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伟

作品数:13 被引量:154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林木培育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5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多年生
  • 3篇多年生黑麦草
  • 3篇野牛
  • 3篇野牛草
  • 3篇麦草
  • 3篇黑麦
  • 3篇黑麦草
  • 2篇叶绿
  • 2篇叶绿素
  • 2篇叶绿素荧光
  • 2篇皂荚
  • 2篇植物
  • 2篇同步化
  • 2篇胁迫
  • 2篇酶活性
  • 2篇抗寒
  • 2篇抗寒性
  • 2篇抗寒性研究
  • 2篇光周期
  • 2篇NAC转录因...

机构

  • 12篇中国林业科学...
  • 4篇青岛农业大学
  • 1篇东北师范大学

作者

  • 12篇李伟
  • 9篇孙振元
  • 8篇韩蕾
  • 7篇钱永强
  • 5篇刘俊祥
  • 4篇翟飞飞
  • 3篇巨关升
  • 2篇孙圣
  • 2篇林富荣
  • 2篇郑勇奇
  • 2篇张晓丽
  • 1篇周晓星
  • 1篇张曼胤
  • 1篇张少伟
  • 1篇王义飞
  • 1篇崔丽娟
  • 1篇罗栋
  • 1篇魏树强
  • 1篇李伟

传媒

  • 2篇西北植物学报
  • 2篇草业学报
  • 2篇核农学报
  • 1篇林业科学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植物资源与环...
  • 1篇草业科学
  • 1篇林业科学研究
  • 1篇湿地科学与管...

