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力

作品数:4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所长基金中国地震局地震科技星火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2篇余震
  • 2篇自动识别
  • 2篇测震
  • 1篇地震
  • 1篇震相
  • 1篇拾取
  • 1篇实时可视化
  • 1篇数据共享
  • 1篇数据流
  • 1篇自动拾取
  • 1篇走时
  • 1篇科技资源
  • 1篇可视化
  • 1篇WEB
  • 1篇LTA
  • 1篇测震学
  • 1篇大数据

机构

  • 4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云南省地震局

作者

  • 4篇李力
  • 2篇李盛乐
  • 1篇张建国
  • 1篇李胜乐

传媒

  • 1篇地震研究
  • 1篇中国科技资源...
  • 1篇测绘地理信息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9
  • 2篇2018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大数据平台的测震数据流实时可视化系统设计与实现被引量:2
2022年
为了探索大数据平台下的海量数据实时可视化技术,基于最新的HTML5(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 5)标准,以Kafka为数据接口,Websocket为通信协议,Echarts为前端渲染组件,设计和实现了一套B/S(browser/server)架构的测震数据流实时可视化系统。系统测试表明:本系统可实现数据流高效实时传输与可视化,相比较于传统可视化软件系统,具有前后端双工实时通信、大连接数、大吞吐量、服务器端负载低、美观简洁等诸多优点,能够满足未来大数据平台对海量数据的实时可视化要求。
刘禹李胜乐李力
余震自动识别技术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18年
基于余震识别自动化对地震监测、灾后应急、确定发震构造、分析预报和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总结和分析了余震自动识别技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首先,总结单台震相到时自动拾取方法及其特征函数,包括单特征方法、互相关方法和机器学习方法。其次,分别总结基于震相走时的常规识别方法和基于特征函数的偏移叠加方法。最后,对余震识别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分析和展望,认为偏移叠加方法的性能改进将成为未来余震识别的重点发展方向,深度学习方法作为一种新技术,将在包括震相拾取和余震识别在内的地震数据处理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李力张建国李盛乐
关键词:余震自动识别
基于STA/LTA和主事件的余震自动识别与精定位方法
大地震之后往往伴随大量余震,这些余震的识别和精确位置是确定发震构造、应急救援、震情研判和其他地球物理学研究的重要基础数据。由于地壳应力的剧烈调整,震后数天乃至数周是余震触发的密集期,人工识别的效率无法满足短时间内识别和定...
李力
关键词:LTA
文献传递
测震学数据快速获取服务系统设计与实现被引量:2
2018年
测震学数据快速获取服务系统能够以Web形式,轻量、开放地提供测震学科学数据,以满足地震行业科研和日常监测预报工作的需要。本文对系统的存储、架构、功能和界面进行设计与实现,以涵盖不同来源的原始波形记录及各数据产出单位的多阶段相关产品,服务形式便捷、响应快速,全面满足不同时效的多阶段测震学数据产品快速一站式获取需求,全面提升数据交换和获取效率,显著改善地震研究和日常监测预报工作效益。
李力李盛乐
关键词:地震数据共享测震学科技资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