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
- 作品数:63 被引量:647H指数:17
- 供职机构: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鄱阳湖生态环境与资源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水利工程更多>>
-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鄱阳湖典型湿地土壤细菌群落特征分析被引量:87
- 2017年
-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鄱阳湖典型湿地土壤细菌群落特征。测序结果表明,不同植被土壤细菌群落丰度与多样性的排序相同:苔草带>苔草-虉草带>芦苇带>泥滩带>藜蒿带。沿湖面至坡地,空间位置相近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具有更大的相似性,苔草-虉草带、苔草带和芦苇带的细菌群落结构相近,泥滩带和藜蒿带的细菌群落结构差异较大。变形菌门(30.0%)是湿地土壤平均相对丰度最高的门,其次为酸杆菌门(16.7%)和绿弯菌门(16.5%);多数门分类细菌相对丰度沿湖面至坡地存在一定变化趋势。硝化螺菌属是第一大属分类水平细菌群落。在土壤化学指标中,与鄱阳湖湿地细菌群落相关性较大的是总磷、铵态氮和有机质含量。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湿地不同植被土壤细菌群落具有结构性差异,但沿湖面至坡地存在规律性变化。
- 王鹏王鹏陈波
- 关键词:鄱阳湖湿地高通量测序细菌多样性细菌群落结构
- 鄱阳湖流域锦江水体污染胁迫下浮游细菌群落结构及交互作用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为了探索河流水体污染胁迫对浮游细菌群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使用主成分分析将水体污染胁迫分为高、中、低3级,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鄱阳湖流域锦江干流浮游细菌群落的多样性、组成以及交互作用。【结果】锦江污染胁迫下的浮游细菌群落优势菌群包括假单胞菌门(Pseudomonadota,13.53%-45.83%)、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17.05%-40.50%)、拟杆菌门(Bacteroidota,5.79%-31.56%)、蓝藻菌门(Cyanobacteria,0.41%-59.31%)和芽孢杆菌门(Bacillota,0.11%-4.81%)。其中Bacillota在污染胁迫等级下显著差异(P=0.03)。浮游细菌群落组成在不同水体污染胁迫等级下存在显著差异(P=0.046)。群落丰富度Chao1与ACE指数在低污染胁迫地区显著高于中污染胁迫地区(P=0.024和0.037),Shannon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著。共生网络拓扑特征表明,随着水体污染胁迫减小,细菌共生网络的复杂性与稳定性增强,浮游细菌群落之间的交互作用增强。【结论】污染胁迫显著改变了水体细菌群落结构与交互作用。以上研究有助于从微生物角度为水体污染的检测、监测和控制提供生态学参考。
- 黄祎王鹏王鹏丁明军丁明军张华黄高翔
- 鄱阳湖水体氮磷污染研究进展被引量:15
- 2016年
- 综述了鄱阳湖水体营养盐的污染状况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鄱阳湖总氮(TN)含量在20世纪90年代增速快,2000年后缓慢增长,总磷(TP)含量保持稳定,TN、TP含量呈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的特征;湖区氮磷污染总体呈东部和南部污染重,西部和北部污染轻的特征;入湖河道输入是鄱阳湖氮磷污染的主要来源,其中赣江贡献率最大,修河最小;目前研究存在采样频率低、数据共享机制不健全、迁移转化机理研究少等问题.
- 陈波王鹏王鹏
- 关键词:鄱阳湖氮素磷素污染来源
- 土地利用方式影响下的赣江硝态氮浓度和氮稳定同位素分布特征被引量:3
- 2015年
- 赣江硝态氮(NO3--N)是鄱阳湖氮素输入的主要来源,查明赣江NO3--N来源对鄱阳湖的富营养化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3年1月和6月对赣江干流和主要支流NO3-N浓度和δ15N-NO3-的测定,通过不同空间尺度和土地类型等级划分,分析土地利用方式影响下的赣江NO3--N浓度和δ15N-NO3-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赣江枯水期和丰水期NO3--N浓度分别为0.52~4.58mg/L和0.81~2.60mg/L,均值没有显著性差异;枯水期和丰水期的δ15N-NO3-范围分别为一1.31‰~8.60‰和2.49%0~8.51‰,枯水期均值显著小于丰水期.较大空间尺度的土地利用类型与NO3--N浓度和δ15N-NO3-有更显著的相关性.赣江NO3--N浓度、δ15N-NO3-与水田、居民建设用地和水域呈显著正相关,与林地、草地呈显著负相关,这种相关性在丰水期减弱.与一级土地利用分类相比,二级土地利用分类能更好地体现土地利用类型与NO3--N浓度的相关性,但对土地利用类型与δ15N-NO3-的相关性没有显著提高.农业用地,特别是丘陵水田和平原旱地,是赣江NO3--N主要的污染来源;与长江流域其它地区相比,赣江流域NO3--N的生活污水来源比例较小.