年份

  • 3篇2017
  • 3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8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Cd^(2+)胁迫下多年生黑麦草的生长与生理响应被引量:23
2015年
为检验多年生黑麦草对重金属Cd2+的修复潜力,本文研究了多年生黑麦草对重金属Cd2+的积累特性和生长、生理响应,采用水培法对多年生黑麦草进行0、5、10、20mg·L-1重金属Cd2+胁迫,测定了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生物量、Cd浓度。结果表明,处理6d后,多年生黑麦草的生长受Cd2+显著抑制,地下部、地上部的Cd2+浓度均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多年生黑麦草对Cd2+具有超量积累能力。5mg·L-1Cd2+处理6d后,多年生黑麦草的地下部、地上部生物量和根冠比分别较对照显著下降了36.83%、12.17%和27.59%,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在5mg·L-1Cd2+处理6d后较对照显著下降了23.38%,而其他的气体交换参数、光合色素含量和PSⅡ最大、潜在光化学效率均未受到Cd2+的影响;当光合有效辐射超过580μmol·m-2·s-1时,5mg·L-1Cd2+处理下的实际光化学效率和相对电子传递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Cd2+对多年生黑麦草光反应系统电子传递的抑制程度随着光合有效辐射的升高而增加;当辐射强度达到1 465μmol·m-2·s-1时,相对电子传递速率较对照显著下降了15.46%。5mg·L-1Cd2+胁迫下,多年生黑麦草叶片PSⅡ调节性能量耗散始终显著高于对照,减轻了过多激发能对光合机构的伤害。5mg·L-1Cd2+胁迫下,多年生黑麦草叶片和根系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的活性被抑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被促进,丙二醛的含量显著提高。净光合速率、相对电子传递速率及SOD、APX活性可做为检验Cd2+对多年生黑麦草毒害的生理指标。本研究得到的结论可为在草坪草中选育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植物提供参考。
刘俊祥魏树强翟飞飞李伟周晓星孙振元
关键词:多年生黑麦草生理
克隆植物野牛草对异质营养的表型可塑性响应被引量:12
2014年
本实验以匍匐茎型克隆植物野牛草为材料,通过测定其在同质营养和3个斑块尺度的异质营养条件下生长指标、形态指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研究野牛草对异质营养的表型可塑性反应。野牛草在尺度为25cm×25cm异质营养条件下会产生更多的分株、丛和分枝,积累更多的生物量,具有较高的Fv/Fm和ΦPSⅡ,生长状况要好于其他营养条件,但根系长度和间隔子长度并没有明显的变化。结果表明,生理整合调控了野牛草的表型可塑性,提高了母株的叶绿素荧光特性,增加了克隆分株对养分的吸收、利用能力,使野牛草在异质营养条件下的生长状况好于同质营养条件,特别是在尺度为25cm×25cm的异质营养条件下效果更为明显。
罗栋钱永强刘俊祥韩蕾李伟李伟
关键词:克隆植物表型可塑性生理整合野牛草
皂荚天然群体间种实表型特性及种子萌发的差异分析被引量:11
2013年
对位于湖北京山、湖南城步、贵州兴义、重庆秀山、四川成都、广西桂林、山东费县和甘肃天水的8个皂荚(Gleditsia sinensis Lam.)天然群体间果实和种子表型特性及种子萌发率的差异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对种子特性与萌发率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皂荚群体间荚果的长度、宽度、厚度和质量以及种子长度、宽度、厚度和百粒质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在低纬度、高降雨量和干扰程度相对大的区域产生的荚果及种子均较大。在不同温度(昼/夜温度35℃/20℃、30℃/15℃、25℃/10℃和15℃/5℃)条件下,8个皂荚群体间种子萌发率无显著差异,平均萌发率为7.70%;种皮经人为损伤后种子萌发率总体上有所提高且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差异显著,其中在昼/夜温度15℃/5℃的条件下种子萌发率低于其他处理温度。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种子的长度、宽度、厚度和百粒质量与萌发率均呈正相关,但总体上相关性不显著。研究结果说明:不同皂荚群体的荚果和种子特性变异较大,且在降雨量高的地区其果实和种子较大;低温对皂荚种子的萌发有一定抑制作用;种皮损伤处理可解除皂荚种子的物理性休眠,但皂荚种子还可能存在生理休眠现象;一定程度的种子复合休眠可能是皂荚群体适应不同生境的重要生存策略之一。
李伟林富荣林富荣郑勇奇
关键词:皂荚种子特性种子萌发
27个柳树无性系对镉的吸收分配特性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研究27个柳树无性系的根、插穗树皮、枝条和叶片对Cd^(2+)的吸收分配特性,获得地上部和地下部富集Cd浓度最大的无性系,为Cd污染地的植物修复提供理论参考,为进一步研究柳属植物对Cd^(2+)的解毒机制提供依据。【方法】以具有优良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的27个柳树无性系为研究对象,在水培条件下,40 mg·L^(-1)Cd^(2+)胁迫6天,分别取根、枝条、叶片和插穗树皮样品,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不同部位的Cd浓度,并计算地上部插穗树皮、枝条和叶片对Cd向地上部转运的贡献率。【结果】27个柳树无性系Cd^(2+)主要富集在根中,很少向地上部转移,根Cd浓度为1 106.08~4 261.46 mg·kg^(-1),无性系柳Q2根中Cd浓度仅为蒿柳的25.96%,地上部Cd浓度为38.29~207.87 mg·kg^(-1),柳D31地上部Cd浓度仅为柳SH31的18.42%;柳SH31叶片、枝条和树皮中Cd浓度均高于其他柳树无性系,分别为177.17、506.85和263.04 mg·kg^(-1);27个柳树无性系对Cd的转运系数均较小,最小的柳2465为0.016,最大的柳SH31也仅为0.199;叶片、枝条和树皮对Cd向地上部转运的贡献率不同,柳Q43和柳SH18的枝条对Cd转运的贡献率最大,分别为56.3%和57.2%,其他无性系树皮的贡献率最大,最大的柳23达到了88.5%,最小的柳Q43为28.6%,仅为柳23的32.3%。【结论】27个柳树无性系主要将吸收的Cd富集在根中,以较少向地上部转移;蒿柳根富集Cd浓度最大,主要将吸收的Cd固定在根中,以减少其对自身其他器官的伤害,同时降低土壤中有效Cd的浓度,减少其对其他植物的伤害;柳SH31地上部富集Cd浓度最大,可通过多次短轮伐并收集地上部达到减少土壤中Cd^(2+)的目的。
张晓丽翟飞飞李伟刘俊祥钱永强韩蕾孙振元
关键词:柳树CD地上部地下部枝条树皮
田间低温下多年生黑麦草再生株系的抗寒性研究被引量:9
2015年
