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伟

作品数:18 被引量:51H指数:5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文化科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天文地球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压裂
  • 3篇数值模拟
  • 3篇两相流
  • 3篇值模拟
  • 2篇压裂裂缝
  • 2篇油田
  • 2篇水击
  • 2篇水平井
  • 2篇水平井压裂
  • 2篇平井
  • 2篇气藏
  • 2篇气液两相流
  • 2篇CO
  • 2篇CO2
  • 2篇储层
  • 1篇低伤害
  • 1篇地层
  • 1篇地层损害
  • 1篇地质
  • 1篇地质参数

机构

  • 18篇成都理工大学
  • 3篇中国石油化工...
  • 2篇西南石油大学
  • 2篇中国石油
  • 1篇长江大学
  • 1篇西北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石化
  • 1篇中海石油(中...

作者

  • 18篇刘伟
  • 1篇王克杰
  • 1篇伊向艺
  • 1篇汪忠德
  • 1篇袁清芸
  • 1篇谢英
  • 1篇陈经覃
  • 1篇赵文杰
  • 1篇单钰铭
  • 1篇王志战
  • 1篇白全胜
  • 1篇慈兴华
  • 1篇白斌
  • 1篇阮洋
  • 1篇李沁
  • 1篇吴元琴
  • 1篇王新海
  • 1篇周文
  • 1篇贺三
  • 1篇王守军

传媒

  • 2篇油田化学
  • 2篇成都理工大学...
  • 2篇非常规油气
  • 1篇油气储运
  • 1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计算物理
  • 1篇断块油气田
  • 1篇内蒙古石油化...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石油天然气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海上油气

