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刚
- 作品数:55 被引量:212H指数:8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艺术政治法律文学更多>>
- 争议性议题的媒体再现——以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事件为例被引量:7
- 2010年
- 社会转型、信息公开以及新媒体的发展使争议性议题更多被纳入到媒体及公众的视野。新闻媒体对争议性议题的报道与再现应以公共利益优先为原则,突破和超越主流的冲突平衡式的思维捷径,发掘最详细的事实,动员和吸收多元化的社会资源,通过公众多元价值的协商与交流,讨论和界定争议背后的客观问题,以保护大多数公众的利益。
- 陈刚
- 关键词:公共利益
- 从“寻求生存”到“渴望承认”:媒介“凝视”与农民工主体性身份再建构被引量:8
- 2019年
- 本文将意义生产与解读和社会建构论相结合,探讨农民工面对当下的社会意义系统,他们如何进行自我身份认知、自我身份建构。本研究以W大学一个建筑工地的23位农民工为研究对象,使用田野观察、深度访谈、焦点小组访谈等研究方法获得一手资料,并以农民工纪录片《阿拉民工》作为焦点小组访谈中的研究工具,探究了同属纪录片"被记录"群体的农民工如何解读农民工纪录片,以此为中介来审视他们如何看待自我身份。研究发现:农民工群体用三种"去他者化"的话语实践策略再建构了其主体性身份,即对"农民工"命名和称谓的消解、以主体身份质疑纪录片的文本结构、创造自身话语来消解主流话语中"农民工"身份的意义;他们在现实的社会交往中仍然被"隔离"或"吞噬",无法摆脱其"他者"身份,在这种境遇下表现出对尊重、平等、归属等精神内核的需求。
- 陈刚王卿
- 关键词:农民工主体性纪录片凝视
- 财经新闻写作的读解与思考
- 2003年
-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财经新闻也逐步为广大的受众所关注,各个媒体相继开辟专版进行财经报道,而一些新锐财经专业报纸的适时“诞生”,更使得市场上的财经类报纸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作为报道人类社会最新的经济关系、经济活动和最新的自然经济现象的新闻,财经新闻以其专业的报道内容区别于其他新闻,而在其写作风格、特点等方面也形成了自己的个性。笔者选取目前市场上发行量较大的《经济日报》、《中国经营报》、《21世纪经济报道》和《经济观察报》作为分析和参照的对象,试图对财经类报纸新闻的写作做简略的读解和思考。
- 夏琼陈刚
- 关键词:财经新闻写作可读性行文
- 当自己媒体的总编辑——“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和“与官员打交道的尺度”的深度访谈被引量:2
- 2017年
- 微信公号“吐糟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的开办者为曹林,知名时事评论员、《中国青年报》编委,曾7次获中国新闻奖,著有《时评写作十讲》《时评中国》《不与流行为伍》《快时代慢思考》等。微信公号“与官员打交道的尺度”原名“褚朝新”,其开办者为褚朝新,现为《南方周末》资深调查记者。先后在《武汉晨报》《新京报》等媒体工作,擅长时政新闻报道,代表作包括《重庆警方首谈王立军时期:过去哪敢说重庆治安不好》《山西“补官”》《时政记者与官员打交道的尺度(连载)》等。
- 陈刚王继周
- 关键词:时政新闻报道深度访谈官员媒体总编辑《武汉晨报》
- 报道世界传播中国——后危机时代我国新闻媒体的机遇与应对
- 2010年
- 后危机时代,在全球化的传播现实与语境中,我国新闻媒体应抓住历时性的机遇,对内做好信息服务与风险的预警,引导对危机的理性反思,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对外抓住机遇,坚持"报道世界,传播中国",并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进一步争取国际话语权。
- 罗以澄陈刚
-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新闻媒体话语权
- 民族志与新闻传播学知识生产的全球图景——基于45份SSCI期刊文献的知识计量学研究被引量:2
- 2019年