- 王鹏王鹏王鹏
- 关键词:鄱阳湖硝态氮土地利用
- 南昌城市湖泊浮游真菌群落组成、共生模式及影响因素
- 2023年
- 为探明南昌湖泊浮游真菌群落特征和环境胁迫对浮游真菌群落的影响机制,分别于枯水期(2月、12月)、平水期(4月、10月)和丰水期(6月、8月)采集了均匀分布于南昌市不同县级区划下的7个主要城市湖泊表层水样.测定了WT、DO、NH_(4)^(+)-N和NO_(3)^(-)-N等环境胁迫因子指标,基于高通量测序研究浮游真菌群落特征,运用网络分析等方法阐明浮游真菌群落的共生模式,并揭示影响浮游真菌群落结构和共生模式的环境胁迫因子.结果表明:①南昌湖泊浮游真菌群落组成在水期间具显著差异,在各湖泊间差异不显著.WT、DO、pH和NH_(4)^(+)-N是影响浮游真菌群落组成的显著环境胁迫因子.②浮游真菌群落优势门为Chytridiomycota(9.55%~33.14%)、Basidiomycota(0.48%~4.25%)和Ascomycota(1.29%~3.19%),优势菌门数量大小为: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Chytridiomycota相对丰度在丰水期显著高于平水期和枯水期,Basidiomycota相对丰度在枯水期显著低于平水期和丰水期,Ascomycota水期差异不显著.③南昌湖泊浮游真菌群落共生网络稳定性大小为: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WT是影响浮游真菌群落共生模式的最佳环境胁迫因子.研究可为湖泊的综合评价和治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并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生态系统保护提供指导.
- 黄祎王鹏王鹏丁明军张华张华高鹏飞聂明华
- 关键词:环境胁迫
- 中国地表水环境微塑料赋存特征及驱动因素
- 2024年
- 为阐明中国地表水环境微塑料(MPs)的赋存特征及驱动因素,基于已发表文献,收集了1944个采样点的MPs特征,分析地理环境和实验方法对MPs特征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地表水环境中MPs的丰度范围为水体0~204183items/m^(3),平均值为5465.26items/m^(3),沉积物0~79931items/kg,平均值为1374.51items/kg.中国地表水环境中MPs丰度呈现显著的空间异质性;水体中,内陆河流域MPs平均丰度最高(13185.77items/m^(3)),东南诸河流域(2678.07items/m^(3))的平均丰度最低.沉积物中,淮河流域的MPs平均丰度(2145.61items/kg)最高,而海河流域(294.82items/kg)最低.水体和沉积物中MPs的形态主要以纤维状(58.29%/47.21%)、碎块状(23.20%/30.03%)为主.粒径以小型MPs(<0.5mm)(59.61%/62.76%)为主.颜色以透明(30.18%/28.17%)为主.微塑料材质主要为聚乙烯(PE)(25.49%/27.78%)、聚丙烯(PP)(25.36%/22.69%)等.水体微塑料特征主要受自然环境因素影响,丰度、形状和颜色特征均与自然环境因子(气温,降水)显著相关.沉积物MPs特征主要受社会经济因素影响,丰度、形状和粒径特征与社会经济环境因子(GDP、夜光强度、人口密度)显著相关.不同实验处理下的MPs特征,包括丰度、形态、颜色和聚合物类型均有显著差异;偏最小二乘路径分析显示,实验处理过程对MPs特征的影响与地理环境相当;缺乏标准化的实验方法使得不同实验结果难以比较和验证,因此,迫切需要制定标准化的实验过程,减少实验处理对MPs观测特征的影响.
- 陈钦威王鹏丁明军张华聂明华黄高翔
- 关键词:地表水环境赋存特征地理环境
- 鄱阳湖入湖河口沉积物真菌群落结构被引量:7
- 2018年
- 本次研究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鄱阳湖入湖河口14处沉积物的真菌群落结构特征.测序得到的314条真菌OTU分属于9个门,25个纲,49个目,62个科,62个属和117个种.在OTU分类水平上,鄱阳湖主要支流入湖河口中除饶河、赣江南支和修水具有相近的真菌群落结构外,其它河口之间群落结构差异较大;真菌群落丰度、多样性与沉积物p H、有机碳、有机氮和C/N等环境因子没有显著相关性.在门分类水平上,丰度(序列数比例)最高的是子囊菌门(Ascomycota,49.4%),其次为壶菌门(Chytridiomycota,20.4%)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17.8%).与其它河口相比,赣江河口沉积物的水生环境真菌Chytridiomycota丰度显著较高,抚河河口沉积物的陆生环境真菌Basidiomycota丰度显著较高.有机碳是影响鄱阳湖入湖河口沉积物真菌群落门分类组成的主要环境因子,与Basidiomycota相对丰度正相关,与Chytridiomycota负相关,与Ascomycota相关性较弱.
