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伟

作品数:16 被引量:265H指数:11
供职机构: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北京市水质科学与水环境恢复工程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2篇脱氮
  • 10篇分段进水
  • 8篇生物脱氮
  • 6篇脱氮工艺
  • 6篇硝化
  • 6篇反硝化
  • 5篇污水
  • 4篇污泥
  • 4篇A/O
  • 3篇生物脱氮工艺
  • 3篇碳源
  • 3篇反硝化除磷
  • 3篇除磷
  • 2篇生活污水
  • 2篇生物反硝化
  • 2篇分段进水A/...
  • 2篇A/O生物脱...
  • 2篇A/O生物脱...
  • 1篇低C/N
  • 1篇低溶解氧

机构

  • 16篇北京工业大学
  • 1篇大连民族学院
  • 1篇国家开发银行
  • 1篇天津市建设工...

作者

  • 16篇王伟
  • 12篇彭永臻
  • 10篇王淑莹
  • 8篇孙亚男
  • 4篇令云芳
  • 4篇殷芳芳
  • 3篇侯红勋
  • 2篇王亚宜
  • 2篇王海东
  • 1篇许春生
  • 1篇郭瑾
  • 1篇罗奕凯
  • 1篇昂雪野
  • 1篇张树军
  • 1篇范姝

传媒

  • 4篇中国给水排水
  • 3篇环境科学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北京工业大学...
  • 1篇工业用水与废...
  • 1篇化工学报
  • 1篇水处理技术
  • 1篇环境污染治理...
  • 1篇2007年自...