- 20世纪末以来,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民族志进路愈发清晰,但对于民族志与新闻传播学知识生产的全球图景却缺少系统地实证研究。基于此,本文通过对1989—2018年间发表于SSCI期刊之上的230篇文献的知识计量学研究发现,直到2004年前后,民族志与新闻传播学知识生产才出现指数级增长态势;主要围绕与互联网相关的核心议题展开,其中culture、public、production、technology等是主要被解释变量。与男性主导的学术偏向不同,在该领域知识生产中女性略微多于男性;全球范围来看,美国和欧洲表现出蓬勃的学术生产景象,而以非洲为代表的欠发达地区则成为"学术贫困地带";在科际合作上,独著大约是合著的2倍多,合著作者的学科背景共涉及社会学、教育学、计算机科学等13个学科领域。这些研究发现,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民族志进路在新闻传播学知识生产中具有较强潜力。
- 王继周陈刚
-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民族志SSCI知识计量
- 论新闻媒体对争议性事件的报道框架——以“华南虎照片”事件为研究对象被引量:23
- 2008年
- 争议性新闻事件的报道是考察新闻媒体公信力的一个最佳场域。争议性新闻事件由于其自身的争议性,势必引发多元化的社会舆论。因此,新闻媒体采用什么样的信息组合方式或曰框架来磨合信息,进而以何种新闻图景呈现事实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华南虎照片"事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几家媒体的报道进行量化分析,运用框架理论,探讨媒体是如何设置新闻框架、再现这场争议,进而影响或引导公众对争议性事件认知的。
- 罗以澄陈刚
- 关键词:元问题
- 乳品安全议题传播的批判性话语分析与话语秩序的重构被引量:1
- 2016年
- 食品安全议题的传播与政策制定中,媒介话语的使用对政府的决策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对2003年至2015年中国乳品安全议题的新闻报道分析可以发现,新闻媒体在乳品安全议题的传播中,建构了由政府话语主导,行业话语和专家话语不同程度服务于政府话语,行业意见领袖和公众等社会力量处于相对弱协商地位的话语秩序。乳品安全议题传播中,媒体需要突破控制性话语的遮蔽和话语结构性的失衡,通过多元话语与话语的民主化重建话语秩序。
- 陈刚魏文秀
- 关键词:乳品安全批判话语分析话语秩序公共决策
- 话语结构、思维演进与智能化转向:作为政治新图景的中国网络问政被引量:5
- 2020年
- 作为政府治理的一种新模式和政治新图景,中国语境下的网络问政具有“问责”与“问计”的双层话语内涵和结构,以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双重互动和新空间沟通推动现代政府社会治理模式和公众参与日常政治生活方式的进步。由社会变迁、新技术和制度设计等合力主导下,1.0和2.0时期的网络问政在观念、话语和理念方面的转变,体现了从信息公开到互动沟通再到服务的思维进阶。同时,也存在形式主义,难以形成积极的社群传播等问题和困境。3.0时期网络问政的“再问”,需透过整合政务矩阵平台的优势和运维能力,摆脱“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进一步推进由问政向强调智能化、数字化治理的理政的转向,进而共同构建中国互联网信息生态下公众、网络和政府三位一体的网络问政的政治新图景。
- 陈刚王卿
- 关键词:网络问政智能化
- 争议性新闻事件的报道及社会影响研究被引量:1
- 2009年
- 从上世纪80年代关于“大学生张华舍身救掏粪工人”引发全国关于生命价值的争议与讨论到近几年引发全社会广泛参与讨论的“许霆案”、“先跑教师事件”以及近期的“梁丽300万金饰案”等,争议性新闻事件一直是大众传媒报道的主题和热点领域之一,具有显著的社会效果和影响。在国外,“美国‘9·11事件’写进教材”、“美国女大学生百万美元叫卖初夜”、“英电视台直播病人安乐死”等争议性事件也是媒体报道和跟踪的热点,有的甚至引发了全球性的争议与讨论.
- 陈刚
- 关键词:新闻事件争议性女大学生生命价值传媒报道社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