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大为

作品数:10 被引量:84H指数:6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三0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王宝恩肝纤维化研究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儿童
  • 3篇豆状核
  • 3篇豆状核变性
  • 3篇肝豆状核
  • 3篇肝豆状核变性
  • 3篇肝炎
  • 2篇神经病
  • 2篇神经病学
  • 2篇神经病学表现
  • 2篇首发
  • 2篇首发表现
  • 2篇转归
  • 2篇肝病
  • 1篇胆酸
  • 1篇胆酸治疗
  • 1篇蛋白
  • 1篇熊去氧胆酸
  • 1篇熊去氧胆酸治...
  • 1篇血清
  • 1篇血清铜

机构

  • 5篇解放军第三〇...
  • 3篇解放军第三0...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河北北方学院
  • 1篇南京军区总医...
  • 1篇解放军第三○...
  • 1篇解放军第三O...

作者

  • 10篇陈大为
  • 8篇朱世殊
  • 8篇王福川
  • 8篇董漪
  • 8篇徐志强
  • 8篇甘雨
  • 7篇张鸿飞
  • 6篇王丽旻
  • 4篇钟彦伟
  • 3篇闫建国
  • 2篇姜君
  • 1篇张敏
  • 1篇闫建国
  • 1篇朱珍真
  • 1篇张太和
  • 1篇张秀昌
  • 1篇屠舒
  • 1篇李文淑
  • 1篇毕京峰
  • 1篇魏振满

