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盛茂

作品数:7 被引量:23H指数:3
供职机构: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体层摄影
  • 2篇肿瘤
  • 2篇CT征象
  • 1篇低剂量
  • 1篇低剂量CT
  • 1篇胸部
  • 1篇胸部疾病
  • 1篇胸腺
  • 1篇胸腺上皮性肿...
  • 1篇咽旁
  • 1篇咽旁间隙
  • 1篇影像
  • 1篇影像特征
  • 1篇噪声指数
  • 1篇乳腺
  • 1篇乳腺肿
  • 1篇乳腺肿块
  • 1篇乳腺肿瘤
  • 1篇腮腺
  • 1篇腮腺基底细胞...

机构

  • 7篇安徽省合肥市...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安徽省颍上县...

作者

  • 7篇盛茂
  • 2篇王嗣伟
  • 2篇何家伟
  • 2篇李若梅
  • 1篇刘波
  • 1篇朱友志
  • 1篇晋丹丹
  • 1篇张茜
  • 1篇张禹
  • 1篇吴瑞祥
  • 1篇赵敏
  • 1篇黄勇
  • 1篇邹玉红

传媒

  • 2篇中国辐射卫生
  • 2篇CT理论与应...
  • 2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中国普通外科...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低剂量CT在肺癌筛查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探讨肺部结节随访时低剂量CT较常规CT在肺癌筛查中的价值。方法 21名测试者分别行低剂量CT和常规CT检查,所有测试者的检测图像分别由5名专业医师进行独立评估。结果低剂量CT和常规CT对肺癌的筛查无显著差异。结节病变检出率一致性接近82%(P <0. 001),病变确诊率一致性超过96%(P <0. 001)。低剂量CT的肺部辐射剂量范围为1. 5~3. 6 mSv,仅为常规CT肺部辐射剂量的1/6左右。结论在肺部结节随访中,低剂量CT能够作为常规CT的有效替代方式,并可减少诊疗过程中的辐射剂量。
毕金玲盛茂丁露黄勇
关键词:肺癌低剂量CT结节
不同管电压及噪声指数在双下肢CTA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研究应用不同的管电压和图像噪声指数并且保证图像质量来降低患者所受的辐射剂量在双下肢CTA中的应用。方法 70例行双下肢CTA血管成像的患者,根据不同身体质量指数分成了两组,分别是对照组以及观察组,管电压分别为100 kV、80 kV,噪声指数分别为15、20。使用GE Light Speed64 VCT机,采用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计算两组患者所受辐射剂量。统计学根据计量资料以(±s)实行标识,利用t检验方法,根据P <0. 05为差异存在一定的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剂量(ED)均较对照组降低5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根据患者BMI数值,降低管电压和合适的范围之内增加噪声指数,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能够更好的减轻病人所受到的辐射剂量。
陶磊盛茂李若梅
关键词:噪声指数
临床普通型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T征象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临床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CT表现。方法:收集22例符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临床普通型诊断标准的患者,均于确诊前行肺部CT检查,评估肺内病变的CT征象并记录例数,基于有无磨玻璃样病变(GGO)有无实变、病变数量(单发和多发)的病例数分别列表,基于肺内病变区域(胸膜下区和非胸膜下区)将有无GGO、有无实变的病例数分别列表,采用χ^2检验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男性7例,女性15例,单发病灶8例,多发病灶14例。19例(86.4%)出现GGO,15例(68.2%)出现实变,3例(13.6%)出现纤维化改变。铺路石征1例,支气管壁稍增厚2例,小支气管充气征4例,晕结节征1例。21例(95.5%)出现肺胸膜下区病灶,6例(27.3%)出现非胸膜下区病灶。14例多发者均双肺受累,累及右肺上叶11例(50.0%)、右肺中叶7例(31.8%)、右肺下叶15例(68.2%)、左肺上叶15例(68.2%)、左肺下叶10例(45.5%)。肺受累程度Ⅰ级者19例(86.4%)、Ⅱ级者2例(9.1%)、Ⅲ级者1例(4.5%)。左侧少量胸腔积液1例。有无GGO两组之间单发和多发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0.036),肺的胸膜下区和非胸膜下区两组之间有无GGO及有无实变者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P=0.010)。结论: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CT征象具有多样性,但仍有一些特征,有助于快速识别。
张禹凡平林程宜涛盛茂张茜刘波朱友志
