阿拉善地块坚硬地壳的阻挡作用,祁连造山带西北段中、下地壳沿NE—SW方向发生了水平缩短和垂直增厚,莫霍界面出现了局部下凹现象.祁连造山带中、下地壳软弱的低速长英质物质已经侵入到阿拉善地块和鄂尔多斯地块西南部的中、下地壳.陇中盆地中、下地壳的低速异常带的厚度小于祁连造山带西北端中、下地壳低速异常体的厚度,且其速度值略高于祁连造山带西北段中、下地壳低速异常体的速度值,说明陇中盆地下方的低速异常带可能相当于祁连造山带西北段中、下地壳低速异常体的早期发育阶段.此外,巴颜喀拉地块东部中、下地壳低速异常体跨越了东昆仑断裂带,且与祁连造山带西北端中、下地壳低速异常体在较窄的局部区域内存在一定的连通性.
- 谭友恒于湘伟章文波
-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北缘背景噪声
- 固定台站与流动台阵资料揭示的青藏高原东北缘及邻区上地壳地震各向异性
- 2025年
- 利用甘肃、宁夏、陕西、四川和内蒙古固定地震台网(2018年10月至2021年11月)和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布设的跨海原断裂带流动地震台阵(SACHY)部分台站(2012年11月至2014年10月)记录的近场小震波形资料,运用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方法(SAM),分析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及邻区的上地壳各向异性特征.本研究对流动地震台阵采用微震识别技术,获得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公布的地震目录里没有的许多微震事件,新增1.6倍剪切波分裂有效数据.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快剪切波偏振方向主要有NE、NW及近EW向,呈现明显的分区特征.研究区可分为五个区域,其中海原断裂带及北侧银川地堑又分为两个子区.银川地堑周缘,台站快剪切波偏振方向为NE,与构造应力场有很好的一致性;海原断裂带附近台站的快剪切波偏振方向与断裂带走向大致平行;青藏块体东侧,台站快波方向为NW向,与主压应力方向及大地测量资料揭示的构造变形场一致;龙门山断裂带北段台站快剪切波偏振方向呈现NW和ENE向,受到区域构造应力场和断裂的共同作用;秦岭造山带邻区台站快剪切波偏振方向为近EW向,与震源机制揭示的构造应力方向吻合;渭河盆地周缘,台站快波方向为NE向,与华北块体主压应力方向一致.慢波时间延迟结果显示,在构造边界或大型断裂带局部地区呈现出强各向异性区,揭示出构造作用的差异性.结合区域已有的地球物理学研究结果,本文研究结果支持海原断裂带为青藏高原壳内物质北东向伸展的边界带.
- 刘同振高原夏新宇李抒予
-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北缘剪切波分裂地壳变形
- 腾格里沙漠东北缘花棒群落土壤C,N,P的化学计量特征
- 2025年
- [目的]研究干旱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C,N,P含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为准确评估固沙植被对干旱环境土壤养分影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腾格里沙漠东北缘1992年飞播造林区花棒群落为研究对象,以原生植被油蒿群落以及未进行植被恢复措施的流沙地作为对照(CK),分析花棒群落的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和全磷(T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剖面特征。[结果](1)恢复约30 a的花棒群落土壤SOC,TN,TP含量分别为0.71,0.03和0.27 g/kg,较未经飞播的流沙地均显著提高,分别提高了73.2%,50%和145.5%,且土壤SOC已恢复到原生植被油蒿群落的58.6%。花棒群落的土壤SOC,TN,TP含量剖面分布规律表现为随土层深度减小,0-10 cm土层显著高于其余土层深度(p<0.05)。(2)花棒群落的土壤C∶P为0.57,N∶P为0.13,较裸沙分别降低了30.5%,48%,C∶N为22.41,较裸沙提高了73.2%。花棒群落的土壤C∶P,N∶P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C∶N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花棒群落0-200 cm深度土壤N∶P均值为0.13,远小于14。[结论]研究区随着固沙植被的恢复,土壤养分积累明显。花棒群落生长主要受到N元素的限制,建议在后期花棒群落恢复过程中,增施氮肥。花棒群落的土壤有机质矿化速率较低,SOC分解速率小于积累速率,研究区土壤环境有利于花棒群落C的积累。
