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敏
- 作品数:78 被引量:386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皮肤病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 PCR-RFLP法三种凝胶电泳快速鉴定分枝杆菌的比较研究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比较2%一般琼脂糖凝胶、2%Metaphor琼脂糖凝胶和10%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分析分枝杆菌标准株酶切片段的准确性。方法:采用通用引物对分枝杆菌hsp65基因序列进行PCR扩增,限制性内切酶BstE Ⅱ和Hae Ⅲ对扩增产物进行消化,分别采用2%一般琼脂糖凝胶、2%Metaphor琼脂糖凝胶和10%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比较分枝杆菌标准株酶切片段的准确性。结果:与标准酶切图谱相比,所有10%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酶切片段差异均在15 bp以内,而2%Metaphor琼脂糖凝胶和2%一般琼脂糖凝胶则超过15 bp,甚至少数条带不能显示。结论:三种方法中以PCR-RFLP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法的准确性较高。
- 张彩萍王洪生冯雨苗崔盘根陈敏吴勤学林麟
- 关键词:分枝杆菌HSP65聚丙烯酰胺凝胶
- 趋化因子受体与皮肤变态反应被引量:2
- 2003年
- 趋化因子通过和其相应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 ,并与Th1/Th2细胞因子同时介导皮肤变态反应。综述趋化因子受体在皮肤变态反应中的生物学活性 ,趋化因子受体与Th1/Th2细胞因子平衡之间的关联 ,重点讨论与皮肤变态反应有关的 8种趋化因子受体 。
- 陈敏李遇梅陈志强
- 关键词:趋化因子受体皮肤变态反应特应性皮炎接触性皮炎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CXCR3、CXCR5 mRNA的表达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检测趋化因子受体CXCR3及CXCR5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疾病活动性的相关性。方法:收集93例SLE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的外周血单一核细胞,提取RNA。应用RT-PCR方法检测CXCR3、CXCR5mRNA的表达。结果:活动期SLE CXCR3 mRNA的表达高于健康对照组。活动期SLE患者CXCR5 mRNA的表达均高与非活动期和健康对照组。SLE患者组CXCR5 mRNA表达水平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呈正相关。结论:CXCR3和CXCR5 mRNA的高表达提示SLE处于活动期。
- 李遇梅姚煦高建明陈敏李安生杨桂兰陈志强
-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趋化因子受体CXCR3CXCR5
- 银屑病患者血清IgE水平增高的Meta分析被引量:5
- 2018年
- 目的:Meta分析银屑病患者血清IgE增高情况。方法:计算机检索1976年1月至2018年1月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及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关于银屑病患者血清IgE相关的研究文献,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共10篇,共涉及2545例研究对象,其中包含1223例银屑病患者及1322名对照,Meta分析结果显示银屑病患者血清总IgE升高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OR=2.85%,95%CI:2.23~3.65),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屑病患者血清总IgE明显增高,可能与银屑病发病有关。
- 向志马一平栾超崔盘根陈敏
- 关键词:银屑病IGEMETA分析
- 人角质形成细胞Toll样受体表达的研究
- 目的:研究人角质形成细胞中Toll样受体mRNA的表达谱以及细胞表面Toll样受体2和4蛋白的表达情况,以探讨Toll样受体在多种皮肤病中的可能作用。方法:用1640培养基培养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系HaCaT细胞。分离消...
