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杜利

作品数:3 被引量:28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石化中原油田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2篇CO
  • 1篇油藏
  • 1篇油田
  • 1篇原油
  • 1篇运移
  • 1篇运移特征
  • 1篇特高含水
  • 1篇特高含水期
  • 1篇特高含水期油...
  • 1篇提高采收率
  • 1篇中原油田
  • 1篇最小混相
  • 1篇最小混相压力
  • 1篇可视化
  • 1篇可视化模拟
  • 1篇混相
  • 1篇混相压力
  • 1篇含水
  • 1篇含水期
  • 1篇非均质

机构

  • 3篇中国石化中原...
  • 1篇北京科技大学
  • 1篇浙江海洋学院

作者

  • 3篇聂法健
  • 3篇杜利
  • 2篇李中超
  • 2篇王明
  • 1篇韩宏彦
  • 1篇龙运前
  • 1篇国殿斌
  • 1篇宋洪庆
  • 1篇郭立强

传媒

  • 1篇科技导报
  • 1篇石油实验地质
  • 1篇断块油气田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特高含水期油藏CO_2/水交替驱实验研究——以濮城沙一下油藏为例被引量:7
2015年
CO2/水交替驱是高含水油藏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手段,但驱替机理与连续CO2驱相比要复杂得多。文中应用微观可视化、核磁共振等多种室内实验手段,以濮城沙一下油藏为例,研究了高含水油藏CO2驱微观剩余油驱替特征、油水两相多孔介质中CO2溶解扩散规律、CO2多次接触混相及最小混相压力动态变化特征。研究表明:交替驱过程中CO2、水、油在细小孔隙中形成三相贾敏效应,提高了波及体积;注入的CO2大多溶于油中,溶于水中的CO2扩散更快,也能起到驱油作用;CO2与原油是多次接触混相的,长期注水冲刷后原油组分发生变化,尤其是中间烃(C2—C6)质量浓度减少,CO2驱最小混相压力随之变化。研究成果有效指导了濮城沙一下特高含水油藏CO2/水交替驱先导试验,对其他高含水油藏通过CO2驱提高采收率亦有指导意义。
李中超聂法健杜利郭立强
关键词:特高含水期最小混相压力
层间非均质大型平面模型水驱波及系数室内实验研究被引量:17
2013年
为认清层间非均质性油藏注水开发动态波及过程,依据中原油田的非均质特征,制作了层间非均质大型平面物理模型。通过室内三维物理模拟驱油实验,量化研究了正韵律高含水油藏地质模型不同注入体积及不同驱替压差下含油饱和度与波及系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层间非均质模型三层的动用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动用程度与储层渗透率正相关。当注入体积从0.10 HCPV提高到1.15 HCPV时,高渗层波及效率从36.73%变化到100%,中渗层从24.49%增大到76.60%,而低渗层仅从14.24%变化到44.90%。驱替压差提高时,对低渗层的采出程度提高幅度远大于高渗层。通过后期分层调整措施,可以提高中、低渗层的采出程度,层间调整是层间非均质油藏改善开发效果的有效措施。
王明杜利国殿斌李中超聂法健
关键词:层间非均质性中原油田
高温高压CO_2/水交替微观驱油机制及运移特征被引量:4
2014年
针对复杂的油藏环境,利用高温高压微观可视化模拟系统,在60℃、18 MPa下进行CO2/水交替驱油实验,以便更直观、清楚地观察水、二氧化碳气体及CO2/水交替驱的驱油现象。通过观察水、二氧化碳气体和CO2/水交替驱油过程中多相流体的渗流过程及残余油分布状况,详细地描述多相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运移特征,并应用图像处理技术和软件分析方法定量分析各阶段模型内残余油比例。结果表明,CO2/水交替驱油既克服了水驱替过程中的绕流现象,也降低了二氧化碳驱过程中气沿渗透性好的孔道、区窜进问题,使水、气驱替优势互补。CO2/水交替驱与二氧化碳驱相比提高采收率12.31%。从而为CO2/水交替驱油提高采收率技术进一步发展提供基础。
王明杜利聂法健韩宏彦龙运前宋洪庆
关键词:高温高压提高采收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