为了获得抗寒性好的多年生黑麦草新种质,本研究以多年生黑麦草Derby的19个再生株系和抗寒性较好的Pinnacle为材料,连续2年进行越冬性观测,获得5个表现良好的再生株系。然后在田间低温胁迫下,测定与抗寒性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以期对5个再生株系的抗寒性进行综合评价。越冬性调查结果显示,CK14-3和G16-1在越冬率、绿色期及分蘖速率等方面都表现较好。田间低温下,各试材的叶片含水量(LWC)降低;细胞膜受损程度加重:电导率(EC)和丙二醛(MDA)含量升高;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Pro)、可溶性糖(SS)和还原性糖(RS)含量升高,可溶性蛋白(SP)含量下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升高,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下降;叶绿素(Chl)含量和潜在光化学效率(Fv/Fm)下降。经主成分与隶属函数分析,各试材的抗寒性从强到弱依次是Pinnacle、CK14-3、G16-1、CK9-3、G3-2、G10-5。采用聚类分析法把试材分为3类:Pinnacle和CK14-3的抗寒性强;G16-1和CK9-3的抗寒性中等;G3-2和G10-5的抗寒性差。综上,田间低温胁迫下抗寒性强的多年生黑麦草,细胞膜受伤害程度轻,Pro和RS含量低,SS含量和SOD活性增加率、POD活性下降率大,CAT活性、Chl含量和Fv/Fm下降率小;CK14-3和G16-1的越冬性表现良好、综合排名靠前,有望培育出抗寒性好的新种质。本研究不仅为诱变育种的抗逆性种质选育提供参考,还为多年生黑麦草的抗寒性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翟飞飞韩蕾李伟张晓丽巨关升孙振元
关键词:多年生黑麦草抗寒性酶活性叶绿素荧光
10个南方皂荚群体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研究南方皂荚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现状,为制定有效的保护策略和育种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对供试的215份皂荚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距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检测到1 782个位点,其中,有1 389个为多态性位点,多态位点百分率为77.94%;皂荚各群体Shannon’s信息指数平均为0.256;Nei’s多样性指数平均为0.168,表明皂荚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偏低,皂荚群体间存在着一定的遗传分化;根据遗传距离UPGMA聚类分析,将10个群体划分为4大类。由遗传分化系数和分子方差分析结果发现,群体内的变异是皂荚遗传变异的主体,74.79%的变异来自群体内。[结论]皂荚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的形成不仅与其分布广泛、种子特性及生活史有关,而且与人为的砍伐、引种、生境片段化等因素有重要关系。基于上述结果提出了皂荚的保护策略。
李伟林富荣林富荣郑勇奇
关键词:皂荚AFLP标记
植物NAC转录因子的种类、特征及功能被引量:46
2011年
综述了NAC转录因子的发现及其家族成员、结构特点和生物学功能.NAC类蛋白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类植物特有、数量众多的转录因子家族,其成员广泛分布于陆生植物中.NAC家族成员的N端具有一个保守的约150个氨基酸组成的NAC结构域,含有A、B、C、D、E 5个亚结构域,C端具有一个高度变异的转录激活区.分析表明,NAC蛋白结构与其功能密切相关.NAC转录因子具有诸多方面的功能,如参与植物次生生长,在细胞分裂和植株衰老中发挥作用,参与激素调控和信号转导,参与矿质元素营养和农作物品质改良等.同时,NACs还参与生物胁迫中植物的防御反应以及在非生物逆境中发挥作用.目前对NAC基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模式植物拟南芥和水稻,对于NAC蛋白涉及的调控途径及其组成因子知之甚少,因此NAC基因的功能还有待深入研究;同时,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导入或改良关键的NAC转录因子,使作物综合品质的提高已成为可能.
李伟韩蕾钱永强孙振元
关键词:转录因子NAC结构域生物学功能
非生物逆境胁迫相关NAC转录因子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被引量:9
2012年
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对22种NAC蛋白(14种非生物逆境胁迫相关NAC蛋白、8种涉及不同生物学功能的NAC蛋白)进行氨基酸序列比对和系统发生树构建,对14种非生物逆境胁迫相关NAC蛋白氨基酸组成、理化性质、亲/疏水性、保守结构域、亚细胞定位、二级结构及三级结构等进行了分析、预测。结果显示,22个NAC蛋白中,非生物逆境相关的NAC蛋白聚成一类,其余NAC蛋白聚为另一类;非生物逆境胁迫相关的NAC蛋白序列分析显示,N-端具有A、B、C、D、E 5个保守的亚结构域,共同组成NAC结构域,C-端含有多个保守的酸性氨基酸位点,具有转录激活功能,同时蛋白中含有多个丝氨酸(S)、苏氨酸(T)和酪氨酸(Y)磷酸化位点;非生物逆境胁迫相关NAC蛋白主要亲水区域位于A、C、D亚域,大多定位于细胞核,个别定位于细胞质或线粒体,二级结构则以α-螺旋和β-折叠片为主;拟南芥RD26和ANAC三级结构上的一致性暗示了功能上的相似。
李伟韩蕾钱永强巨关升孙振元
关键词:非生物逆境NAC转录因子生物信息学
差异光周期下野牛草相连分株内源激素的日节律被引量:1
2017年
为了分析野牛草(Buchloe dactyloides)相连克隆分株在差异光周期下内源激素的变化,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对野牛草相连克隆分株在相反光照条件下的植物内源激素生长素(IAA)、赤霉素(GA)、脱落酸(ABA)、玉米素核苷(ZR)含量进行了测定,探讨植物内源激素在生物节律调控过程中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野牛草内源激素IAA、GA、ABA及ZR含量在一天内呈现节律性变化规律,同时,在差异光周期下,野牛草相连克隆分株叶片的内源激素水平趋向于同步化,并且倾向于内源生物节律较强的分株。其中,差异光周期处理1周后,在全光照条件下,野牛草克隆分株在断开状态时,叶片中IAA、GA、ABA及ZR含量在24h内基本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而野牛草克隆分株叶片中IAA、GA、ABA及ZR含量在24h内的变化趋于一致。
李伟钱永强钱永强韩蕾
关键词:野牛草内源激素
基于3S技术的中国红树林湿地监测研究概述被引量:6
2008年
本文概述了基于3S技术的中国红树林湿地研究与监测现状。关于红树林湿地的监测研究,主要涉及了红树林湿地资源监测研究、红树林湿地动态监测研究中不同遥感处理软件的应用和红树林湿地监测系统研究;此外,还展望了3S技术在红树林监测中的发展前景以及建立中国红树林湿地监测系统的构想。
李伟崔丽娟张曼胤王义飞
关键词:红树林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