- 刘苏俊张彩萍周武庆陈敏林麟
- 文献传递
- 溃疡型坏疽性脓皮病1例被引量:1
- 2015年
- 临床资料患者,女,53岁。因面部、四肢红斑、结节、溃疡伴疼痛1年半,加重2个月入院。1年半前患者左小腿出现米粒大丘疹,逐渐增至蚕豆大,后又出现3枚红斑,质硬,在当地治疗(具体不详)皮疹消退,3个月后再次于双下肢出现大小不等的红斑,逐渐增多,中央破溃,伴疼痛,后累及双上肢,在多家医院就诊,曾诊断“结节性脂膜炎”、“结节性红斑”等,对症治疗后无好转,部分溃疡自行愈合,留下瘢痕。2个月前患者症状加重,伴发热,体温波动于38.3℃~39.0℃,来我院就诊,门诊以“溃疡待查”收入院。有糖尿病病史1年余。家族史无特殊。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可,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皮肤科情况:前额、左眶周、左面部数个直径3~10 cm暗红色浸润性斑块,中央为黑褐色厚痂(图1);四肢散在红斑、结节,质硬,触痛明显,右前臂、双下肢可见数枚浸润性斑块,表面有黑褐色厚痂(图2);右小腿屈侧可见数个暗红色浸润性斑块,其上有多个脓点,呈筛孔状,局部见黑褐色痂,伴脓性及血性分泌物,触痛明显。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8.28&#215;109/L,RBC 4.17&#215;1012/L, HGB 120.0 g/L,PLT 96&#215;109/L;尿常规尿糖(3+);生化血糖14.38 mmol/L,糖化血红蛋白11.5%,胰高血糖素70.19 pg/mL;抗核抗体、补体、免疫球蛋白、抗髓过氧化物酶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蛋白酶抗体、铁蛋白、免疫蛋白电泳、梅毒血清学检查、乙肝5项、丙肝抗体均阴性;组织真菌培养阴性,分泌物细菌培养+药敏:表皮葡萄球菌,氧氟沙星、阿莫西林、青霉素、万古霉素敏感。心电图:下侧壁心肌供血不足;B 超:脂肪肝、胆结石、子宫肌瘤。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缺失,真皮及皮下脂肪小叶内可见广泛的炎症细胞浸润,以淋巴样细胞及组织样细胞为主,细
- 曹燕陈浩张韡陈敏徐浩翔
- 关键词:坏疽性脓皮病溃疡型结节性脂膜炎抗髓过氧化物酶抗体抗中性粒细胞梅毒血清学检查
- 银屑病患者皮肤中T细胞与黑素细胞的检测及临床意义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 研究银屑病患者皮肤中CD4+和CD8+T细胞与黑素细胞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 取29例进行期银屑病患者皮损和非皮损、5例消退期患者皮损和非皮损及6例健康人皮肤.免疫组化检测CD4+T细胞和CD8+T细胞的数量和分布,并对比基底层黑素细胞和色素颗粒情况.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两组间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异法(LSD),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检验.结果 银屑病患者皮损中每个高倍(&#215;200)视野CD4+T细胞平均数(表皮5.29±4.66,真皮77.50±43.66)明显高于非皮损(表皮为0,真皮9.67±7.73),皮损与非皮损比较,均P< 0.05;而CD8+T细胞的数量(表皮7.83±6.27,真皮46.08±34.26)亦明显高于非皮损(表皮0.71±1.20,真皮5.54±4.43),皮损与非皮损比较,均P< 0.05.与健康对照皮肤相比,银屑病患者皮损中CD4+T细胞和CD8+T细胞均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银屑病皮损处基底层黑素细胞数量(103.45±16.96)明显高于非皮损(43.62±14.20,P<0.05)及健康人皮肤(P<0.05),但色素颗粒阳性细胞比例(7.45%±3.86%)明显低于非皮损(43.10%±14.91%,P< 0.05)及健康人皮肤(P<0.05).非皮损处CD8+T细胞、CD4+T细胞、黑素细胞数量及色素颗粒阳性细胞比例与健康人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消退期皮损黑素细胞数量高于消退后白斑(P<0.05),色素颗粒阳性细胞比例略低于消退后白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健康人比较,消退期皮损黑素细胞数量高,而色素颗粒阳性细胞比例低,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 0.05),消退后白斑的黑素细胞数量与健康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色素颗粒阳性细胞比例降低(P<0.05).进行期患者皮损中CD4+、CD8+T细胞数与黑素细胞数及色素颗粒阳性细胞比例均无相关性(均P> 0.05),而非皮损中CD4�
