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静

作品数:31 被引量:45H指数:4
供职机构:陕西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8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文化科学
  • 6篇经济管理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天文地球
  • 2篇农业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水利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6篇地理
  • 5篇教学
  • 4篇制图
  • 4篇土地利用
  • 4篇区块
  • 3篇土地管理
  • 3篇教育
  • 3篇高中地理
  • 2篇地形
  • 2篇定位模块
  • 2篇缩放
  • 2篇农业
  • 2篇排序
  • 2篇区位
  • 2篇区位因素
  • 2篇组件
  • 2篇乡村
  • 2篇乡土
  • 2篇乡土地理
  • 2篇绘制方法

机构

  • 30篇陕西理工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1篇长安大学
  • 1篇西安建筑科技...
  • 1篇西北大学
  • 1篇汉中市气象局

作者

  • 30篇张静
  • 6篇秦公伟
  • 4篇谯伟
  • 3篇成升魁
  • 2篇李阳
  • 2篇徐增让
  • 2篇张静
  • 1篇周天华
  • 1篇付恒阳
  • 1篇洪增林
  • 1篇严维斌
  • 1篇孟茹
  • 1篇郭垚鑫
  • 1篇王鹏
  • 1篇王勇
  • 1篇张静
  • 1篇杨志林

传媒

  • 4篇创新教育研究
  • 1篇农村经济与科...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国土与自然资...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云南大学学报...
  • 1篇地理科学
  • 1篇陕西林业科技
  • 1篇人民黄河
  • 1篇内蒙古师范大...
  • 1篇中国国土资源...
  • 1篇气象与环境科...
  • 1篇陕西教育(高...
  • 1篇教师
  • 1篇陕西理工大学...
  • 1篇陕西理工大学...
  • 1篇社会科学前沿

