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杰
- 作品数:6 被引量:40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防灾科学与安全技术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 单洞双线铁路隧道火灾人员疏散安全性分析被引量:18
- 2019年
- 为了分析单洞双线铁路隧道火灾人员疏散安全性,基于单洞双线铁路隧道结构特点,分析不同火灾场景下人员疏散模式,利用火灾动力学模拟软件FDS,建立隧道火灾模型,分别研究火源位于车头和列车中部车厢内时可用安全疏散时间。利用Pathfinder软件,模拟人员折返路线与不同疏散口间距下人员疏散过程,分析必需安全疏散时间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隧道发生火灾时,人员可用安全疏散时间与火源位置有关,必需安全疏散时间受疏散总人数、疏散口选择、疏散口间距等因素影响很大。在设计隧道疏散系统时,可通过减小疏散口间距和设置明显的疏散设施指示标识,减少人员疏散所用时间。
- 徐志胜孔杰游温娇陈涛
- 关键词:疏散
- CRH6高速列车火灾规模及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10
- 2019年
- 以CRH6高速列车为研究主体,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2种方法,对CRH6高速列车火灾时的热释放速率进行研究,并探讨旅客人均携带行李的重量和车窗的开闭状态对列车车厢内火灾热释放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速列车二等车厢超员情况下,人均携带行李的重量对火灾时热释放速率的计算值有很大影响。当车窗破裂温度控制在400℃、人均携带行李不超过7.5 kg时,车厢火灾热释放速率的数值模拟结果为3 MW;当车窗在200 s设置全部破裂、旅客携带行李超过10 kg时,利用FDS模拟出的车厢内火灾热释放速率可达20 MW以上。
- 王爱武徐志胜游温娇郭星蒋超孔杰
- 关键词:安全工程列车火灾FDS
- 我国高校消防科研投入产出效能研究
- 2017年
- 为进一步突出现阶段我国消防工程的科研效能,优化投入产出结构,集中采用数据包络分析中的CCR和BCC模型,对国内开设消防工程专业的13所高校2010—2014年的科研效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3所高校中有10所高校综合效率为"1",即77%的高校处于投入产出效能最优状态;DMU9、DMU11、DMU13三所高校纯规模效率分别为0.813、0.989、0.211,表明加强对消防专业建立较晚的高校的支持力度很有必要;2010—2014年,我国消防科研效能的平衡度呈波动上升,人力资源投入和科技产出指标的相关性较显著,重点高校的科研效率平均高于普通院校将近0.1个效率点,表明对消防科研的发展总体而言,需从重视绝对数量的硬性资源投入转向科研质量的相对投入,以促进专业持续、有效发展。
- 徐志胜游温娇孔杰
- 关键词:安全工程数据包络分析
- 海峡特长铁路隧道人员疏散时间影响因素被引量:2
- 2020年
- 为探究海峡特长铁路隧道疏散设施对人员疏散时间的影响,利用Pathfinder人员疏散模拟软件分别以横通道宽度、横通道间距、疏散通道宽度和疏散人数为变量,对不同变量影响下人员疏散时间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横通道宽度对人员疏散时间的影响以2 m为分界,呈现阶段性差异的特征;人员疏散时间与横通道间距线性相关;疏散通道宽度和疏散人员荷载与疏散用时的关系分别为幂指数关系和二次函数增长关系。建议特长铁路隧道疏散系统设计时,应兼顾工程施工建设和后期运营管理,并有针对性地开展疏散系统参数评估。
- 王智文游温娇徐志胜刘辉孔杰
- 关键词:铁路隧道
- 基于MPRR和模糊SPA模型的家庭旅馆火灾风险评价被引量:3
- 2017年
- 火灾风险评价作为灾害源头管理的主要环节,对家庭旅馆火灾隐患管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合理开展家庭旅馆火灾风险评价却面临较大的挑战。针对家庭旅馆火灾风险评价中缺乏科学评价指标、评价过程较为主观的现状,基于MPRR模型构建火灾风险指标体系,尝试利用特征值偏离度赋予指标客观权重,最后选择某景区家庭旅馆为评价对象,采用改进的SPA模型进行了火灾风险分析。结果表明:被评价家庭旅馆的火灾风险联系数为"0.3904",风险等级为V,风险较大;Ma^Pb顶层指标属I级同势较弱,系数分别为0.456 9、0.372 0、0.412 4、0.400 0;Ra^Rb顶层指标属V级反势较强,系数为0.704 7、0.457 0。该评价结果能够较好地凸显家庭旅馆火灾风险的特征,与调研结果吻合。
- 游温娇徐志胜孔杰张强张敏
- 关键词:安全工程家庭旅馆
- 隧道坡度变化对全射流纵向通风效率的影响研究被引量:8
- 2020年
- 城市公路隧道中"V"字或"W"字的坡度变化会导致隧道通风系统作用效果降低,通风能耗增加。为解决隧道坡度变化时纵向通风效率下降问题,利用ANSYS Fluent软件,建立了以单一坡度变化范围在0~3%,双坡度变化范围分别为(-4%,+4%)、(+4%,-4%)的全射流纵向通风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单一隧道坡度从0增大到3%,风机升压系数从0.794下降到0.683,降幅达14%。随坡度增大和坡度数量增多,隧道断面平均速度越低,气流低速边界层越厚,射流风机升压系数越小,通风系统的效率越低。与无坡度变化的水平隧道相比,双坡度变化隧道内风机升压系数降低可达25%。建议隧道内风机布置应远离坡度变化区域,并重点采用减小风机出口风速和增大风机直径的方法来提高隧道通风效果。
- 孔杰徐志胜黄俊梁印李志远游温娇
- 关键词:安全工程公路隧道纵向通风射流风机通风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