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 作品数:11 被引量:258 H指数:6 供职机构: 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米索前列醇联合COOK球囊用于足月孕引产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5 2017年 目的评价米索前列醇联合COOK球囊用于足月妊娠引产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16年8月住院具有引产指征,宫颈评分≤6分,无引产禁忌症的初产妇257例。随机分为4组:米索前列醇联合COOK球囊组、单用米索前列醇组、单用缩宫素组和缩宫素联合COOK球囊组。比较各组促宫颈成熟前后宫颈Bishop评分、阴道分娩率及剖宫产率、诱发宫缩至临产时间、各产程时间、阴道分娩出血量、产后出血率、阴道助产率、宫颈和阴道裂伤率、新生儿1min Apgar评分。结果放置球囊或放置米索前列醇,COOK组与米索组、缩宫素组比较,宫颈Bishop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5,P>0.05)。放置球囊或放置米索后,COOK组与米索组、缩宫素组比较,宫颈Bishop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42,P<0.05)。COOK球囊促宫颈成熟效果更好。4组剖宫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26,P<0.05),进一步组间比较发现米索组与COOK联合缩宫素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9.17,P>0.05)。4组诱发宫缩至临产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71,P<0.05),COOK联合缩宫素组优于其他组(t值分别为1.03、6.61、2.78,均P<0.05)。第一产程、总产程比较、阴道分娩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4.55、48.38、3.79,均P<0.05),第二产程、第三产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66、2.14,均P>0.05)。阴道助产、会阴侧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26、3.71,均P>0.05)。结论米索前列醇联合COOK球囊用于足月妊娠引产是安全、有效的,可降低剖宫产率。 李超 殷金凤 罗莉 李兰关键词:米索前列醇 引产 促宫颈成熟 局部晚期宫颈癌基于MRI图像的三维近距离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分析局部晚期宫颈癌调强放疗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同步化疗及基于MRI图像的三维近距离治疗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选取四川省肿瘤医院及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7年2月初治的宫颈癌患者(FIGO分期:Ⅱb-Ⅳa期) 126例,所有患者接受IMRT盆腔外照射及MRI图像为基础的高剂量率三维近距离治疗,每次近距离治疗前需完善CT和/或MRI图像扫描,至少完成2次MRI图像扫描,高危临床靶区(HR-CTV)及危及器官(OARs)按照GEC-ESTRO标准定义,HR-CTV处方剂量达到80~85 Gy(EQD2),并同步顺铂为基础的化疗,使用CTCAE及RTOG标准评估毒副反应,Kaplan-Meier法计算局部控制率、总生存率、无病生存率。结果:靶区GTV、HR-CTV、IR-CTV D90平均EQD2分别为91. 7(81. 8~107. 8) Gy、81. 7(77. 8~89. 9) Gy、72. 0(70. 8~75. 1) Gy(α/β=10)。100%处方剂量对应HR-CTV、IR-CTV的V100分别为92. 6%(89. 9%~97. 4%)和92. 8%(88. 5%~96. 8%)。3年局部控制率、无病生存率、总生存率分别为89. 5%、78. 2%和80. 9%。Ⅲ级慢性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毒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 5%和5. 8%,无Ⅳ级毒副反应。结论:调强放疗同步化疗及基于MRI图像的三维近距离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显示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及可耐受的毒副反应。 李芷茹 李超 黄叶才 曾守群 郞锦义关键词:宫颈癌 调强放疗 磁共振成像 紫杉醇和顺铂联合调强放疗治疗宫颈癌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2 2018年 目的探讨紫杉醇和顺铂联合调强放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四川省肿瘤医院于2010至2015年收治的局部晚期初治年轻宫颈癌患者121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患者60例,以顺铂为基础的同步放化疗(CCRT)后行紫杉醇和顺铂联合巩固性化疗2个周期;对照组患者61例,仅行顺铂为基础的同步放化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治疗有效率、副反应发生率,及1年、2年生存率。结果在放疗结束后3个月,宫颈癌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8.33%和93.4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副反应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年生存率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年生存率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7,P=0.04<0.05)。结论同步放化疗后进行紫杉醇和顺铂联合巩固性化疗能够提高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的远期生存率。 