关键词:冠状病毒胸部疾病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胸腺上皮性肿瘤组织学分型与CT征象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探讨胸腺上皮性肿瘤(TET)组织学分型与CT征象的相关性。方法选取64例经病理确诊为TE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WHO 2015年标准进行组织学分型,然后分析不同组织学类型的TET CT特点。结果64例TET患者中,A型8例(12.5%)、AB型6例(9.4%)、B1型15例(23.4%)、B2型22例(34.4%)、B3型8例(12.5%)、胸腺癌5例(7.8%)。胸腺癌组病灶体积普遍大于低、高危组(P<0.05),高危组及胸腺癌组较低危组相比病灶形态更不规则(P<0.05),胸腺癌组较其他组比较边界多不清晰,且更易侵犯周围组织和发生淋巴结及远处转移(P<0.05),而低危组与高危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强化程度、囊变坏死率、钙化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TET组织学分型与CT征象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可通过分析病灶大小、形态、边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及转移情况来判断肿瘤的侵袭性和组织学分型。
吴美红盛茂吴瑞祥
关键词:胸腺上皮性肿瘤组织学分型
光谱CT多参数定量分析对乳腺肿块良恶性的鉴别价值被引量:2
2023年
背景与目的:乳腺肿瘤是妇女常见疾病之一,准确判断乳腺肿瘤的良恶性是精准治疗的前提,本文旨在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多参数定量分析鉴别乳腺肿块良恶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且行光谱CT双期增强扫描的25例乳腺肿块患者(31个病灶)资料,比较良、恶性组双期40 keV虚拟单能量图(VMI_(40 keV))CT值及强化增值(ΔCT)、碘浓度(IC)及标准化碘浓度(NIC)、光谱曲线斜率(K)、有效原子序数(Z_(eff))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比较各参数鉴别乳腺肿块良恶性的诊断效能。结果:乳腺恶性肿瘤动脉期VMI_(40 keV)ΔCT及双期VMI_(40 keV) CT值、IC、NIC、K、Z_(eff)均大于良性肿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动脉期各参数的曲线下面积(AUC)均高于静脉期,其中动脉期VMI_(40 keV)ΔCT的AUC最大,AUC为0.899(95%CI=0.737~0.978),阈值为35.75 HU时,其鉴别乳腺肿块良恶性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81.8%、75.0%、100.0%。结论:双层探测器光谱CT多参数定量分析可有效鉴别乳腺肿块的良恶性,动脉期诊断效能高于静脉期,其中VMI_(40 keV)ΔCT的诊断能力最佳。
程庆红邹玉红何家伟陶磊昂琳赵敏盛茂
腹内型侵袭性纤维瘤病的病理及CT影像特征(附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探讨腹内型侵袭性纤维瘤病(IAF)的病理及CT影像特征。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例侵袭性纤维瘤病的CT影像表现及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 2例病灶均为单发,1例位于小肠系膜,平扫呈囊实性混杂密度,增强实性部分渐进性强化,侵犯邻近小肠及横结肠,病灶内见多发积气;另1例位于小肠中段浆膜面,平扫密度略低于腹壁软组织,增强轻度延迟强化,与邻近小肠分界不清,病灶内有大片边界不清之低密度区。病理:肿瘤由纤维母细胞样的梭形细胞构成,呈束状或波浪状排列;免疫组化:vimentin阳性,β-catenin阳性,S-100阴性、Desmin阴性。结论 IAF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且与其病理特点密不可分,最终诊断有赖病理及免疫组化。
盛茂王嗣伟晋丹丹
关键词:侵袭性纤维瘤病病理学
咽旁间隙内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诊断
2016年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内腮腺基底细胞腺瘤(BCA)的CT特征及其与咽旁间隙的神经鞘瘤的鉴别要点。方法:报道并分析了咽旁间隙内基底细胞腺瘤1例的少见CT表现。复习了自2010年以来国内关于CT诊断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所有文献,其中有详尽数据和完整描述的,且每篇报道在10例以上的文献仅4篇,共计77例,83个病灶。本文对这些病灶的个数、大小、所处腮腺的部位、囊变及钙化进行了小计。结果:单发者占94.8%,位于腮腺浅叶者占86.7%,小于3 cm者占92.8%,囊变者占60.2.%,钙化者占2.4%;咽旁间隙内腮腺基底细胞腺瘤位于二腹肌后腹的浅面,咽旁间隙脂肪内移。结论:咽旁间隙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二腹肌后腹是鉴别咽旁间隙内基底细胞腺瘤和神经鞘瘤的分界线。
何家伟王嗣伟李若梅盛茂
关键词:腮腺基底细胞腺瘤咽旁间隙体层摄影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