- 郑晓霞葛楠刘艳萍唐国栋刘艳萍
- 关键词:土壤养分腾格里沙漠飞播造林
- 绵阳-长宁拉张槽东北缘埃迪卡拉系灯影组上部地层缺失及构造意义
- 2025年
- 尽管绵阳-长宁拉张槽的油气地质意义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其时空分布及成因机制自发现以来争议不断。在此背景下,本文对拉张槽北段东缘广元—宁强地区的震旦系(国际上称埃迪卡拉系)—寒武系过渡地层开展了系统的地层序列、岩相分析工作。特征岩相及生物地层表明宽川铺、舒家坝、曹家坝—东山子地区普遍出现碑湾段下部甚至藻白云岩段上部与宽川铺组不整合接触,反映了高家山段和碑湾段的广泛缺失。该地层缺失区可以与川中—北斜坡地区连成一线。研究区灯影组以局限潮坪—潟湖环境的藻白云岩及泥晶白云岩沉积为主,而西侧的大滩—羊木地区灯影组截然变化为斜坡—盆地相硅质岩沉积,指示同沉积伸展断层的活动。这种相带突变样式在中扬子台地南缘和上扬子台地东缘也有发育,反映了整个中上扬子地区在震旦纪—寒武纪转折期总体处于伸展背景,广泛发育断控型碳酸盐岩台地边缘。绵阳-长宁拉张槽巨大的宽度(数十千米)、剥蚀厚度(数百米)及灯影组顶部长期的沉积间断(近20 Ma)说明其形成与差异升降作用有关,难以用岩溶地貌解释。考虑到研究区与川中—北斜坡的灯影组上段的缺失区总体呈线状分布,可用断层上盘的掀斜作用引起相对抬升来解释。伸展断层活动的高峰期大致可以约束在灯影组沉积晚期到麦地坪组沉积初期,对应灯影组上部到宽川铺组底部的广泛缺失。
- 丁一刘树根刘树根马奎陈代钊宋金民陈代钊宋金民王瀚杨钹唐攀李智武
- 关键词:灯影组
- 深部煤层气地震-地质工程一体化导向技术——以鄂尔多斯东北缘佳县地区为例
- 2025年
- 工厂化大井丛水平井是实现深部煤层气高效开发的关键手段.然而,深部煤储层微构造发育、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导致井眼三维偏移距大、轨迹控制难度高,极大限制了储层钻遇率.为解决此问题,本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佳县地区深8#煤层(埋深为1950~2550 m)为例,考虑储层微构造、非均质性等特征及地震-地质资料条件,提出了一种以地震-地质三维一体化建模与迭代更新、钻井轨迹预判与实时优化调整为核心的地震-地质工程一体化导向技术.该技术主要流程为:开展储层系统高精度三维建模,精细描述储层空间展布,优化井位部署;入靶前实时跟踪随钻测—录—定动态,标志层逐层对比,迭代更新三维模型,优选合适井斜角实现精准着陆;入靶后通过差异化轨迹控制策略、钻头定位、三维产状约束、近钻头方位伽马验判产状,控制水平段精细轨迹.佳县地区先导试验区8口井实钻结果显示,煤层钻遇率提升至98.3%.该技术的成功应用为深部煤层气规模效益开发提供借鉴.
- 马立民丛彭张明姚艳斌李珮杰魏子琛张雪琪么志强林伟强
- 关键词:导向钻井三维建模
-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神府区块南部8+9号煤层地应力评价方法与应用
- 2025年
- 现今地应力方向和大小影响着煤层水力压裂缝的延伸,是煤层气井网部署、压裂设计的重要地质参数。合理评价煤层现今地应力方向和大小,对煤层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以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神府区块南部8+9号煤层现今地应力方向和大小为研究内容,基于阵列声波测井、微地震监测和成像测井,评价煤层及顶底板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在注入—压降实测地应力参数约束下,确定煤层组合弹簧模型参数,并计算煤层现今地应力大小。结果显示,研究区东部8+9号煤层及顶底板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整体近NNE向,西部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可能受大量的压裂改造和不活动断层周围应力场扰动,发生不同方向偏转;20口井地应力测井计算结果显示,垂深1902~2181 m的8+9号煤层垂向主应力范围47~54 MPa,最小水平主应力范围35~44 MPa;最大水平主应力范围42~50 MPa,侧压系数小于1,表现为正断层地应力状态。