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潘凌

作品数:9 被引量:55H指数:5
供职机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市级医院慢性病综合防治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骨质
  • 7篇骨质疏松
  • 5篇骨密度
  • 4篇骨质疏松症
  • 3篇绝经后妇女
  • 3篇阿仑膦酸
  • 3篇阿仑膦酸钠
  • 2篇绝经后妇女骨...
  • 2篇妇女骨质疏松
  • 1篇胆固醇
  • 1篇信息管理
  • 1篇信息管理系统
  • 1篇形态发生蛋白
  • 1篇血症
  • 1篇随访
  • 1篇随访研究
  • 1篇维生素D
  • 1篇维生素D水平
  • 1篇细胞
  • 1篇蒙特利尔认知...

机构

  • 8篇上海市第一人...
  • 2篇复旦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9篇陈琳
  • 9篇陈瑾瑜
  • 9篇游利
  • 9篇潘凌
  • 5篇彭永德
  • 5篇盛正妍
  • 2篇马珏蓉
  • 2篇宋庆明
  • 2篇戴俊明
  • 1篇蒋晓鸣
  • 1篇王育璠

传媒

  • 3篇中华骨质疏松...
  • 2篇中国骨质疏松...
  • 2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中华内分泌代...
  • 1篇世界临床药物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09
  • 1篇2008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上海市部分绝经后女性维生素D水平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上海市部分绝经后妇女维生素D水平与认知障碍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11月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骨质疏松门诊初次就诊的绝经后女性111例,根据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分为维生素D正常组(25OHD≥50mmol/L)和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组(25OHD<50mmol/L)。对所有入选者进行认知障碍评估,包括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25OHD水平,采用美国GE公司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仪测定正位腰椎1-4和左全髋骨密度(BMD)。结果维生素D缺乏组血清25OHD水平显著低于维生素D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组患者MMSE评分及MoC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维生素D水平与MMSE评分及MoCA评分均无相关性(OR=1.552,P=0.489;OR=1.169,P=0.448),校正年龄、文化程度、绝经年龄、绝经年限后,相关性仍无显著性差异(OR=1.408,P=0.662;OR=1.259,P=0.602)。结论上海市部分绝经后女性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认知功能间无相关性,宜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或行前瞻性研究以确定其是否相关。
陈琳游利陈瑾瑜潘凌彭永德
关键词:维生素D蒙特利尔认知评估
骨质疏松症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及应用——附8102例报告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应用计算机数据管理系统对骨质疏松患者进行系统化、标准化管理,为骨质疏松症及其并发症的临床监控、发病机制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研究手段。方法采用Borland公司的可视化软件开发工具Delphi,研究设计的骨质疏松症信息管理系统(osteoporosis information managementsystem,OIMS),结合我科8102例骨质疏松患者的实际应用情况,对该系统做一综合评价。结果 1)OIMS以多种形式动态地显示了患者长期的临床指标变化,实现了患者个体病情的监控,减少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医疗质量,增加了患者的依从性;2)OIMS可有效地解决门诊病史管理混乱的问题,实现病史资料的标准化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3)OIMS的资料存贮、查询、管理功能为医学研究者提供强大的统计支持;4)与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加强社区慢性病的管理力度。结论 OIMS可有效解决骨质疏松症及其并发症的计算机标准化信息管理,实现人工操作环节中较难完成的管理和分析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使骨质疏松患者的病情得到更好监控。
陈琳盛正妍游利陈瑾瑜潘凌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计算机信息管理