传媒

  • 4篇传染病信息
  • 1篇临床肝胆病杂...
  • 1篇中华儿科杂志
  • 1篇肝脏
  • 1篇营养学报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熊去氧胆酸治疗婴儿黄疸型肝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婴儿黄疸型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婴儿黄疸型肝炎145例,分为治疗组(83例)和对照组(62例),二组病例均予保肝及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UDCA。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生化指标的改善程度及治疗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显效、有效和无效率分别为86.75%(72例)、6.02%(5例)和6.02%(5例);而对照组分别为66.13%(41例)、14.52%(9例)和19.35%(12例)。两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 1)。治疗组黄疸消退平均时间(15.45±5.61)d,对照组为(22.78±8.51)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治疗组治疗前后生化指标(TBil、DBil、ALT、GGT、TBA)比较,P值分别为0.000、0.000、0.060 4、0.039、0.000。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下降幅度TBil分别为(108.41±78.53)μmol/L、(71.58±51.67)μmol/L,DBil为(65.53±44.78)μmol/L、(51.67±35.43)μmol/L,GGT为(54.41±21.51)U/L、(43.67±20.61)U/L,TBA为(124.41±45.53)U/L、(61.12±29.18)U/L,两组比较P值为0.001 6、0.05、0.030 7、0.000。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结论熊去氧胆酸治疗婴儿黄疸型肝炎有效且安全性良好。
朱世殊张鸿飞王丽旻徐志强陈大为甘雨王福川闫建国董漪
关键词:熊去氧胆酸婴儿黄疸型肝炎有效性安全性
HBV cccDNA及HBsAg定量对慢性乙型肝炎患儿抗病毒疗效判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9
2018年
儿童期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病情更易慢性化发展为慢性乙型肝炎(CHB),成人期进展为肝硬化、肝癌等终末期肝病的危险度可高达9%~24%。CHB患者肝组织内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是乙型肝炎慢性化及停药后复发的重要原因,
史艳敏储芳史策赫兢陈大为甘雨王福川徐志强钟彦伟张秀昌张敏
关键词:肝炎乙型乙型共价闭合环状DNA
以肝病为首发表现的肝豆状核变性34例3年随访疗效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总结以肝病为首发表现的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患者随访3年的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4例以肝病为首发表现的HLD患者治疗前和随访3年后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研究中的HLD患者经过3年排铜治疗,获得91.2%的有效率。治疗后实验室指标[ALT(44±33)U/L、AST(43±20)U/L、RBC(4.93±0.72)×1012/L、胆碱酯酶(CHE)(4951±899)U/L、血清铜(4.5±3.5)μmol/L、24 h尿铜(198±240)μg]与治疗前[ALT(109±83)U/L、AST(97±55)U/L、RBC(4.28±0.56)×1012/L、CHE(4409±1248)U/L、血清铜(6.9±2.7)μmol/L、24 h尿铜(680±591)μg]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重线性回归结果显示:治疗后肝硬化患者的CHE上升幅度大于无肝硬化者;治疗后24 h尿铜下降越明显,则CHE上升越明显。结论以肝病为首发表现的HLD患者经过长期排铜治疗,可以获得明显临床收益而不良反应较少。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及给予排铜治疗是治疗此类患者应坚持的指导原则。
陈大为董漪张鸿飞徐志强毕京峰甘雨王福川王丽旻朱世殊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肝病神经病学表现肝硬化
1824例肝功能损害患儿入院时营养状况评价被引量:1
2016年
肝功能损害是儿童时期的常见病,临床调查显示,由肝炎病毒引起的肝损害临床上往往有明显的消化道表现,易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而非肝炎病毒引起者,由于被原发病的表现掩盖和多无消化道表现而被忽略,多在检测肝功能时才发现,往往出现了营养不良也容易被忽视。
牟瑛宋添添宫雪董漪陈大为朱世殊
关键词:儿童患者肝功能损害Z评分
儿童肝穿刺组织病理与临床诊断3932例回顾性研究被引量:16
2014年
目的探讨儿童肝穿刺组织病理特点、临床特征及病因特点。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12年12月解放军第三。二医院青少年肝病诊疗与研究中心收治的3932例住院患儿的肝脏病理与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就病因组成与1983至2000年1020例患儿进行对比。
张鸿飞董漪王丽昊徐志强陈大为甘雨王福川钟彦伟闫建国朱世殊张太和
关键词:儿童活组织检查
以肝病为首发表现的儿童肝豆状核变性临床、病理及基因突变特征研究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总结以肝病为首发表现的儿童肝豆状核变性(Wilson’sdisease,WD)的临床、病理及基陶突变特征,以提高对这类疾病的早期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以肝病为首发表现的317例WD患儿(年龄11月龄~16岁,中位数9.0岁)的临床、病理及基因诊断资料。结果以肝病为首发表现的患儿如果病情未进展到晚期肝病,确诊WD前均无临床症状,25.9%的患者被误诊。31.9%的患儿存在贫血,18.6%的患儿合并肾损伤,90.9%的患儿血清铜蓝蛋白水平异常。≤7岁组Kayser-F1eiseher(K—F)环及头颅MRI检查阳性率分别为20.0%和O%,〉7岁组阳性率分别为79.1%和14.9%。肝脏病理主要病变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慢性肝炎样改变,44.5%的患儿有不同程度的脂肪变性,35.4%有严重肝纤维化,14.0%有活动性肝硬化,82.3%铜染色阳性。39.O%的患儿出现ATP7B基因778号密码子突变,34.1%出现复合纯合突变,4.9%出现Thr935Met号密码子突变。结论对于任何年龄儿童出现不明原因的转氨酶增高和肝硬化,排除病毒性肝炎后首先应考虑WD的可能。即使血清铜蓝蛋白水平正常,K—F环和头颅MRI检查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WD,须进一步通过患儿24h尿铜测定、青霉胺激发试验、肝脏病理学检查及ATP7B基因检测进行综合判断。
