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英坚
- 作品数:20 被引量:36H指数:3
- 供职机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医学引导类科技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脐静脉内皮细胞来源的微囊泡促进腹膜样组织血管化的初步研究
- 2012年
- 目的探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来源的微囊泡(MVs)促进大鼠腹膜间皮细胞(rPMC)增殖及促进组织工程化腹膜样组织血管化的作用。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法获得hUVECs,无血清培养法刺激释放MVs,并对MVs行电镜检测。rPMC与hUVECs来源的MVs体外共培养,对细胞及上清液分别行CCK、ELISA和RT-PCR检测。将rPMC种植在小肠粘膜下层(SIS)表面,分别与加入MVs的培养基和单独培养基预培养1周后,植入裸鼠皮下;2周后取出移植物行HE染色,镜下观察。结果透射电镜下可以看到有完整的膜结构的hUVECs分泌的MVs。加入MVs组与对照组相比,能明显促进rPMC增殖(P<0.05),同时在上清液中加入MVs组VEGF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分别对两组rPMC行VEGF的RT-PCR检测,加入MVs组比对照组表达明显增高。对取出的移植物行HE染色,加入MVs组和对照组相比,可见新生的微血管密度明显增高(P<0.05)。结论 hUVECs来源的MVs能够明显促进rPMC的增殖,诱导rPMC产生VEGF高表达,刺激组织工程化腹膜样组织血管化,为以腹膜间皮细胞作为尿道组织工程种子细胞和大范围尿道缺损修复提供了理论基础。
- 程中良邹翔宇吴帅琚官群朱英坚
- 关键词:腹膜间皮细胞血管化
- 急性肾损伤早期诊断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22年
- 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一种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以急性肾功能突然下降为特征的病理生理学过程,可见于多种疾病。一旦出现AKI,患者预后较差。然而,现有的检测手段具有诸多局限性,对早期AKI的敏感性较低。本文作者对当前有助于诊断AKI的多种指标、临床新兴的检测手段及实验室在研的检验手段进行了文献综述。
- 王杰林思浩丁杰朱英坚虞永江
- 关键词:急性肾损伤生物标志物
- TVT和TVT-O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疗效及并发症分析
- 目的探讨经阴道无张力尿道中段吊带术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以及并发症处理。方法2003年1月至2008年3月分别采用经阴道无张力尿道中段吊带术(TVT)和经闭孔阴道尿道中段吊带术(TVTO)治疗22名和12名女性压力性...
- 朱英坚夏术阶叶敏文伟张捷蒋君涛顾刚利刘国华
- 文献传递
- 二甲双胍对低级别非侵袭性膀胱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初步探讨降糖药物二甲双胍对膀胱肿瘤细胞253J的作用及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采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试剂盒分析二甲双胍对膀胱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二甲双胍对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并通过免疫印迹方法检测相关蛋白确定可能参与其中的信号分子。结果:在各时间点(24小时,48小时,72小时)二甲双胍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膀胱肿瘤细胞的增殖受到明显抑制(P<0.01或P<0.05);与对照组比较,二甲双胍处理组G0/G1期细胞比例上升,S期细胞比例下降(P<0.01或P<0.05);免疫蛋白印迹发现,二甲双胍处理组中的磷酸化AMP激活的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表达升高,同时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的表达下降(P<0.01或P<0.05)。结论:体外实验中二甲双胍能够明显抑制膀胱肿瘤细胞的增殖,通过下调cyclin D1的表达诱导细胞周期停滞于G0/G1期。这些结果表明二甲双胍可能成为治疗膀胱癌的潜在药物。
- 苗帅张光远琚官群邹翔宇顾迪朱英坚
- 关键词:二甲双胍膀胱癌细胞周期细胞周期蛋白D1
- 逆行输尿管镜手术常见并发症及防治策略被引量:17
- 2011年
- 目的探讨逆行输尿管镜手术的常见并发症及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3年1月~2009年8月有随访资料的逆行输尿管镜手术1707例(1734侧)。其中男1 047例,女660例;年龄16~86岁,平均(50.31±13.62)岁;治疗1 632例,诊断75例。随访3~45个月(平均26个月)。结果术中并发症3.75%(64例):输尿管损伤(穿孔、黏膜下假道、黏膜长段撕脱、断裂、管口裂伤)2.11%(36例),肾脏破裂2例,膀胱破裂1例、大出血1例,尿道损伤1例,结石移位1.35%(23例)。近期(术后1月内)并发症6.21%(106例):严重血尿(鲜血样,〉3 d)1.05%(18例);发热(T〉38.5℃)2.52%(43例);肾周积液0.53%(9例);肾绞痛0.76%(13例);双J管位置不正1.11%(19例),移位0.23%(4例)。远期并发症0.94%(16例):输尿管狭窄0.76%(13例);双J管拔管困难0.18%(3例)。手术开展早期(2003年1月~2004年12月)并发症发生率(19.73%)显著高于中期(2005年1月~2006年12月)和后期(2007年1月~2009年8月),分别为9.83%和6.2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开展中期和后期阶段差异并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输尿管镜手术并发症与对适应证的掌握、操作熟练程度、术中灌注压等相关,因此,对初学者进行充分的培训是必需的。
- 王永传夏术阶孙晓文鲁军凡杰朱江文伟刘海涛韩邦旻张捷朱英坚李维国邵怡荆翌峰张琦卓见