李芷茹 曾守群 李超 罗莉 黄叶才关键词:紫杉醇 调强放疗 局部晚期宫颈癌 同步放化疗 单孔腹腔镜与多孔腹腔镜在妇科手术中应用比较的Meta分析 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在妇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检索PubMed、Embase、Medline、Clinical Trials.gov、Ovid、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万方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数据库。截至2019年5月,按Cochrane系统评价要求由两名研究者独立收集、提取单孔腹腔镜治疗妇科非恶性肿瘤手术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以及前瞻性对照试验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7篇RCT及2篇前瞻性临床对照试验,共1905例患者。结果表明,单孔腹腔镜与多孔腹腔镜比较,手术时间(RR=7.78,95%CI:-3.72~19.28)、术中出血量(RR=-2.54,95%CI:-6.41~1.33)和术后12h VAS评分(RR=-0.09,95%CI:-0.33~0.1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切口满意度评分(RR=0.62,95%CI:0.06~1.17)及卵巢功能影响[FSH:(RR=-0.39,95%CI:-0.57^-0.22)和LH:(RR=-0.61,95%CI:-0.85^-0.36)]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妇科手术中应用单孔腹腔镜是安全、可行的,与多孔腹腔镜比较,患者对术后切口的满意度更高,且对卵巢储备功能影响更小。 李超 李芷茹 刘颖 李兰关键词:单孔腹腔镜 妇科手术 META分析 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应用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3 2018年 目的评价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对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出血的预防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2015年1月—2017年3月收治的凶险性前置胎盘病例95例。45例剖宫产术中行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为球囊阻断术组;50例剖宫产术中未行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产后出血发生率、输血量、子宫切除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ICU住院天数及ICU入住率、新生儿出生体重、新生儿1min Apgar评分。结果球囊阻断术组与对照组比较,术中出血量、产后出血发生率、输血量、子宫切除率、ICU入住率、住院天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中、术后发生DIC、失血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新生儿出生体重、新生儿1min Apgar评分及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行腹主动脉阻断术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减少临床输血率,降低子宫切除风险。 李超 张演亮 罗莉关键词:剖宫产 产后出血 早期盆底肌肉训练及电刺激治疗对产后盆底康复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76 2019年 目的:探讨产后早期盆底肌肉训练及电刺激预防和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的有效性,PFD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阴道分娩产后早期盆底康复训练的初产妇284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3个研究组:低风险组(n=98)、高风险组(n=92)和PFD组(n=94);3个研究组根据是否行盆底康复治疗再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各组盆底康复治疗前后PFD的发生及改善、盆底肌肉的肌力变化情况,分析阴道分娩后PFD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3组结果表明:低风险组治疗前后盆底肌力变化及PFD的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风险组及PFD组治疗后盆底肌肉的肌力及PFD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会阴侧切、阴道助产、会阴裂伤、巨大儿、第二产程延长、产后尿潴留比较,高风险组和PFD组明显高于低风险组(P<0.05);高风险组与PFD组比较,会阴侧切、会阴裂伤、巨大儿、第二产程延长、产后尿潴留比例明显提高(P<0.05);3组分娩镇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年龄、体重指数、是否阴道助产、新生儿出生体重、第二产程是否延长、产后是否发生尿潴留是PFD发生的独立因素(P<0.05),而分娩镇痛与PFD发生无相关性。结论:对阴道分娩存在PFD高危因素的产妇,进行早期盆底肌肉训练及电刺激康复治疗,可预防阴道分娩后PFD的发生,是PFD非手术治疗的有效方法。 李超 李渊 李芷茹 余娅 刘颖 彭晓梅 李兰关键词:盆底肌肉训练 电刺激治疗 盆底康复 电针穴位联合盆底肌肉训练治疗难治性产后尿潴留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9 2019年 目的探讨电针穴位联合盆底肌肉训练对产后尿潴留治疗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诊治的138例分娩后尿潴留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是否行电针及盆底肌肉训练,分为电针+盆底肌肉训练组(46例)、盆底肌肉训练组(45例)和对照组(47例),对照组仅保留尿管。比较三组患者产后尿潴留治疗效果差异。