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星

作品数:4 被引量:37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视网膜
  • 3篇网膜
  • 3篇脉络膜
  • 2篇相干
  • 2篇脉络膜厚度
  • 2篇光学
  • 2篇光学相干
  • 1篇断层扫描
  • 1篇性别
  • 1篇性别因素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内皮
  • 1篇血管内皮生长...
  • 1篇血管内皮生长...
  • 1篇眼房水
  • 1篇诊断显像
  • 1篇正常眼
  • 1篇人体测量术
  • 1篇生理学
  • 1篇视网膜病

机构

  • 4篇中山大学

作者

  • 4篇丁小燕
  • 4篇曾婧
  • 4篇李加青
  • 4篇陈星
  • 3篇刘冉
  • 2篇左雅静
  • 2篇唐仕波
  • 1篇文峰
  • 1篇张新愉
  • 1篇杨宇
  • 1篇潘间英
  • 1篇闫媛媛
  • 1篇韦梅

传媒

  • 2篇中华眼底病杂...
  • 1篇中华眼科杂志
  • 1篇中国实用眼科...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正常眼后极部脉络膜厚度与性别的关系研究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观察正常人脉络膜厚度值与性别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纳入310例(620只眼)正常志愿者,其中男性152例,女性158例。按照年龄段分组:20—29岁组,30—39岁组,40~49岁组,50~59岁组,60~69岁组,≥70岁组。采用海德堡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仪的加强深度成像扫描模式,测量受检者脉络膜厚度。以通过黄斑中心凹8.8mm扫描线,在0°和90°方位扫描眼底后极部,分别测量中心凹下及距离中心凹1、3mm的上方(S1mm和S3mm)、下方(I1mm和I3mm)、鼻侧(N1mm和N3mm)、颞侧(T1mm和T3mm)共8个方位的脉络膜厚度,观察和分析不同方位的脉络膜厚度与性别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性别间各方位和各年龄段的脉络膜厚度比较,均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不齐时采用t′检验。结果310例(620只眼)受检者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为(274.81±97.98)μm。其中男性为(294.02±101.47)μm,女性为(256.28±90.87)μm;男性脉络膜厚度较女性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53,P〈0.05)。黄斑区8个方位的脉络膜厚度男性均高于女性(t=5.050,t′=4.597,t′=5.225,t′=5.363,t′=5.608,t=4.239,t′=4.108,t=5.589;P〈0.05)。除≥70岁组外,其他5个年龄段的脉络膜厚度男性均高于女性(t=2.343,t′=2.163,t=3.239,t=2.181,t′=2.982;P〈0.05)。结论各年龄段正常人中,男性脉络膜厚度高于女性。性别是影响脉络膜厚度的因素之一。
曾婧刘冉张新愉李加青陈星潘间英唐仕波丁小燕
关键词:性别因素脉络膜人体测量术光学相干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双眼脉络膜厚度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分析被引量:16
2012年
目的 观察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患眼和对侧健眼的黄斑部脉络膜厚度。方法 连续的慢性CSC患者45例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6例,女性9例;单眼39例,双眼6例。平均年龄(46.18±8.20)岁;平均病程(16.34±7.23)个月。散瞳后前置镜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检查确诊,分为CSC患眼组(A组)、单眼CSC患者对侧健眼组(B组),分别为51、39只眼。选择同期年龄、性别、屈光度匹配的正常人50名50只眼作为正常对照组(C组)。采用海德堡Spectralis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对所有受检者行加强深度扫描,测定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和距中心凹3 mm处鼻侧(NCT3 mm)、颞侧(TCT3 mm)、上方(SCT3 mm)和下方脉络膜厚度(ICT3 mm)。结果 A、B、C组平均SFCT值分别为(436.76±87.01)、(394.71±61.63)、(294.86±75.30) μm。A、B组平均SFCT值均较C组平均SFCT值明显增加,三组间平均SFC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4.791,P<0.001)。三组间NCT3 mm(F=15.816)、TCT 3 mm(F=22.823)、SCT3 mm(F=15.147)和ICT3 mm(F=11.527)平均脉络膜厚度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眼者患眼平均SFCT值为(416.34±79.44) μm,较对侧健眼明显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97,P=0.007)。结论 CSC患眼脉络膜厚度明显增加,对侧健眼脉络膜厚度亦较正常对照者明显增厚。
李加青丁小燕曾婧刘冉左雅静陈星唐仕波
关键词:诊断显像
半量光动力疗法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疗效分析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探讨半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结合患者病史和眼底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及吲哚菁绿造影(ICGA)检查,诊断为慢性CSC的连续病例24例25只眼,以ICG为指导确定光斑大小和位置,采用1/2剂量维替泊芬PDT治疗。术后随访6—12个月。术前后进行最佳矫正视力(ETDRS视力表)、FFA、ICGA和OCT检查。结果术后6个月时,最佳矫正视力平均提高(20.6±8.7)个字母(0~32个字母)。视力稳定者(0~4个字母)2只眼,占8%;视力提高5~9个字母1只眼,占4%,视力提高10-19个字母8只眼,占32%,视力提高20个字母以上14只眼,占56%,无一只眼视力下降。所有患者诉眼前暗影减轻,视物变形改善。荧光血管造影显示,荧光素渗漏消失22只眼,占88%;渗漏减轻3只眼,占12%;无渗漏加重者。ICG示脉络膜血管通透性下降。OCT显示中央视网膜厚度由术前的(323.55±50.55)μm下降至(168.37±25.35)μm。术后未发现与PDT相关的并发症。结论1/2剂量维替泊芬联合PDT治疗慢性CSC安全,具有良好疗效,但其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还有待于进一步对照研究来证实。
李加青丁小燕文峰曾婧陈星左雅静韦梅
关键词:光动力治疗维替泊芬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患者房水中血管活性分子的表达分析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观察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黄斑水肿患者房水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介素-6(IL-6)和巨噬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表达水平。方法未经治疗的CRV()继发黄斑水肿患者连续病例40例4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38~76岁。均为初次就诊,既往无治疗史。选择同期单纯白内障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手术患者20例20只眼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10例10只眼,女性10例10只眼。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两组患者房水中VEGF165、VEGF185、IL-6和MCP-1的含量;相关性分析VEGF165与IL-6、MCP-1之间的相关性。结果CRVO组患者房水中VEGFm、IL-6、MCP—l含量中位数分别为1089.0、165.6、1253.0pg/ml;对照组患者各相应检测指标含量中位数分别为168.2、4.7、216.4pg/ml。CRVO组患者房水中VEGF165、IL-6、MCP-1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549、-6.008、-5.343,P〈0.001)。CRVO组、对照组患者房水中VEGF185b含量分别为834.0、915.9p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07,P〉0.05)。CRVO组患者VEGF。b/VEGF165比值为2.71,对照组患者相应比值为7.28,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07,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RVO组患者IL-6与VEGFl6j呈高度正相关(r=0.526,P=0.001);对照组患者IL-6与VEGF165亦呈正相关趋势(r=0.425,P=0.070)。两组患者中MCP-1与VEGFⅢ均未见相关趋势(CRVO组:r=0.211,P〉0.05;对照组:r=0.019,P〉0.05)。结论CRVO继发黄斑水肿患者房水中VEGFtss、IL-6和MCP-1表达量增高,VEGF-ssb表达量无明显变化,VEGF185b/VEGF165比值降低。
闫媛媛李加青曾婧刘冉杨宇陈星丁小燕
关键词:视网膜静脉闭塞眼房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趋化因子CCL2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