- 栾超陈浩杨永红姜祎群刘毅陈敏王宝玺
- 关键词:银屑病T淋巴细胞黑素细胞CD8阳性T淋巴细胞CD4阳性T淋巴细胞
- 红皮病性银屑病198例临床回顾性分析被引量:8
- 2016年
- 目的分析红皮病性银屑病的诱发因素、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红皮病性银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98例中男女之比为3∶1,平均发病年龄为45岁,从其他类型银屑病转化为红皮病性银屑病176例(88.8%),平均病程14.63年;其余22例患者的平均病程为5.6年。主要诱发因素为感染、滥用糖皮质激素和突然停药。174例(87.9%)并发甲损害,14例(7.1%)并发脓疱,16例(8.1%)关节受累,30例(15.1%)伴发热。根据病情和治疗史选择联合治疗方案,163例患者分5组治疗:复方甘草酸二铵联合阿奇霉素药物(14例)、病情严重的患者在此治疗基础上分别加用雷公藤多苷(15例)、阿维A(61例)、雷公藤多苷+阿维A(63例)、雷公藤多苷+阿维A+甲氨蝶呤(10例),各治疗组有效率分别为85.7%、86.7%、90.1%、92%和90%。结论红皮病性银屑病主要由其他类型银屑病转化而来,控制诱因和规范化治疗有助于减少红皮病性银屑病的发病率。联合治疗可以提高病情严重患者的疗效。
- 严红霞史冬梅汤洁崔盘根林麟王千秋苏晓红吴余乐陈崑刘毅齐淑贞吴秋菊陈浩鞠梅李筱芳陈敏
- 关键词:临床回顾性分析
- 以多形红斑为表现的疱疹样天疱疮1例被引量:2
- 2007年
- 患者女,70岁。因全身反复出现环状红斑、水疱,伴瘙痒1个月余,于2005年6月22日收入我院。1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双下肢出现散在豆大红斑,瘙痒明显。红斑逐渐向外扩大成环状,中心部位红斑不消退,且很快变成水疱,易破溃,不久破溃而干燥。
- 袁艳霞林麟陈敏贾虹
- 关键词:疱疹样多形红斑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CCR6、CCR8趋化因子受体mRNA的表达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受体CCR6及CCR8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的表达及与疾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93例确诊的SLE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的PBMC,提取RNA。应用RT-PCR方法检测研究对象CCR6、CCR8 mRNA表达水平。记录患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①CCR6 mRNA在PBMC中表达水平:活动期组(0.985±0.257)与对照组(0.229±0.041)相比,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10,P=0.006)。活动期组与非活动期组(0.306±0.034)、非活动期组与对照组、患者组(0.641±0.179)与对照组,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CR8 mRNA在PBMC中表达水平:活动期组(0.703±0.285)与非活动期组(0.219±0.031)及对照组(0.120±0.018)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活动期组与对照组、患者组(0.549±0.663)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患者组CCR6 mRNA水平与疾病活动度评分关系:SLE患者组PBMC中CCR6 mRNA表达水平与SLE疾病活动程度指数(SLEDAI)分别作直线相关性分析,CCR6 mRNA水平与SLEDAI(r=0.457,t=4.513,P<0.001)呈正相关。③患者分为两个亚组:具有某些临床表现的与不具临床表现的CCR6mRNA及CCR8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CR6 mRNA表达水平在活动期SLE患者比非活动期及对照组增高,与SLEDAI呈正相关。CCR8 mRNA表达水平在SLE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CR6可能参与SLE的发生。
- 李遇梅姚煦陈敏李安生高建明杨桂兰陈志强
- 关键词:红斑狼疮趋化因子受体CCR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