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文新

作品数:6 被引量:105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石化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3篇水驱油
  • 3篇驱油
  • 2篇剩余油
  • 2篇非均质
  • 2篇非均质性
  • 1篇多孔介质
  • 1篇油藏
  • 1篇油藏注水
  • 1篇油流
  • 1篇油田
  • 1篇原油
  • 1篇原油流变性
  • 1篇原油组分
  • 1篇枣园油田
  • 1篇润湿
  • 1篇润湿性
  • 1篇三维模型
  • 1篇砂岩
  • 1篇砂岩储层
  • 1篇渗流

机构

  • 5篇中国石油大学...
  • 4篇中国石化

作者

  • 6篇杨文新
  • 5篇何顺利
  • 4篇李中锋
  • 3篇门成全
  • 1篇胡玫

传媒

  • 2篇石油钻采工艺
  • 1篇石油大学学报...
  • 1篇江汉石油职工...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年份

  • 1篇2008
  • 2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微观物理模拟水驱油实验及残余油分布分形特征研究被引量:38
2006年
研究制作了能真实反映岩石孔隙结构的微观仿真孔隙模型,应用微观渗流物理实验模拟技术和图像分析技术,开展了微观模型水驱油物理模拟实验,对水驱油过程及微观物理模型中残余油的形成和分布进行了观察,模拟了不同驱替速度、孔隙结构、粘度比等条件下的水驱过程。应用分形几何学的基本理论,给出了数盒子法和R/S分析法定量研究微观残余油分形特征的关系式,结合水驱油残余油分布图像,建立了用分形维数定量表征残余油及空间分布的测定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随驱替速度增大,形成的残余油量减少;随原油粘度增大,形成的残余油量增多。容量维数表征了残余油的多少,它与残余油饱和度、孔隙结构有关;分形维数则表征了残余油空间分布的非均质性,分形维数越大,残余油空间分布的非均质性越强。
李中锋何顺利杨文新门成全
关键词:水驱油残余油分形维数
非均质三维模型水驱剩余油试验研究被引量:18
2005年
为了明晰储层非均质性对水驱油采出程度的影响,运用人造物理模型制作技术制作了三维物理模型,并用恒速法对不同的三维非均质模型进行水驱油试验。试验发现:纵向非均质模型的水驱油采出程度最高,平面非均质模型的水驱油采出程度最低;平面非均质模型中2个渗透层间窜流是剩余油过多的主要因素,运用微凝胶调驱后,可改善水驱波及体积,大幅度提高采出程度。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了不同的三维非均质模型水驱油过程及其在不同含水阶段采出程度、剩余油分布情况。模拟结果表明,亲水反韵律模型水驱采出程度最高,剩余油分布均匀,各油层水洗程度也均匀;亲水正韵律模型水驱采出程度最低,剩余油集中分布在上部低渗透层段。剩余油的数量、分布情况受油层沉积韵律类型、重力作用、毛管力作用、油层渗透率、水驱强度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李中锋何顺利门成全杨文新
关键词:水驱油非均质性采出程度剩余油
不同测试条件下原油流变性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03年
利用RV2 0旋转粘度计和原油渗流流变性测试仪 ,在不同条件下对 4种脱气原油的流变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 ,用 3种不同测试方法测得的原油视粘度明显不同 ;用旋转粘度计测试的视粘度最低 ;毛细管内的原油粘度次之 ;多孔介质内渗流时原油的视粘度最高。原油在多孔介质内渗流时 ,渗透率越低 ,原油视粘度越高 ,并且表现出非牛顿流体特性及存在着初始压力梯度。原油组分、试验温度、岩石孔隙结构等因素对原油的流变性影响最大 ,采用天然岩心测试地层条件下原油的流变性 。
杨文新何顺利
关键词:流变性多孔介质非牛顿流体原油组分
稠油油藏注水渗流特性与改善开发效果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稠油油藏原油的非牛顿流体流变特性和在注水开发中的渗流特性是影响采油速度和原油采收率的重要因素。根据对三个油田稠油样品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稠油的非牛顿流体流变特性主要受原油组份、含气饱和度、温度和渗流速度的影响;在注水开发中的渗流特性由于受到多孔介质内吸附、凝结和堵塞作用影响,导致流度明显降低,直接影响开发效果。
杨文新胡玫
关键词:枣园油田八面河油田渗流特性注水开发效果
非均质线性模型水驱油试验研究被引量:15
2005年
为了确定岩心组合方式、渗流方式、渗透率的大小、非均质性等对驱油效率和剩余油分布的影响,首先选取不同的天然岩心,运用岩心组合技术,建立起不同的非均质模型;然后结合物理模拟技术,用恒速法进行水驱油试验。试验发现:平面非均质模型单向渗流时,剩余油饱和度和驱油效率与岩心渗透率无关,而与岩心所处位置密切相关,从模型的入口到出口,剩余油饱和度递增,驱油效率递减;低中高模型剩余油分布较均匀,而高中低模型剩余油集中分布在低渗透岩心;模型的驱油效率与其等效渗透率、非均质性相关;纵向非均质模型驱替后,剩余油主要分布于渗透率最低的岩心。研究认为:在平面非均质性比较严重的油层,可采取高渗区注水,低渗区采油,这样可以获得较高的采收率;在纵向非均质性比较严重的油层,可采用化学调剖堵水封堵高渗透层、改善吸水驱替剖面或者分层注水开采的方式来获得较高的采收率。
何顺利李中锋杨文新门成全
关键词:平面非均质性水驱油驱油效率剩余油分布
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分形特征描述被引量:38
2006年
在前人对孔隙结构分形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分形几何理论,建立了描述储层孔径分布的分形几何公式和储层毛管压力曲线的分形几何公式;利用岩心压汞测试资料,建立了描述孔隙结构的分形几何模型,探讨了砂岩孔隙结构的分形特征。研究表明孔隙的分形特征是分区域的,分形维数可以定量描述孔隙的非均质性,分形维数大,砂岩孔隙分布的非均质性强。依据建立的孔隙分形模型,在考虑孔隙结构、润湿性变化的基础上,根据函数公式和毛管束模型,推导出了油水相对渗透率的理论预测公式。根据所得到的理论预测公式,进行了相对渗透率曲线预测。预测结果表明,预测曲线与理论曲线是一致的。同时,可用于长期水驱后油水相对渗透率的预测和不同储层相渗曲线的归类,指导油田开发。
李中锋何顺利杨文新
关键词:砂岩孔隙结构分维润湿性相对渗透率曲线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