年份

  • 7篇2024
  • 2篇2023
  • 8篇2022
  • 5篇2021
  • 5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1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陕西省兰科植物新记录——疏花虾脊兰
2022年
本文报道了陕西省兰科植物新记录——疏花虾脊兰(Calanthe henryi)。该种在大巴山地区首次发现。迄今在陕西省仅发现于陕南大巴山地区的西乡县骆家坝镇。
王勇张俊良洪增林周天华张静李双
关键词:兰科植物
关于我国中小城市土地利用的问题探讨被引量:3
2011年
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是引起我国耕地持续减少的主要原因,而城市建设用地主要集中于工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和绿地。中小城市是我国行政区体系中重要的战略节点,是我国未来城市化建设的主战场,在改革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中小城市土地利用中也存在着区域间城镇和城镇内部土地利用结构失调,对城乡交接带的土地利用失控,城市建设犹如摊煎饼等问题,应加以改进。
张静秦公伟杨志林
关键词:城镇化土地利用
基于多学科交叉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思路及案例——以“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为例
2024年
在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推动多学科交叉教学势在必行。在众多的学科交叉教学中,高中地理多学科交叉研究具有丰富的理论成果和实践基础。本文建构了包括选择主题、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总结的设计链,以新湘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为研究对象,以“多学科交叉”为研究主线,进行案例设计,对所涉及的地理知识点与其他学科知识点进行梳理,通过分析本节课多学科交叉的特征,整合出多学科交叉教学的适用原则,以期为多学科交叉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与实施提供参考。
张媛媛张静王安平
关键词:教学设计
水利工程堤坝护坡植被修复技术与方法研究——评《水电工程陡边坡植被混凝土生态修复技术规范》被引量:4
2024年
水利工程是当今社会十分常见的工程项目,可提高社会充分利用水资源的能力与效率,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帮助。但这种工程建设也对土地环境造成了影响,因施工造成的人工创面范围较大,施工区域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在堤坝护坡区域,利用植被对边坡生态环境进行修复、提高边坡结构的稳定性成为了一种有效措施。本文参考《水电工程陡边坡植被混凝土生态修复技术规范》一书对水利工程边坡的植被生态修复技术进行研究,为水利工程边坡植被修复提供参考。
吴洁张静付江涛
关键词:植被混凝土水电工程水土流失问题植被修复植被破坏
基于DEM的秦巴山片区地貌特征及形态划分被引量:7
2021年
秦巴山片区山地地貌典型,地质灾害、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突出,加强其地貌特征及形态分析有助于揭示生态问题的成因机理.文章基于数字高程模型数据,采用领域统计法、均值变点法、ISO聚类非监督分类法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性等,开展了秦巴山片区地形特征及地貌类型划分研究.结果表明:①地形起伏度最佳统计窗口是13×13,领域面积为1.3689 km^(2),平均地形起伏度350.61 m;②研究区最佳地形因子组合为地表切割深度、曲率、高程变异系数和高程,累计贡献率超过92.05%;③空间上地貌呈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特征,秦岭中西段和巴山东段地形切割深;④基于县域的地形起伏度空间集聚性,表现为秦巴山区西部武都区与巴山东段岚皋县等县(区)呈现H−H型聚集;秦巴山区东部郧县与巴山南麓剑阁县等县(区)呈现L−L型聚集.受地质构造和岩性的影响,巴山东段和秦岭西段景观更为破碎,对区域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造成重要影响.
张静吴洁秦公伟姚祖强
关键词:数字高程模型(DEM)地形地貌
秦巴山片区生态敏感性评价及地形梯度特征
2024年
[目的]秦巴山片区不仅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也是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区,加强生态敏感性评价,揭示其地形梯度特征,对于山区生态红线划定和生态高地建设具有重要价值。[方法]借助GIS技术,以土地利用/覆被、气候、地形和土壤等数据为基础,综合采用线性加权求和法、熵权法、空间叠置法等,评价区域生态敏感性,并进行敏感性功能区划。[结果](1)2000-2018年秦巴山片区生态敏感性呈现波动性变化,2010年以后生态敏感性有所降低;(2)水平方向上呈现南高北低的格局,巴山山区县生态敏感性高于秦岭山区县;(3)垂直方向上,随着地形的增加,生态敏感性呈现“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的态势;在海拔900 m附近最高;重度以上生态敏感性在地表切割深度75~200 m和坡度15°~25°分布面积最广;(4)基于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将秦巴山片区分为重点建设区、适度开发区、水土保持区、一般生态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归纳各功能区土地利用和生态敏感性特征,并提出生态保护对策。[结论]未来要持续优化土地利用格局,加强坡度15°以上和中低地形位区域的山水林湖田草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
张静秦公伟苏雪萌徐增让成升魁
关键词:生态敏感性土地利用
基于降水数据的陕西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4年
利用2010-2022年陕西省各市灾情数据、社会经济数据及95个国家气象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采用层次分析法、主客观赋权法等,构建区域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指标体系,从危险性、脆弱性、暴露性及应急能力等方面分析了陕西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陕西省自然灾害的危险性略有下降,但空间差异明显。陕南三市危险性较高,主要受强降水影响。但近年来,关中和陕北的危险性等级有所上升。(2)陕西省自然灾害脆弱性有所下降,但农业生产对异常天气的抵御能力仍然较弱,灾情在陕南安康市、陕北延安市和关中渭南市较为严重,显示出农业抗灾能力不足。(3)陕西省自然灾害暴露性上升。关中地区由于经济发达,暴露性较高。(4)陕西省应急能力持续增强,主要得益于卫生医疗、通信网络和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5)陕西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有明显的降低,但区域差异明显,陕南三市、陕北延安市和关中西安市、渭南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较高。西安市暴露性高,陕南三市危险性高,渭南市、延安市的应急能力需加强。
孟茹张静周靖茗苏雪萌王倩茹
关键词:自然灾害
5E教学模式在乡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以“水循环过程”为例
2022年
“5E”教学模式是美国生物学课程研究开发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分为吸引、探究、解释、迁移和评价五个环节,在引领学生主动探究基础上强调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升,地理教师在乡土地理教学中以案例教学为主,本文以2019版中图版教材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四节第一部分内容“水循环”为例,探究乡土地理教学与5E教学模式融合。
李阳张静
关键词:教学模式乡土地理
一种空间图形绘制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间图形绘制方法,涉及绘图方法领域。一种空间图形绘制方法,基于制图模块;所述制图模块设有组件定位模块、组件缩放模块、区块定位模块和区块缩放模块;所述一种空间图形绘制方法包含如下步骤:(1)通过所述组件定位模...
张静古朋郑博冯俊霄
文献传递
西部普通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现状及优化路径研究——以陕西理工大学为例被引量:1
2021年
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对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陕西理工大学为例,通过其与省内其他三所高校综合排名、一流专业建设、学位点建设和科学研究水平四个方面的对比分析,发现陕西理工大学学科建设存在省级重点学科建设成效不突出、学科队伍建设比较滞后、标志性成果不显著、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有效对接不足等问题。基于此,文章提出了基于本校学科建设特点的优化路径,以丰富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理论研究。
谯伟张静余灏哲
关键词:学科建设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