老年患者脆性骨折1072例分析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探讨老年人群脆性骨折的临床特点及与骨密度(BMD)、骨代谢标记物的关系,为老年人脆性骨折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骨质疏松门诊初诊的老年脆性骨折患者(年龄≥65岁),记录骨折部位、次数,同时测定患者体质量指数(BMI)、BMD、尿钙/尿肌酐比(u Ca/Cr)、血钙、血磷、骨碱性磷酸酶(BAP)、骨钙素(OC)、I型胶原羧端末肽(β-CTX)和25-羟维生素D[25-(OH)D]等指标。按骨折部位分为椎体骨折组、髋部骨折组及其他部位骨折组,按骨折次数分为单次骨折组和多次骨折组。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有1 072例患者发生1 241例次脆性骨折,椎体骨折439例次,髋部骨折112例次,其他部位骨折690例次,其中162例患者有多次多部位骨折。所有患者骨量减少检出率达95.0%,其中骨质疏松检出率为55.1%。不同部位骨折各组患者的年龄、BMI、BM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u Ca/Cr、血钙、血磷、OC、β-CTX和25-(OH)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次骨折组和多次骨折组比较,两组年龄和BM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BMI、血钙、血磷、BAP、OC、β-CTX、25-(OH)D和u Ca/Cr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人群的脆性骨折与年龄和BMD密切相关,改善BMD有助于减少再次脆性骨折的发生,对高龄患者尤其重要。
陈瑾瑜游利潘凌陈琳王育璠彭永德
关键词:脆性骨折老年人
阿仑膦酸钠治疗男性骨质疏松的随访研究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探讨阿仑膦酸钠治疗男性骨质疏松对骨转换标记物的影响和1年随访后骨密度变化。方法78例男性骨质疏松患者,年龄60~82岁,应用阿仑膦酸钠每周70mg,治疗12个月。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12个月分别测定血骨钙素(BGP)和Ⅰ型胶原吡啶交联终肽(ICTP)和血骨特异碱性磷酸酶(BSALP)。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测定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部位为1~4腰椎(L1-4)后前位和左侧全髋(股骨颈、大转子、Ward’s三角、股骨干)。结果阿仑膦酸钠治疗3个月、12个月后,血ICTP、BGP和BSALP分别下降45.8%和51.6%、32.0%和37.5%、35.3%和39.9%。治疗后12个月I1-4骨密度提高11.8%,股骨颈骨密度提高11.4%。治疗后3个月、12个月血ICTP下降与L1-4骨密度提高呈正相关(r分别为0.28、0.295,P〈0.05和P〈0.01),与治疗后12个月股骨颈骨密度提高旱正相关(r分别为0.262、0.333,P〈0.05和P〈0.01);血BGP与治疗后12个月L1-4骨密度提高呈正相关(r分别为0.322、0.401,均为P〈0.01),与治疗后12个月股骨颈骨密度呈正相关(r分别为0.277、0.284,均为P〈0.05);治疗后3个月、12个月血BSALP下降与治疗后12个月L1-4。骨密度提高呈正相关(r分别为0.133、0.231,均为P〈0.05),与治疗后12个月股骨颈骨密度提高呈正相关(r分别为0.248、0.317,均为P〈0.01)。结论骨转换标记物BOP、ICTP和BSALP早期变化可预测阿仑膦酸钠治疗男性骨质疏松患者1年后骨密度的变化。
游利盛正妍陈瑾瑜潘凌陈琳宋庆明马珏蓉
关键词:骨钙素骨密度骨质疏松二膦酸盐类
高胆固醇对成骨细胞MG63增殖的影响
2012年
目的探讨胆固醇对成骨细胞MG63增殖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骨肉瘤细胞(MG63),分别加入0、12.5、25.0、50.0μg/mL的胆固醇,培养24、48、72h,采用MTT方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收集细胞裂解液测定细胞碱性磷酸酶(AL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采用qRT-PCR方法测定MG63细胞骨碱性磷酸酶(BALP)、Ⅰ型胶原(ColA1)、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和核结合因子α1(Cbfα1)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培养于含不同浓度胆固醇溶液培养基中的MG63细胞增殖在各时段均被抑制;胆固醇可致成骨细胞ALP、SOD活性降低,MDA水平增加,增加MG63细胞氧化损伤;胆固醇抑制MG63细胞内BALP、Ⅰ型胶原、BMP2和Cbfα1的基因表达。结论高胆固醇血症增加骨质疏松症发病风险可能与游离胆固醇抑制成骨细胞增殖有关。
潘凌游利陈琳陈瑾瑜彭永德
关键词:成骨细胞骨质疏松症高胆固醇血症骨形态发生蛋白-2
阿仑膦酸钠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3年临床观察被引量:18
2009年