年份

  • 5篇2009
  • 6篇2008
  • 1篇2007
  • 4篇2006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以甲醇作为外碳源的生物反硝化被引量:42
2009年
为了研究甲醇长期使用过程中反硝化性能的变化,按ρ(TOC)/ρ(N)为1.6±0.2于缺氧反硝化初投加一定量的甲醇作外碳源,以SBR间歇运行方式展开相关研究.结果显示,系统运行至37 d时即出现稳定的比反硝化速率,其由运行之初的0.378 mg NOx-N/(gVSS.h)提高到2.406 mg NOx-N/(gVSS.h).污泥驯化后的氮吸收速率试验发现,甲醇作碳源的ρ(TOC)/ρ(N)适宜范围是1.10~2.68.同时发现,16℃相对20℃的反硝化速率温度修正系数θ达1.07,表明温度降低对生物反硝化有较大抑制作用.从经济角度出发,甲醇投加应根据生物微环境及周围环境的变化作相应调整.
王淑莹殷芳芳侯红勋许春生彭永臻王伟
关键词:反硝化甲醇碳源C/N
A_2N反硝化除磷脱氮工艺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5
2006年
A2N(厌氧/缺氧和硝化)反硝化除磷脱氮工艺是基于反硝化聚磷菌缺氧吸磷理论开发的新工艺。介绍了A2N工艺的原理和特点,对其影响因素诸如水力停留时间、溶解氧、NO3-和NO2-的浓度、原水中COD与TN的质量比、容积交换比及出水SS等进行讨论和分析,并综合国内外的研究结果给出工艺关键影响参数的设定范围。
令云芳王淑莹王亚宜王伟彭永臻
关键词:反硝化除磷脱氮缺氧吸磷双污泥系统
低DO下曝气方式对分段进水脱氮工艺的影响被引量:7
2008年
采用分段进水生物脱氮工艺处理小区生活污水,考察了在低DO条件下,不同曝气方式对硝化率及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曝气量为0.27m^3/h、MLSS平均为2700mg/L左右、好氧区的DO为0.26~2.5mg/L的条件下,当进水氨氮为44~55mg/L时,对氨氮的去除率保持在95%以上,对COD的去除率〉90%;当控制好氧区第1、2格室的DO分别为0.5~0.7和1.0~1.2mg/L时,系统的硝化率维持在90%以上,出水中的氨氮〈2mg/L;在恒定曝气量下,向进水中投加有机碳源,当水质改变较快时,容易引起丝状菌污泥膨胀,但通过恒DO曝气控制,可使污泥的沉降性能得到改善。
孙亚男彭永臻王伟
关键词:生物脱氮分段进水低溶解氧曝气量
传感器技术与污水处理过程控制技术的协同发展现状被引量:4
2008年
仪表、控制和自动化(ICA)技术是污水处理厂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处理效率的有效手段,而ICA技术在污水生物处理领域的应用与发展,主要依赖于仪表技术尤其是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介绍了传感器技术在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厂的应用现状,以及基于DO传感器、营养物传感器、间接参数测量传感器所发展起来的过程控制技术,并对传感器技术与过程控制技术在未来的协同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以期为该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王伟彭永臻罗奕凯孙亚男范姝
关键词:仪表过程控制传感器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
分段进水A/O工艺流量分配专家系统的建立与应用被引量:16
2008年
分段进水A/O工艺中,进水流量分配是重要控制参数,是该工艺稳定运行并发挥优势的关键。本文提出3种流量分配思想:等负荷流量分配法、流量分配系数法及末端集中进水,并根据实际生活污水进行试验得出的大量试验数据,辅以相关领域文献及污水处理领域专家的经验作为参考,建立分段进水A/O工艺流量分配专家决策系统。该专家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的进水水量、水质及出水特点,对合适的流量分配方法进行决策。最后,针对实际污水处理厂一天内典型的水质水量变化情况,对专家系统的应用进行说明。
王伟王淑莹孙亚男彭永臻
关键词:污水生物脱氮分段进水专家系统
厌氧段HRT对A_2N工艺反硝化除磷脱氮效果的影响被引量:21
2006年
为了考察厌氧段水力停留时间(HRT)对A2N工艺反硝化除磷脱氮效果的影响,采用连续流双污泥反硝化除磷脱氮装置以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研究了厌氧段在不同HRT时系统的除磷脱氮效果,以及厌氧段不同HRT对系统处理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厌氧段是A2N工艺实现反硝化除磷脱氮的关键阶段。当厌氧段的HRT过长时,虽然溶解性PO43-的总释放量增加,但是后续的缺氧吸磷量和总氮的去除量并没有相应地增加。厌氧段的HRT时间过短,反硝化聚磷菌(DPB)在此对进水中易降解COD(CODRB)吸收不完全,导致后续缺氧吸磷量下降,同时影响了系统的除磷和脱氮效果。在处理实际生活污水水质时,厌氧段的HRT为2h即可满足除磷和脱氮要求。
