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
- 作品数:4 被引量:20H指数:1
-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PCT、hs-CRP及二者联合检测对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9
- 2018年
-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联合检测在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新生儿细菌性败血症患儿(病例组)156例(日龄≤3 d者88例、日龄4~28 d者68例)及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窒息患儿(对照组)245例(日龄≤3 d者162例、日龄4~28 d者83例)。按预设的时间段对研究对象采血,分别进行PCT、hs-CRP、血培养及血常规检测,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以血培养结果为金标准,PCT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3 d组分别为94.3%、39.5%、45.9%、92.7%、0.34,4~28 d组分别为85.3%、86.7%、84.1%、87.8%、0.72。hs-CRP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3 d组分别为85.2%、83.3%、73.5%、91.2%、0.69,4~28 d组分别为83.8%、83.1%、80.3%、86.2%、0.67。PCT与hs-CRP联合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3 d组分别为80.7%、90.1%、81.6%、89.6%、0.71,4~28 d组分别为77.9%、90.4%、86.9%、83.3%、0.72。结论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中,应优先采用PCT和hs-CRP双指标联合检测。
- 谷磊杨玉芹王霞
- 关键词:降钙素原高敏C反应蛋白新生儿败血症
- 浅谈血小板计数检测对诊断血栓性疾病的意义
- 2014年
- 目的:探讨分析血小板计数检测对诊断血栓性疾病的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20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205例及健康体检者205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将其设为冠心病组、急性脑梗死组和健康体检组,为其进行血小板计数检测,观察对比3组研究对象的检测结果,并将对比的结果及3组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冠心病组205例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为(164.53±39.28)×109/L,急性脑梗死组205例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为(160.67±38.64)×109/L,健康体检组205例体检者的血小板计数为(207.32±40.21)×109/L。冠心病组患者、急性脑梗死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均明显低于健康体检组体检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冠心病组患者、急性脑梗死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可将血小板计数的检测结果作为预测、判断血栓性疾病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
- 王霞
- 关键词:冠心病急性脑梗死血栓性疾病血小板计数
- 低钾血症在首次发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 探讨低钾血症在首次发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53例首发AI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后急查的血钾水平分为低钾血症组(<3.5 mmol/L,49例)和正常组(3.5~5.5 mmol/L,204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出院后3个月时改良Rankin评分(MRS)3~5分的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分析血钾水平对AIS患者出院后3个月时MRS 3~5分的预测价值。结果 低钾血症组MRS 3~5分比例高于正常组(63.3%vs.46.6%)(P<0.05)。低钾血症是AIS患者出院后3个月时MRS 3~5分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钾水平预测AIS患者出院后3个月时MRS 3~5分的AUC为0.765 [95%CI(0.702~0.827),P<0.001],取血钾水平3.9 mmol/L为最佳诊断界值,对应的预测灵敏度为71.7%,特异度为79.4%。结论 在首发AIS患者,入院时合并低钾血症与短期的神经功能恢复较差相关,有助于评估患者的预后。
- 王霞
-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低钾血症
- lncRNA MIR100HG与肝细胞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及其与hsa-miR-2355-3p调控关系的研究
- 2024年
-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MIR100HG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并验证lncRNA MIR100HG与hsa-miR-2355-3p的调控关系及其对肝细胞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DNA芯片中lncRNA MIR100HG和hsa-miR-2355-3p的表达;分析肝细胞癌组织中lncRNA MIR100HG相对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lncRNA MIR100HG与hsa-miR-2355-3p之间的调控关系;通过Transwell实验验证lncRNA MIR100HG与hsa-miR-2355-3p对肝细胞癌细胞系HepG2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相较于hsa-miR-2355-3p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下调,lncRNA MIR100HG在肝细胞癌组织中异常高表达,肝细胞癌组织中lncRNA MIR100HG高表达组中肿瘤最大径越大,更倾向于淋巴结转移、血管侵犯、肿瘤远处转移;血清γ-谷氨酰基转移酶水平越高,肿瘤TNM分期越高,更倾向于肿瘤复发。在TNMⅠ~Ⅳ期、TNMⅠ期、TNMⅡ期的肝细胞癌患者中,lncRNA MIR100HG高表达组患者总体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较低表达组显著降低。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lncRNA MIR100HG异常高表达是肝细胞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Transwell实验表明,下调hsa-miR-2355-3p能够逆转lncRNA MIR100HG沉默介导的对肝细胞癌侵袭和迁移的抑制作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表明,lncRNA MIR100HG可能与hsa-miR-2355-3p存在物理学上的结合位点。结论lncRNA MIR100HG异常高表达与肝细胞癌恶性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其可能通过介导hsa-miR-2355-3p促进肝细胞癌迁移和侵袭。
- 王霞
- 关键词:肝细胞癌预后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