- 关键词:输尿管镜手术并发症
- 腹膜间皮细胞与聚羟基乙酸的细胞相容性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研究腹膜间皮细胞(Peritoneal mesothelial cell,PMC)与可吸收生物材料聚羟基乙酸(Polyglycolicacids,PGA)的相容性,为组织工程化尿道的构建奠定基础。方法:采用酶消化法,从SD大鼠腹腔中分离出PMC,常规传代,取第2代细胞与PGA混合培养,形成细胞-生物材料复合物。每两天换液1次,观察细胞形态和黏附生长状况。体外培养1周后,行扫描电镜观察和RT-PCR检测。结果:复合物体外培养1周后,PMC能成功黏附在PGA支架上,并分泌大量细胞外基质。RT-PCR提示CK-AE1/AE3和Vimentin均呈阳性表达,PMC表型未发生改变。结论:PMC与PGA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PGA可作为组织工程化腹膜样组织的支架材料。
- 程中良琚官群邹翔宇吴帅苗帅朱英坚
- 关键词:腹膜间皮细胞聚羟基乙酸生物相容性
-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干预Fgfs信号通路致雄性仔鼠尿道下裂发生的分子机制研究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通过验证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孕期染毒所致尿道下裂雄性仔鼠生殖结节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s)及其受体(Fgfr)信号通路中关键基因的表达异常,探讨其在DBP生殖毒性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孕鼠20只,随机分2组,在怀孕(GD)14~18天期间,每天分别灌胃给予大豆油、DBP750mg/kg,出生后第1天(PND1),统计仔鼠出生数、尿道下裂发生率,称量雄性仔鼠体重,肛门至生殖器距离(AGD);PND7,取尿道下裂雄性仔鼠生殖结节,用实时定量(real-time quantitative)RT-PCR方法检测生殖结节中Fgf8、Fgf10、Fgfr2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DBP染毒后导致新生仔鼠与正常组相比数量明显减少,雄性仔鼠体重明显下降、AGD明显缩短,雄性仔鼠尿道下裂的发生率为48.83%。同时,与对照组相比,DBP致尿道下裂雄性仔鼠生殖结节中Fgf8、Fgf10、Fgfr2的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结论:DBP对母体有着明显的毒性作用,DBP干预了Fgfs信号通路中关键基因的表达,这可能是DBP导致生殖结节发育异常,引起尿道下裂的重要原因。
- 朱英坚蒋君涛马隆张捷洪艳廖凯刘国华
- 关键词: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尿道下裂FGFR2
-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致尿道下裂雄性仔鼠生殖结节发育异常的研究
- 2009年
- 我们通过对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孕鼠染毒后子代尿道下裂雄性大鼠生殖结节进行病理学检查,并应用定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对生殖结节中Sonichedgehog(Shh)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因子:Shh、骨形态发生蛋白4(Bmp4)和受体补片1(Ptch1)的mRNA表达水平进行检测,从病理学和分子水平探讨DBP致尿道下裂的作用机制。
- 廖凯夏术阶凡杰朱英坚蒋君涛张捷洪艳刘国华
- 关键词: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尿道下裂雄性大鼠发育异常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 如何合理选择输尿管结石的微创治疗技术被引量:5
- 2009年
- 输尿管结石是泌尿外科的常见疾病,近二十年来,泌尿外科的理论和治疗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处理输尿管结石的方法变得多样化,逐渐从开放手术转向腔内微创治疗。如何选择正确合理的微创治疗方式成了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本综述重点阐述各种微创治疗方法的适应症和并发症,力求使读者对输尿管结石的各种微创治疗方法有更系统更全面的认识。尿路结石是泌尿系统的常见疾病,在世界范围内有区域分布特征,在英国发病率为0.7%,在美国每年发病率约0.07%-0.21%,且高加索人和亚洲人为高发人群。
- 仲晨朱英坚夏术阶
- 关键词:微创治疗技术输尿管结石腔内微创治疗常见疾病泌尿系统开放手术
- 大鼠睾丸扭转复位及减压治疗对睾丸的影响
- 2010年
- 目的研究睾丸扭转复位及减压治疗对睾丸的影响,为睾丸扭转的预后判断、治疗方法的选择等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将3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5组,制成睾丸扭转复位及复位+减压治疗的模型。分别设立空白对照组及实验A~D组,睾丸扭转/复位组(A组)、睾丸扭转/复位+减压治疗组(B组)喂养至术后1 d处死;睾丸扭转/复位组(C组)、睾丸扭转/复位+减压治疗组(D组)喂养至术后1个月处死。应用化学检测和组织学分析方法,观察睾丸大体标本的变化、睾丸组织内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及睾丸组织Johnsen's评分。结果五组睾丸MDA分别为3.18±0.22(空白对照组)、9.54±2.05(A组)、7.92±1.38(B组)、6.67±0.61(C组)、4.30±1.81(D组),实验组术侧睾丸的MDA含量显著高于自身对侧(P<0.05)。D组MDA含量比C组明显下降(P<0.05)。单纯复位组的术后睾丸标本比自身对侧和减压治疗组有明显萎缩;五组Johnsen's评分分别为10±0、7.2±0.18、8.2±0.19、2.2±0.19、9.2±0.18。D组比C组明显提高(P<0.05)。结论睾丸扭转复位+减压治疗能明显减少扭转侧睾丸生殖细胞凋亡,减轻脂质过氧化程度,可能有利于睾丸组织结构与功能的恢复。
- 潘明马峥朱英坚刘国华
- 关键词:睾丸扭转丙二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