令云芳王淑莹王伟王亚宜
关键词:反硝化除磷
多段A/O工艺流量及体积分配方法与优化控制策略被引量:13
2009年
分段进水A/O生物脱氮工艺中,为充分利用污水中的碳源及系统各段的硝化容量。且有效地应对进水扰动,需进行合理的进水流量分配和缺氧/好氧体积分配。针对分段进水A/O工艺的结构和运行特点,对分段进水工艺系统的流量分配方法和体积分配方法进行理论分析,并对实际运行优化方法进行讨论.对于系统的流量分配,提出以进水ρ(C)/ρ(N)作为控制参数,并分别对碳源充足、碳源恰好合适和碳源不足3种情况进行讨论,同时给出每种情况下的运行优化方法;对于体积分配,分析缺氧/好氧体积比对系统硝化容量及其对进水中COD利用程度的影响,并对不同负荷下缺氧/好氧体积优化进行了分析.
王伟王淑莹孙亚男郭瑾
关键词:污水脱氮分段进水A/O
分段进水A/O工艺外碳源投加控制策略的比较研究被引量:8
2009年
采用连续流分段进水A/O中试试验系统处理低COD/N生活污水,为获得高品质出水,投加外碳源(乙醇)强化反硝化效果.为合理、有效控制外碳源投量,针对不同控制参数(ORP和在线硝酸盐氮)及外碳源投加位置(D3和D4),提出5个外碳源投加控制策略,并从基建投资、处理效果、运行费用及维护等方面对控制策略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控制策略Ⅰ和Ⅱ只选取D4为碳源投加控制点,控制结构最为简单,传感器数量最少,造价低,但由于缺氧停留时间过短,在高负荷、低COD/N时,控制参数无法达到预先设定值,而使得碳源投加持续过量,缺氧区D4平均COD浓度高达192.8 mg/L和158.9 mg/L,平均出水TN浓度高达17.42 mg/L和19.04 mg/L,碳源消耗量分别为92 mL/(m3.d)和84 mL/(m3.d).而控制策略Ⅲ~Ⅴ,同时在D3和D4投加外碳源,并采用不同的控制参数.结果表明,3个控制策略能充分利用D3和D4反硝化容量,较好地抵抗冲击负荷,保持出水TN浓度稳定,平均为7.30、8.2和7.49 mg/L,碳源消耗量分别为29、45和27 mL/(m3.d).最后,从传感器数量、运行效果稳定性及运行费用等方面对5个控制策略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控制策略Ⅲ具有良好的动态品质,抗冲击负荷能力较强,出水效果较好,碳源投加量较低且在线仪器的投资较省,是较为优化的外碳源投加控制策略.
王伟王淑莹孙亚男彭永臻
关键词:分段进水A/O低C/N控制策略
污泥回流比对分段进水A/O生物脱氮工艺的影响被引量:21
2008年
采用连续流分段进水缺氧/好氧(A/O)中试系统处理生活污水,研究污泥回流比(R)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R值高于1.0时,尽管第一段缺氧区的硝酸盐氮去除量明显增加,而系统硝化、反硝化效果均明显降低.当R为0.75时,系统总氮去除率最高,为92%;而当R值为1.5时,总氮去除率最低,为72%.当系统污泥沉降性能较好时,R值对二沉池泥泥位和泥水分离效果影响不大;而当污泥沉降性能较差时,二沉池泥位随R值增大而呈线性增加,此时提高R值会加剧污泥膨胀.此外,高R值使得系统各段悬浮固体浓度呈梯度分布的规律变得不再明显,降低系统污泥储量.同时,提高R值会降低系统固体停留时间,进而影响系统的污泥种群分布.
王伟彭永臻孙亚男
关键词:生活污水生物脱氮分段进水污泥回流比
碳源类型对低温条件下生物反硝化的影响被引量:61
2009年
为了研究低温环境下反硝化细菌对各种碳源的直接反应,利用Carrousel氧化沟系统的活性污泥,以甲醇、乙醇、乙酸钠、丙酸钠、葡萄糖、生活污水及内源物质为碳源,在15.4℃±0.8℃低温状态下开展序批式缺氧反硝化试验.结果表明,乙酸钠为碳源时的最大比反硝化速率(maximum specific denitrification rate,MSDR)最高,达6.51 mg/(g.h),但是其反硝化效率(denitrificationyield,DY)最低,只有0.48,而且存在亚硝酸盐积累现象.甲醇为碳源时的MSDR相比其他几种单一碳源要低,只有0.91mg/(g.h),反硝化细菌对甲醇碳源需要一定时间的适应.当不投加任何外碳源时,反硝化细菌能利用自身体内的原生物质进行内源反硝化,其反硝化速率最低.而以经过厌氧发酵的生活污水作为碳源,其MSDR为3.63 mg/(g.h),达到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s,VFAs)作碳源时的水平.低温(15.4℃±0.8℃)下的MSDR相对20℃以上的要低许多,而通过不同的碳源补偿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脱氮效果.
殷芳芳王淑莹昂雪野侯红勋彭永臻王伟
关键词:生物反硝化碳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