朱世殊董漪徐志强甘雨陈大为王丽旻王福川钟彦伟姜君张鸿飞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儿童肝疾病血清铜蓝蛋白神经病学表现
36例儿童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临床特征、肝脏病理及治疗转归分析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探讨儿童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hepatitis,AIH)的临床特征、肝脏病理及治疗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一2012年6月在我中心住院的36例儿童AIH的临床、肝脏病理、治疗及随访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患者年龄中位数11岁(1.3~18.0岁),女性占69.44%。②8.33%的患者急性起病,16.67%亚急性起病,75.00%慢性起病,30.56%就诊时已发展为肝硬化。36例ALT、AST、TBIL、球蛋白(GLO)和免疫球蛋白(IgG)分别为(223.88±218.11)u/L、(352.92_+247.19)Ix/L、(90.20_+79.09)Ixmol/L、(34.51±11.06)g/L和(31.43±15.07)g/Lc77.78%的患者IgG高于正常,41.67%血沉快。32例行肝脏病理检查,其中65.63%肝脏炎症≥3级,68.75%肝纤维化≥3期。③分组:I型占77.78%,Ⅱ型占19.44%,2.78%自身抗体全阴性。I型患者GLO和IgG平均值明显高于Ⅱ型(P=0.003、0.000)。④32例接受治疗,其中75.00%激素单药或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12.50%疗效不佳。治疗有效患者中11例治疗中出现转氨酶波动,5例停药后转氨酶波动需再次治疗,1例停药6个月后肝功能维持正常。⑤7例治疗前后行2次肝脏穿刺均提示肝脏炎症明显减轻,纤维化程度改善。结论①儿童AIH发病以慢性起病多见,I型为主;@2/3的儿童AIH患者肝脏炎症和纤维化分期较重,均≥3级/3期;③75.00%的AIH患者激素单药或联合硫唑嘌呤治疗有效,激素治疗可明显改善炎症和纤维化程度,但需较长期治疗。
王丽旻张鸿飞董漪徐志强陈大为甘雨王福川闫建国朱世殊
关键词:儿童治疗学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计量资料统计分析自动报表的SAS实现
2013年
目的借助SAS软件实现Ⅰ期临床试验计量资料统计分析的自动报表。方法基于SAS软件,应用其拆分表格、统计分析、结果选择、表格转置、横向合并表格、纵向合并表格等程序逐步导出报表。结果借助EXELE表格成功实现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计量资料统计分析结果的自动报表。结论该过程省时省力,准确可靠,为非统计专业医学研究人员提供了一种简便、可靠的自动报表方法。
段锋魏振满陈大为朱珍真屠舒毕京峰李文淑孙斌
关键词:SAS自动报表
2001—2010年儿童非病毒性肝病谱分析被引量:33
2011年
目的探讨儿童非病毒性肝病占儿童肝病的比例、疾病谱及构成比,为儿童非病毒性肝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住院且进行肝脏活体组织病理检查的儿童非病毒性肝病703例,并与1983年6月—2000年12月病例作比较。结果①2001年1月—2010年12月儿童非病毒性肝病占同期儿童肝病的17.53%,比例逐年上升,尤其近2年达20%以上,与1983年6月—2000年12月儿童非病毒性肝病构成比相比,χ2=38.129,P=0.000。②2001年1月—2010年12月儿童非病毒性肝病疾病谱为66种,以肝脏代谢相关性疾病最多(46.23%)[其中单病种以肝豆状核变性最多(48.92%)],其次为胆道相关性疾病(11.66%)、药物性肝炎(10.53%)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7.54%)。③儿童非病毒性肝病重叠病毒性肝炎的比例为11.23%,不容忽视。④4.83%的儿童非病毒性肝病疑难病例通过基因等特殊检查得到确诊。结论①我国儿童非病毒性肝病病例近十年来快速增多,疾病谱迅速扩大,构成比与以往有明显的改变,且与病毒性肝炎重叠的病例不少见,值得注意。②诊断技术的进步和完善,促进了儿童非病毒性肝病疑难病例的确诊。
朱世殊董漪徐志强王丽旻陈大为甘雨王福川钟彦伟姜君张鸿飞
关键词:肝病肝豆状核变性病理学儿童
184例儿童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征及转归状况评价被引量:19
2015年
目的通过对儿童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临床特征及转归的研究,提高对儿童DILI的认识。方法收集184例2004年1月-2014年1月于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住院的年龄<16岁的DILI患儿,对其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儿童各年龄段均可能发生DILI,并可见于婴幼儿,最小2月龄。临床有症状者143例(77.7%),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眼黄、尿黄等。引起肝损伤的药物主要有:中药(28.3%)、抗菌药(24.5%)、解热镇痛药(19.6%)等。儿童DILI病理特点主要为: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78.7%),混合性肝细胞脂肪变性(73.5%),毛细胆管性淤胆(38.7%)。病程中有4例(2.2%)患儿转化为自身免疫性肝炎,29例(15.8%)患儿发生肝衰竭,其中3例肝衰竭患儿死亡。经治疗后,177例(96.2%)患儿肝功能恢复正常出院。结论儿童DILI可见于各年龄段,引起该病的药物主要以中药、抗菌药、解热镇痛药为主。肝脏病理检查为诊断儿童DILI的重要依据,虽然大多数患儿预后较好,但也应警惕肝衰竭的发生,并注意定期随访。
甘雨董漪张鸿飞徐志强陈大为王丽旻王福川闫建国朱世殊
关键词:药物性肝损伤预后儿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