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涛
- 作品数:3 被引量:93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近300a来天山中西部降水与太阳活动的小波分析被引量:25
- 2016年
- 基于小波变换方法,分析1700年以来重建的天山中西部降水(干湿)和太阳黑子相对数变化序列。结果显示:降水(干湿)变化存在80-100 a、50-60 a、准30 a、准10 a及低于10 a的周期变化,前3个主周期为准50 a、30 a和10 a;太阳黑子存在90-100 a、准50 a和准10 a的周期变化,前3个主周期为准10 a、100 a和50 a;这些周期的强度随着时间变化而不同。交叉小波显示,两者在准10 a尺度上关联性显著;小波相干谱显示,两者在2-10 a尺度上联系密切,但时段分散;全部时段的准10 a、50 a主周期上,两者呈显著正相关,但期间存在负相关阶段,说明太阳活动对天山中西部降水(干湿)变化影响复杂。
- 王涛王涛罗艳
- 关键词:小波变换降水变化太阳黑子
- 西北与华北地区现代降水变化趋势的对比被引量:7
- 2017年
- 利用研究区内国家级气象站观测资料,分析1951~2013年降水变化趋势。其结果表明:西北与华北地区年均降水呈"东多西少"的空间格局;西北地区降水呈明显增加趋势,以青海及新疆西部较为显著,华北地区降水呈减少趋势,两地区降水趋势增加与减少的变化在104°E附近地区过渡;西北地区降水增加趋势起始于1980年代中期,华北地区降水减少趋势起始于1980年代初期;两地区降水变化"反(错)位相"特征在降水量累计距平百分比指标上表现明显。采用REOF方法,结合地理位置和地形等因素,西北与华北地区可分为6个降水子区域,各子区域及其之间的降水变化更详细体现出"反(错)位相"特征的情况,这种特征可能受到近几十年亚洲季风变化的影响。
- 王涛王涛王涛甄文芳
- 关键词:降水趋势亚洲季风
- 我国西北干燥区降水变化规律被引量:61
- 2016年
- 利用多种资料并参考已有研究,综合分析、讨论了我国西北干燥区现代降水变化的特征和可能原因,获得如下认识:1在最近半个多世纪,实测记录揭示出西北地区降水量存在较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西部上升更加显著。进入21世纪以来,全区降水量比20世纪90年代有进一步上升,其前10 a平均降水量比1961年以来任何年代都高,2010年秋季和年总降水量达到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值。2新疆北部和天山地区树轮气候重建表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大气降水增加现象很可能是近200 a未曾发生,但并非史无前例,现代降水量的增加没有明显超过历史时期的最湿润阶段,这样就不排除其仍为多年代到世纪尺度上气候自然振动节律表现的可能性。3根据再分析资料,1979年以来,整层积分的净水汽通量出现较明显增加趋势,但这种增加并非是由西、南和北边界的输入通量增加造成的,主要是东边界输出通量显著减少的结果,同时大气可降水量增加并不显著。因此,实测降水量增加似乎与全球大气水汽含量增加及区域外水汽输入通量变化关系不大,可能是对区域内气候变化与变异响应的表现形式。4已有研究显示,相比华北地区,在过去和未来大气温室气体浓度持续上升条件下,全球和区域气候模式更为一致地模拟出了西北地区降水量显著增加的趋势,暗示西北降水量增加可能是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但与近几十年水汽通量趋势变化分析和多数古气候重建结论不完全一致。5区域和局地灌溉面积扩大以及城市发展等"绿洲化"过程,可能显著增加了陆面的实际蒸发量,成为西北地区气象观测站附近降水量增多的重要驱动因子。气候变暖与气溶胶排放引起的山地冰川融化及其河湖水位上升,可能加强了这种局地人为气候效应。6在全球、区域和局地不同尺度的人类活动综合影响下,预计西北干燥�
- 任国玉袁玉江柳艳菊任玉玉王涛王涛
- 关键词:气候变化降水量树轮水汽通量自然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