- 王鹏王鹏袁瑞强袁瑞强余小芳
- 关键词:鄱阳湖高通量测序真菌群落环境因子
- 鄱阳湖流域年降水时间序列的小波分析被引量:17
- 2012年
- 对鄱阳湖流域内的赣州、宜春、南昌和庐山4个气象站近60年的年降水量序列进行小波分析,研究了鄱阳湖流域降水时间序列的周期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鄱阳湖流域年降水量存在两个明显的周期变化,分别为30~35a和12~15a,2011年正处在30~35a周期转化的节点上,未来30a鄱阳湖流域可能将进入降水偏少的周期;而12~15a周期尺度在2000年以前比较明显,2000年以后12~15a周期特征趋于消失。通过对ENSO指数的变化周期尺度的研究,发现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周期与鄱阳湖流域年降水量周期十分相似,两者具有很高的相关性。
- 李荣昉王鹏吴敦银
- 关键词:鄱阳湖流域小波分析厄尔尼诺现象
-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乐安江冬季细菌群落特征分析被引量:10
- 2019年
- 【目的】分析乐安江从上游至下游水体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变化,揭示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变化的影响因素。【方法】分析不同河段水体中C、N、P、Cu、Zn、As和Pb等化学指标。对水体DNA的16S rRNA基因进行高通量测序确定细菌群落特征。基于Bray-Curtis距离的采样点非度量多维尺度(NMDS)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乐安江水体细菌群落结构差异,基于冗余分析(RDA)研究环境因子与细菌群落的关系。【结果】乐安江水体中C、N、P、Cu、Zn、As和Pb等化学指标含量中下游偏高。中游河水受德兴铜矿废水影响,细菌群落多样性降低,下游受农业、生活废水影响,细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升高。水体中优势菌群为β-变形菌纲(Beta-proteobacteria,53.03%)、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20.24%)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14.75%)。中游受德兴铜矿废水影响,Beta-proteobacteria丰度增大,而Actinobacteria丰度减小;下游受微生物间捕食影响,Bacteroidetes丰度下降。在细菌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中,DO是解释乐安江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最佳环境因子。【结论】乐安江中游德兴铜矿废水和中下游农业、生活废水明显改变了水体细菌群落结构组成,使水体细菌群落特征从上游到下游发生显著变化。本研究为揭示人类活动对乐安江水生态环境的影响提供了参考性数据。
- 肖汉玉王鹏王鹏李传琼李传琼李燕
- 关键词:高通量测序细菌群落环境因子
- 微量铜离子联合碳酸氢盐类芬顿体系降解水中双酚A被引量:1
- 2023年
- 基于铜离子(Cu^(2+))的类芬顿体系通常需要较高的Cu^(2+)剂量,可能导致二次污染,为解决这一问题,构建了微量Cu^(2+)(2.5μmol/L)联合碳酸氢盐活化过氧化氢(Cu^(2+)/H_(2)O_(2)/HCO_(3)^(-))体系用于水中双酚A(BPA)的高效降解.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Cu^(2+)/H_(2)O_(2)/HCO_(3)^(-)体系对BPA的降解效果随Cu^(2+)投加量的升高而上升,随H_(2)O_(2)和HCO_(3)^(-)投加量的升高呈先上升再降低的趋势.在溶液初始pH值5.06~11.02范围内,BPA均可得到有效去除,且升高反应温度可促进BPA的降解.Cl-、HPO_(4)^(2-)、腐殖酸会抑制BPA降解,而NO_(3)^(-)、SO_(4)^(2-)的影响则可以忽略不计.活性物种猝灭和捕获实验表明,单线态氧和Cu^(3+)是BPA降解过程的主要活性物种.CuCO_(3)(aq)可能是H_(2)O_(2)活化生成的活性氧化物种与Cu^(3+)的主要络合物.同时,Cu^(2+)/H_(2)O_(2)/HCO_(3)^(-)对天然水体基质中的BPA也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另外根据5种鉴定的中间体,提出了Cu^(2+)/H_(2)O_(2)/HCO_(3)^(-)体系中BPA的可能降解途径.
- 辛丽红晏彩霞聂明华张艺民袁玉龙丁明军丁明军
- 关键词:双酚A碳酸氢盐过氧化氢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