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巍巍
- 作品数:22 被引量:66H指数:5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建筑科学化学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 NICU中产气肠杆菌的院内感染及药敏分析
- 目的:分析产气肠杆菌感染的易感因素、药敏结果及疾病转归,为减少其感染提供对策.方法:选取2014.7.1到2014.10.31期间在我院NICU中住院的明确诊断产气肠杆菌感染或定植的新生儿13名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方法...
- 朱巍巍李在玲
- NICU中早产儿产气肠杆菌的院内感染及药敏分析
- 朱巍巍李在玲童笑梅朴梅花韩彤妍
- 早期应用抗生素对早产儿肠道菌群的影响
- 背景 早产儿正常肠道菌群的建立与免疫功能,过敏性疾病及免疫相关性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然而,肠道菌群在早期建立过程中,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胎龄、生产方式、喂养方式等,但对于生后早期应用抗生素对早产儿肠道菌群的影响研...
- 朱巍巍李在玲
- 早期抗菌药应用对早产儿肠道菌群演替的影响被引量:8
- 2018年
- 目的探讨生后早期抗菌药应用对早产儿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收集2015年1至6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33例早产儿的粪便进行临床研究,按是否应用抗菌药分为抗菌药暴露组(25例)及非暴露组(8例),每例患儿分别采集3次粪便:生后第1天、第14天、第30天,抗菌药暴露组同时收集生后8个月-1年随访时的粪便,应用高通量测序对粪便菌群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结果33例早产儿生后肠道菌群主要以变形杆菌为主(抗菌药暴露组69.6%,非暴露组83.7%)。抗菌药暴露组,在门水平,生后前30 d以变形杆菌为优势菌,之后厚壁菌成为优势菌。在属水平,生后30 d内以埃希菌为主要菌群,生后8个月-1年韦荣球菌成为优势菌。非暴露组,在门水平,生后30 d内,变形杆菌含量最高。在属水平,生后以不动杆菌(37.5%)为优势菌,生后30 d内以埃希菌为优势菌。抗菌药暴露组肠道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减低,生后第30天更明显(shannon指数2.6比3.4,ACE丰度指数563.9比591.6),联合应用抗菌药组比单用青霉素对菌群多样性影响更大(shannon指数2.5比2.7,ACE丰度指数492.9比727.3)。属水平,抗菌药暴露组生后第14天埃希菌(9.3%比54.3%,Z=-2.830,P=0.005)、克雷伯菌(0.03%比12.4%,Z=-2.240,P=0.025)及梭菌(0.2%比4.8%,Z=-2.979,P=0.003)明显低于非暴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生后第30天,联合应用抗菌药双歧杆菌含量低于单用青霉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1%比2%,Z=-2.349,P=0.019)。结论早产儿生后联合应用抗菌药组较单用青霉素对菌群影响大,应用抗菌药可使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拟杆菌及梭菌含量减低。
- 朱巍巍李在玲
- 关键词:早产抗菌药粪便
- 生命早期抗生素应用对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的影响
- 目的:研究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中短链脂肪酸(乙酸、丙酸、丁酸)与是否应用抗生素的关系.同时观察可能的混杂因素对于胎龄、分娩方式、喂养方式对其有无影响.方法:纳入2017.1月-2017.6月生后在我院NICU中住院治疗的早产...
- 朱巍巍李在玲
- 关键词:早产儿抗生素短链脂肪酸
- NICU中产气肠杆菌的院内感染及药敏分析
- 目的 分析产气肠杆菌感染的易感因素、药敏结果及疾病转归,为减少其感染提供对策.方法 选取2014.7.1到2014.10.31期间在我院NICU中住院的明确诊断产气肠杆菌感染或定植的新生儿13名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方法...
- 朱巍巍李在玲
- 关键词:产气肠杆菌新生儿易感因素药敏分析转归
- NICU中早产儿产气肠杆菌的院内感染及药敏分析
- 朱巍巍李在玲童笑梅
-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并发新生儿脑脊液乳糜一例
- 2021年
- 脑脊液乳糜在新生儿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中极少见,若发现不及时,易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病死率高。本文报道1例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发生脑脊液乳糜患儿,拔除导管、积极抗感染治疗后好转。
- 朱巍巍张娟鲍文婷李在玲童笑梅
- 关键词:脑脊液乳糜乳糜胸
- 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1例
- 朱巍巍李在玲
- 双胎新生儿结局及绒毛膜性和受孕方式对其的影响被引量:7
- 2019年
- 目的总结双胎妊娠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结局,以及绒毛膜性和受孕方式对其的影响,为早期预防和降低双胎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提高其生存质量提供一定依据。方法纳入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分娩的756例双胎妊娠孕妇。回顾性分析这些孕妇的一般情况、分娩结局,以及绒毛膜性和受孕方式对分娩结局的影响;分析活产新生儿和转儿科新生儿的一般情况和结局,以及绒毛膜性和受孕方式对新生儿结局和疾病的影响。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双胎妊娠占总分娩量的6.7%(756/11169),减胎25例(3.3%,25/756),胎死宫内85例(11.2%,85/756),早产率为59.4%(449/756),共活产新生儿1400例(92.6%,1400/1512)。单绒毛膜双羊膜囊(monochorionic diamniotic,MCDA)双胎与双绒毛膜双羊膜囊(dichorionic diamniotic,DCDA)双胎相比,母亲年龄小[(30.5±4.2)与(32.9±4.0)岁,t=-7.412],分娩孕周小[(34.1±3.1)与(35.7±2.2)周,t=-7.325],早产率高[78.4%(174/222)与51.5%(263/511),χ^2=46.554];新生儿疾病如呼吸窘迫综合征[18.3%(40/219)与8.0%(21/261),χ^2=11.210]、新生儿肺炎[18.3%(40/219)与8.8%(23/261),χ^2=9.331]和败血症[6.8%(15/219)与1.5%(4/261),χ^2=8.854]等发生率高,死亡率也高[7.8%(17/219)与1.1%(3/261),χ^2=13.042],P值均<0.05。在DCDA中,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受孕与自然受孕双胎妊娠者相比,母亲年龄大[(33.4±3.8)与(30.6±4.4)岁,t=-6.095],分娩孕周大[(35.8±2.1)与(35.2±2.6)周,t=-2.452],早产率低[49.2%(206/419)与63.5%(54/85),χ^2=5.838],P值均<0.05;新生儿疾病发生率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双胎妊娠早产发生率高。MCDA较DCDA新生儿疾病发生率高,结局差。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未增加双胎妊娠早产率,其新生儿结局与自然受孕新生儿相当。
- 侯林朱巍巍朱巍巍张慧刘子源赵扬玉
- 关键词:早产发病率体外受精胚胎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