研究区东部NNE向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是经历中新生代印支期SN向挤压、燕山期NNW向挤压和喜马拉雅期NNE向挤压的继承。考虑东部裂缝预测区叠加不同构造阶段平均NNW走向的天然裂缝的分布和NNE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正断层地应力状态下NNE向竖直压裂缝的延伸模式,以提高水平井大规模极限体积压裂产量为目标,建议在垂直现今NNE向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和垂直NNW向平均天然裂缝走向的水平井方位区间内,综合利用天然裂缝产能和人工压裂缝产能进行水平丛式井布井,并进一步对地应力方向和天然裂缝参数进行精细化表征,以指导施工压裂设计,提高煤层气产量。
- 吴嘉伟汤韦祝彦贺王存武田永净訾敬玉杨江浩时贤
- 关键词:地应力鄂尔多斯盆地
- 帕米尔高原岩石圈地幔热-流变特征及其东北缘热结构分析——第三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地热科考成果之一
- 2025年
- 帕米尔高原是全球研究板块碰撞与盆山耦合过程、板内变形与构造地貌、活动构造与现代地震、壳幔结构与动力学演化等地球科学基本理论问题的重点地区.近年来,帕米尔高原东北缘塔什库尔干河谷一系列中/高温地热田及井口混合水汽温度达144℃自喷地热井的新发现,将该区构造-地热学研究推向了新的高潮.在第三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地热野外科考基础上,依据2010-2024年间新疆地矿局第二水文工程地质大队地热普查、钻探资料,本文利用地震剪切波、重力位球谐系数、磁异常谱分析,计算了帕米尔高原岩石圈地幔热-流变结构,以及东北缘地壳温度结构,为该区理论地热学研究和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基本依据.计算结果表明:帕米尔高原地幔100 km深度的平均温度为1250℃,200 km深度的平均温度为1540℃. 200 km深度是地幔对流活动的主要区域,该深度地幔温度快速升高,地幔流切向应力场呈“挤压”与“拉张”相间的格局,是造成帕米尔高原西侧挤压-左旋走滑构造域、北侧挤压-右旋走滑构造域、东北缘伸展-右旋走滑构造域的主要原因.帕米尔高原东北缘莫霍面平均温度为1078℃,远高于岩石圈单纯剪切变形所需的650℃.横穿塔县盆地、曲曼地热田、塔什库尔干断层的综合地球物理反演剖面上,有一个中心温度达1200℃的高温区位于塔县盆地莫霍面之下.高温区之上是一个呈垂直柱状分布的V_(p)/V_(s)低值区,对应高温高孔隙(裂隙)区,深部活动热流体沿其西侧高温通道直达居里面,并在浅层顺着伸展-右旋走滑构造域主要活动构造上升、与浅表层地下水交换热量形成温泉.综合判断:帕米尔高原东北缘活动正断层是地表水下渗进入地下接受深部热源的热量、形成地热资源的重要条件.该区冷、热交换深度较浅,不存在地热水沿断层深循环加热的地热地质条件,深部地热资�
- 张健孔彦龙
- 关键词:帕米尔高原
相关作者
- 高锐

- 作品数:434被引量:2,747H指数:37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研究主题:深地震反射剖面 青藏高原 岩石圈 深地震反射 青藏高原东北缘
- 张希

- 作品数:228被引量:1,006H指数:21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
- 研究主题:GPS 地震 青藏块体东北缘 强震 地震前
- 王双绪

- 作品数:189被引量:971H指数:20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
- 研究主题:地震 GPS 强震 青藏块体东北缘 南北地震带
- 张培震

- 作品数:199被引量:5,939H指数:48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
- 研究主题:青藏高原东北缘 青藏高原 地震 滑动速率 古地震
- 崔笃信

- 作品数:121被引量:719H指数:16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
- 研究主题:GPS 青藏块体东北缘 地壳运动 地震 青藏高原东北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