年份

  • 2篇2024
  • 5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CO2在饱和多组分流体多孔介质的扩散及数值模拟
CO在经井筒注入储层后面临着在饱和多组分流体多孔介质中的扩散传质问题,探究CO在多组分流体中的扩散规律。通过建立CO在三种组分中的扩散传质数学模型,并将扩散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进行计算,对扩散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CO在饱...
邹雪飞巫旭狄付铄然马建刘伟曹靖寓
关键词:CO2多孔介质数值模拟
洛带气田蓬莱镇组气藏储层及储量评价研究被引量:5
2007年
洛带气田蓬莱镇组气藏为川西陆相碎屑岩领域一个典型的低渗—近致密浅层气藏,根据储层的岩性、物性及孔隙结构特征,结合产能状况,将储层划分为4种类型。在储层评价及储量复算的基础上,采用动、静态资料相结合,综合岩性、孔隙结构、测井、试气测试及试采资料,引入气藏开发生产经济技术指标和储能系数作为储量类型的划分标准,将蓬莱镇组气藏储量分为3类,并指出了近期可动用储量的大小和分布特征。
尹朝云刘伟罗长川
关键词:洛带气田蓬莱镇组砂岩储层储量评价
耐温耐盐深穿透泡沫酸体系的研制及应用被引量:9
2018年
泡沫酸具有黏度高、滤失小和易返排的优点,但耐高温能力差和和不耐高盐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泡沫酸体系在塔河油田的应用。为了提高塔河油田水平井的酸化效果,研制了一种配方为20%HCl+1%铁离子稳定剂XC-16+2%缓蚀剂XC-13+1%破乳剂XC-08+0.9%起泡剂FRC-1+0.3%稳泡剂CNC+1.5%无机纳米SiO_2颗粒的耐高温、耐盐深穿透泡沫酸体系,考察了该体系的泡沫稳定性、耐温耐盐性能及酸岩反应性能。研究表明,该泡沫酸体系在150℃、170 s-1下剪切30 min的条件下,泡沫酸的黏度仍大于40 mPa·s,耐温性能明显优于胶凝酸(相同实验条件下的黏度仅为20 mPa·s);该泡沫酸体系的耐盐性能优良,在10×104mg/L的高矿化度条件下仍能保持较好的起泡和稳泡性能,起泡体积为400 m L,泡沫半衰期为2435 s;在150℃下不同酸液体系的酸岩反应速率按从小到大排序为:泡沫酸<冻胶酸<转向酸<胶凝酸,泡沫酸低反应速率有利于形成深穿透酸蚀缝。该泡沫酸体系已在TPP井成功应用,压后日产油32 t,取得较好效果。
王洋袁清芸吴霞刘伟李沁
关键词:耐温耐盐泡沫酸
基于ACE算法的水平管道持液率计算模型被引量:7
2018年
目前水平管道气液两相流持液率计算模型较多,且大多基于经验或半经验相关式,持液率计算结果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对已有不同实验条件下持液率实验数据的筛选分析,得出管径、气相折算速度、液相折算速度、黏度、压力、温度等6个影响持液率大小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基于ACE算法建立了水平管道持液率计算模型,并将该模型与已有的持液率计算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本文基于ACE算法建立的水平管道气液两相流持液率计算模型能够对各影响因素对持液率的潜在影响行为进行描述,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适用范围广,可为水平管道气液两相流持液率计算提供借鉴。
陈星杙刘伟袁宗明谢英贺三
关键词:气液两相流持液率
CO_(2)辅助增能压裂气体注入时机优选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CO_(2)增能压裂与常规水力压裂相比,具有压后增能、返排迅速、对储层伤害小以及单井产能高等优势,在非常规油气藏高效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优化CO_(2)辅助增能压裂过程中气体的注入时机,通过多孔介质气体扩散微观数值模拟、油藏数值模拟方法等分别从微观和宏观角度研究了不同注入时机下CO_(2)波及范围及地层压力分布规律,对比了不同储层物性及CO_(2)注入速度对CO_(2)增能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CO_(2)前置注入井筒附近含水饱和度低,CO_(2)伴注井筒附近含水饱和度高,CO_(2)前置注入扩散进入深部地层的CO_(2)量比CO_(2)伴注增加了约50%,深部地层压力上升更多;2)储层物性对CO_(2)增能效果有一定影响,CO_(2)注入过程中,随着孔隙度、渗透率由1%和0.003 mD变为10%和0.01 mD,地层压力进一步上升,最大地层压力可增加约8 MPa;3)在近井筒地带地层压力随CO_(2)注入速度的增加而上升,速度增量越大地层压力上升越明显,超过120 m后地层增能效果不显著。该结果可为非常规储层CO_(2)辅助增能压裂气体注入时机优选及注入方案设计提供参考。
阳潇陈星杙董洁程喜琨陈泳洁刘伟李彦超
关键词:数值模拟
磁共振录井技术在储层快速评价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8
2006年
目的快速评价储层,为现场决策、完钻讨论及完井测试提供快速、可靠的指导,以缩短钻井周期、节约勘探、开发成本。方法利用磁共振录井技术在钻井现场快速、准确地分析岩屑、岩心及井壁取心的孔隙度、渗透率、可动流体饱和度、束缚流体饱和度及含油饱和度等参数。结果通过磁共振录井技术可快速、有效地评价储层的物性及流体性质,从而弥补深部储层由于地震资料解释精度低、储层落实程度差的不足,对于及时把握储层的钻探情况、降低勘探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结论磁共振录井技术是一项十分有效的储层快速评价技术。
刘伟王志战白斌周立发慈兴华王守军
关键词:储层评价
基于交替条件期望变换的页岩气井综合质量评价模型
实现深层页岩气有效开发是四川盆地页岩气产量持续稳定增长的关键,而建立页岩气井工程-地质一体化储层质量评估方法为深层页岩气有效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持。利用川南某页岩气区块共计48口井为样本井,有效厚度、TOC、压裂段长等1...
王韵涵罗鑫赖晓鹏李立刘伟
关键词:页岩气井ACE地质参数
考虑毛管力的全张量裂缝性介质两相流拟有限差分模拟
2023年
拟有限差分方法因具有良好的局部守恒性且适用于任意复杂网格系统,在流体力学等领域得到应用。建立基于拟有限差分法的裂缝性介质两相流模型,详细阐述拟有限差分方法的基本原理,并与离散裂缝技术相结合推导得到考虑毛管力的裂缝性油水两相渗流问题拟有限差分计算格式;采用全隐式方法对其两相流问题进行求解,克服传统求解方法不能有效处理全张量渗透率的缺陷。为了验证方法的正确性,对比不同湿润状态下的离散裂缝全隐式拟有限差分方法准确性和收敛性,并将该方法应用于油田现场实例。结果表明:当考虑毛管力时水驱替前缘缓慢穿过基质和裂缝,然后到达生产井;忽略毛管力时水在基质中的流动相对缓慢,流体在裂缝中流动迅速,快速到达生产井;该方法能够正确地模拟不同润湿状态和不同裂缝位置下的毛管力和重力情况。
张娜王少椿李立孙乾刘伟
关键词:毛管力
断层物理模拟实验及其在河南新庄油田断层封闭性评价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07年
河南新庄油田核桃园组第二、第三段为复杂小断块稠油藏,部分断层的封闭性在蒸汽吞吐生产过程中变差,影响了开发效果。应用全直径岩心建立了断层物理模型,并进行岩心流动实验,以BQ57区为例应用于断层封闭性评价中。结果表明,该井区距生产井40 m的断层在蒸汽吞吐过程中封闭性较好。断层物理模拟实验研究成果与数值模拟研究成果及生产动态资料吻合较好。该研究成果对油田开发方案的调整和改善开发效果提供了可靠依据,同时也有助于国内外同类油藏进行蒸汽吞吐开采时的断层封闭性研究。
刘伟王洪辉王克杰单钰铭
关键词:断层物理模拟新庄油田
中伊朗盆地Garmsar区块构造演化特征
2009年
对Garmsar区块各时期、各层段的构造演化特征分析得出:晚渐新世一中新世Qom组沉积末发生的一幕挤压构造活动在Garmsar地区相对比较微弱,盆地内部有微弱的褶皱形变,大部分地区表现为整一接触关系。晚中新世Garmsar地区的构造活动不是很强烈,该段沉积期间发生的挤压构造运动已经开始控制Kuh-i-Gatchab构造的沉积,即断层及褶皱构造已经形成雏形。第四系以后发生了一次强烈的构造运动,尤其Alborz造山带地层抬升幅度较大,此Kuh-i-Gatchab背斜基本定型。
刘伟陈经覃武金龙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