目的观察阿仑膦酸钠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3年疗效。方法选取2005年8月至2006年1月骨质疏松门诊PMOP患者115例,口服阿仑膦酸钠70mg每周1次,同时每天补充钙剂800mg和活性维生素D0.25μg,疗程3年。定期测定治疗前后的腰椎、股骨颈与全髋骨密度值(BMD)及骨转换标记物。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结果治疗3年后,腰椎、股骨颈和全髋部位骨密度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增幅分别为8.1%、3.5%和4.0%。治疗6个月,血清ALP、骨钙素和尿钙/肌酐比值分别下降16.7%、24.1%和13.4%,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其后各骨转换标记物仍维持较低水平,但无进一步下降。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治疗6个月时骨钙素和尿钙/尿肌酐比值的变化与3年后腰椎、股骨颈和全髋部位BMD的变化值均呈负相关(P〈0.01),血清ALP与腰椎BMD的变化值呈负相关(r=-0.231,P〈0.01)。治疗期间新发骨折4例。结论阿仑膦酸钠是治疗中国PMOP患者安全而有效的药物,治疗6月可显著降低骨转换标记物,3年中显著增加骨密度,而且,早期骨转换标记物的下降与3年后骨密度的改善呈负相关。
陈瑾瑜盛正妍游利陈琳潘凌
关键词:阿仑膦酸钠骨密度骨质疏松症
应用阿仑膦酸钠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失效改用雷洛昔芬的疗效观察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观察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应用阿仑膦酸钠治疗3~5年失效后改用雷洛昔芬的疗效。方法选取2005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骨质疏松门诊就诊的11 538例患者中符合条件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240例作为受试者并分为2组:A组(155例)仅用雷洛昔芬治疗;B组(85例)阿仑膦酸钠治疗3~5年失效后改为雷洛昔芬治疗。所有患者均同时加用活性维生素D及钙剂。采用回顾性分析,记录受试者一般资料,用药时间,治疗前后骨密度(BMD)、骨转换指标(BTM)、是否有新发骨折等临床资料。结果 A组治疗12个月后,腰椎、股骨颈、全髋骨密度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t=10.778,P〈0.000 1;t=3.587,P〈0.000 1;t=7.998,P〈0.000 1)。腰椎、股骨颈及全髋骨密度较治疗前分别上升3.3%、1.5%及1.4%(均P〈0.05)。骨钙素(BGP)下降28.8%(t=6.392,P〈0.000 1),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CTX)下降44.5%(t=13.078,P〈0.000 1)。B组应用雷洛昔芬治疗12个月后,腰椎、股骨颈、全髋骨密度较治疗前有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93,P=0.277;t=1.896,P=0.061;t=1.045,P=0.299)。BGP及β-CTX治疗后年变化率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08,P=0.112;t=1.621,P=0.109)。改用雷诺昔芬1年后,腰椎、股骨颈及全髋骨密度年变化率分别较换药前1年(即阿仑膦酸钠治疗最后1年)骨密度年变化率显著升高(t=3.729,P〈0.0001;t=2.191,P=0.031;t=2.929,P〈0.01)。A组腰椎、股骨颈及全髋骨密度年变化率均显著高于B组(t=5.756,P〈0.000 1;t=0.713,P〈0.000 1;t=0.736,P〈0.000 1)。结论雷洛昔芬能显著增加初次用药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降低骨转换;应用阿仑膦酸钠治疗3~5年后失效者改用雷洛昔芬可显著减慢骨丢失率。
陈琳游利陈瑾瑜潘凌彭永德
关键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雷洛昔芬阿仑膦酸钠骨密度骨转换指标
上海地区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0
2009年
目的探讨上海地区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方法2008年6月至2008年9月从上海城市社区中年龄在45~80岁的绝经后妇女中随机抽取曾经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测定并经临床医生确诊为骨质疏松者250人作为患者组,随机抽取非骨质疏松者250人作为对照组进行病例一对照研究。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绝经年限、体质指数(BMI)、是否经常摄人高钙食物及晒太阳、既往有非外伤性骨折、经常跌倒、糖尿病、慢性胃病、胃肠切除和腹泻与骨质疏松有关。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显示,年龄、绝经年限、营养状态与骨质疏松关系最密切。结论上海地区绝经后妇女发生骨质疏松与多种因素有关,早绝经、BMI低及老年妇女尤其要注意骨质疏松的防治。
游利盛正妍陈瑾瑜戴俊明王士中吴恒季晨周建潘凌陈琳宋庆明马珏蓉蒋晓鸣
几种治疗绝经后妇女骨量减少干预方案疗效及安全性的比较被引量:3
2011年
200例骨量减少、年龄在45~80岁的绝经后妇女随机分为4组,进行不同干预方案治疗,治疗12个月后,双膦酸盐(固邦)组骨密度提高最明显(腰椎为3.5%,全髋为2.6%,均P〈0.05),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贝邦)组(腰椎为2.0%,19〈0.05),骨转换指标均改善(均P〈0.05),活性维生素D(萌格旺)和钙剂(钙尔奇D)组骨密度和骨转换指标均无明显改变。
游利盛正妍戴俊明陈瑾瑜潘凌陈琳王士中吴恒季晨周建彭永德
关键词:骨量减少骨密度骨质疏松绝经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