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
- 作品数:4 被引量:0H指数:0
- 供职机构: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 论歌德后期新古典主义精神的发展
- 2013年
- 歌德后期一般是指1805年至1832年这段时期,歌德在此期间仍旧遵循新古典主义创作原则,但他不再只关注希腊文化,其他民族的文化也得到他同等程度的理解;通过融会贯通,歌德对新古典主义的理解达到一个更深的高度。本文试从三个方面来分析歌德后期新古典主义精神的发展:一是对温克尔曼新古典主义的重新认识;二是《意大利游记》的写作动机;三是与辛克尔新古典主义建筑理念的比较。
- 王静王静
- 关键词:新古典主义温克尔曼浪漫派
- 歌德魏玛前十年戏剧的主题分析--论歌德古典主义精神的建构与呈现
- 2014年
- 歌德的"魏玛前十年",是指1775年歌德接受公爵卡尔·奥古斯特的邀请来到魏玛,至1786年逃离魏玛前往意大利旅居这段时期。歌德其间的形象主要是一位魏玛宫廷官员,而文学家的形象较为淡薄。这是歌德从"狂飙突进"时期的感伤主义向古典主义的理性精神转变的过渡时期,亦是他文学创作的艰难探索时期:魏玛的从政生涯需要培养理性、审慎的品格,这与"狂飙突进"时期的狂躁习气抵触。与施泰因夫人的交往使其认识到感伤主义爱情的残酷和虚幻,使其对爱之情感不断进行反思。逐渐加强的对于古代文学及艺术的学习,最终使歌德建构起古典主义的人性理想,《伊菲革涅亚》便是对这一理想人性的诠释。歌德魏玛前十年的戏剧创作反映了他内心的种种矛盾和思考,对感伤主义情感的反思和对古典理性精神的建构遂构成这一时期戏剧创作的主题。
- 王静
- 关键词:感伤主义古典主义希腊悲剧
- 克拉丽莎的双重人格:“克拉丽莎”与“达洛维太太”—兼论克拉丽莎灵魂的复活
- 2024年
- 吴尔夫的《达洛维太太》是一部具有思辨性的内意识小说,主人公的内省视角在“克拉丽莎”与“达洛维太太”的称谓中不断切换,由此可以看出她面对生活时的矛盾心态:在一个冠盖如云的世界里,她对自己既厌恶又欣赏。“无须再怕骄阳酷暑,也不畏惧肆虐寒冬”诗句频繁出现在克拉丽莎飘忽的思绪中,见证着她对生活本质的每一次探询、怀疑和思考;直至塞普蒂莫斯的死亡事件意外闯入她的生活,她才最终明白生命的意义。在强烈的震撼中,她感受到自己的灵魂已经死亡,然而与此同时,她也意识到自己已死的灵魂正在苏醒。小说围绕克拉丽莎的晚宴展开叙事,晚宴以“达洛维太太”的名义举办,以“克拉丽莎”的出现结束,由此暗示克拉丽莎灵魂复活的主题。
- 王静
- 关键词:吴尔夫《达洛维太太》克拉丽莎内视角
- 跨文化传播视角下传统节日民俗与中医药文化资源开发路径研究
- 2025年
- 中医药跨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行为制度的建设、中医药物质形象的塑造以及广大民众情感基础的培育。如何有效地将中华文化的整体观、系统观等哲学思想,以及中医学相关术语传播至海外,本文认为既需要自上而下的制度设计,也需要自下而上地通过民间活动和民俗文化的渗透,逐步提升海外民众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共鸣,从而促进其接受与推广。自下而上的路径安排有助于夯实中医药文化的消费基础,从而推动其产业链的完整发展。传统节日民俗与中医药文化同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二者均是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独特解读。借助传统节日民俗,可以延伸并完善中医药文化产业链,挖掘其独特资源,拓展多元传播媒介,促进跨文化交流与融合,从而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全球传播,使其更具广度和深度。
- 张梅王静
-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节日民俗中医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