结果治疗3天后比较,电针及盆底肌肉训练组自主排尿率为97.8%,高于盆底肌肉训练组(93.3%)及对照组(80.9%),三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8.041,P<0.05);三组治愈率(F=29.511)、有效率(F=6.202)及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F=4.377)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穴位联合盆底肌肉训练可有效治疗PPUR,有利于产后膀胱功能恢复。 李超 李芷茹 钟家芳 刘颖 彭晓梅 李兰关键词:电针穴位 盆底肌肉训练 临时卵巢悬吊术减少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后粘连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通过Meta分析综合评价临时卵巢悬吊术是否能减少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腹腔镜术后的卵巢粘连。方法: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the ISI Web of Science、Ovid、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万方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Google学术搜索等,并辅以手工检索。检索时间截至2017年12月,收集关于临时卵巢悬吊术预防腹腔镜手术治疗EMs术后卵巢粘连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2名研究者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提取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篇RCT,共计302例患者。结果显示:临时卵巢悬吊术能降低EMs患者腹腔镜治疗后卵巢粘连的发生(RR=0.75,95%CI:0.64~0.87),可能有效缓解EMs患者腹腔镜术后大便困难(RR=-0.30,95%CI:-0.58^-0.02),但并不一定能缓解患者痛经(RR=-0.75,95%CI:-1.92~0.41)、慢性盆腔疼痛(RR=-0.77,95%CI:-1.88~0.35)、性交困难(RR=1.25,95%CI:-0.86~3.37)及尿痛(RR=-1.51,95%CI:-4.22~1.20)。结论:运用临时卵巢悬吊术能减少腹腔镜治疗EMs患者术后卵巢粘连的发生,改善患者大便困难的症状,一定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李超 李芷茹 王玲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 手术粘连 META分析 不同剂量率高能X射线对宫颈癌HeLa细胞生物学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观察高能X射线不同剂量率照射对宫颈癌HeLa细胞株克隆形成率、存活率及放射生物学参数的影响。方法将指数生长期的人宫颈癌He La细胞分别采用2、6、10 Gy/min三个剂量率梯度单次照射,照射剂量分别为0、1、2、4、6、8 Gy。照射后置培养箱中继续培养12 d后0.5%结晶紫染色固定,计数大于50个细胞的克隆数。采用GraphPad Prism 5.0软件,根据单靶多击数学模型和线性二次方程(LQ)模型拟合细胞存活曲线,求出三种不同剂量率下HeLa细胞相关放射生物学参数。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随机区组方差分析。结果 (1)HeLa细胞在三种剂量率照射后,对克隆形成率和存活率的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和0.04)。(2)三种高能X线不同剂量率照射下平均α/β值分别为3.28 Gy、3.35 Gy、3.93 Gy,SF2分别为0.79、0.78、0.75,三种剂量率对生物学参数α/β、D0、Dq、SF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能X射线三种不同剂量率照射He La细胞后,随着高能X射线剂量率增大,He La细胞存活率趋势逐渐下降,生物学效应逐渐增加。 李芷茹 李超 曾守群 何朗 黄建鸣 郎锦义关键词:X射线 宫颈癌 剂量率 生物学效应 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的meta分析 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综合评价粒细胞刺激因子对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Ovid、Medline、Cochrane、万方、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维普等文献数据库,并辅以手工检索。检索时间截至2019年4月,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由2名研究者收集并提取与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篇RCT,患者共计536例。结果表明排卵期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可以一定程度降低其流产率(RR 0.4,95%CI 0.26~0.61),对提高活产率可能有一定的益处(RR 1.35,95%CI 1.11~1.65);而确认妊娠后用药对活产率(RR 0.91,95%CI 0.71~1.17)和流产率(RR 1.09,95%CI 0.71~1.68)无明显疗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使用对新生儿体重无明显影响(MD 7.18,95%CI 143.62~129.27);未增加妊娠并发症(RR 0.30,95%CI 0.05~1.93)、皮疹(RR 2.65,95%CI 0.53~13.09)等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用药后可能使患者白细胞增多(RR19.86,95%CI 3.76~104.78)。结论:排卵期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可以一定程度提高活产率,降低其流产率。 尧星兴 李超 张露 罗晓红关键词:复发性流产 粒细胞刺激因子 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