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美英

作品数:4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地下水
  • 3篇华北平原
  • 2篇地下水位
  • 2篇农田
  • 1篇地下水环境
  • 1篇地下水水质
  • 1篇地下水位动态
  • 1篇站点
  • 1篇水环境
  • 1篇水位
  • 1篇水位动态
  • 1篇水位下降
  • 1篇水质
  • 1篇硝酸盐
  • 1篇灌溉
  • 1篇灌溉农田
  • 1篇河北平原
  • 1篇包气带
  • 1篇HYDRUS...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遗...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甘肃农业大学

作者

  • 4篇沈彦俊
  • 4篇闵雷雷
  • 4篇刘美英
  • 2篇吴林
  • 1篇马婉君
  • 1篇齐永青

传媒

  • 3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中国农村水利...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1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华北山前平原区厚包气带次降水入渗补给定量估算
2024年
降水入渗补给定量估算对于区域水资源评价具有重要作用。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年降水入渗补给量通常取决于年内几次集中的降水特性。因而,开展次降水入渗补给机理研究,建立次降水入渗补给量估算方法,有望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入渗补给量评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本文以华北山前平原地下水深埋区为例,利用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和河北冉庄水资源实验站实测的土壤含水量、土壤水势、地下水补给量和降水量等长序列资料校准Hydrus-1D模型,模拟日降水入渗补给过程,构建具有物理意义的次降水入渗补给事件划分标准,深入研究华北山前平原地下水深埋条件下次降水入渗补给机理,定量估算次降水入渗补给量,建立次降水入渗补给量和次降水量间的定量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次降水入渗补给量具有较大的变异性,次降水入渗补给量与次降水量或次总有效水量(次降水量+前期200 cm土壤储水量)呈显著相关关系(P<0.01),决定系数(R^(2))达0.801~0.962;但次降水入渗补给系数与次降水量无显著相关关系,这是由于次降水入渗补给系数不能反映降水前期土壤水分条件对补给的影响。因此,在地下水深埋区,不建议利用次降水入渗补给系数来估算次降水入渗补给量。本研究结果对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刘美英高雅张俊芝沈彦俊沈彦俊李明良吴林
关键词:华北平原灌溉农田HYDRUS-1D模型
华北山前平原典型站点地下水位与硝酸盐变化特征
2024年
华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集约化农业生产区,该区域农业生产长期以来依赖于过度开采地下水以及过量施肥,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和地下水水质恶化,严重威胁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粮食安全和人民健康。本文利用长期观测资料分析了华北山前平原井灌区典型站点(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的浅层地下水水位埋深和水质长期变化特征。研究发现:1)在1974—2019年,地下水位呈下降趋势,46年内下降了32.6 m,年均下降速率0.7 m·a^(−1);随着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的持续开展,2020—2022年地下水位有回升的趋势,平均回升速率为0.2 m·a^(−1)。2)浅层地下水的电导率在年内存在较大波动(425~776μS·cm^(−1)),表明农业灌溉地下水开采导致了深层地下水(电导率较低、水质相对较好)与浅层地下水(电导率较高、水质相对较差)在年内发生了多次且剧烈的混合。3)近20年的定位观测数据表明,浅层地下水水质呈现变差的趋势,其中氯离子和硝酸根离子的浓度升高。本研究对于该地区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促进地下水水质保护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孙楷雯闵雷雷闵雷雷刘美英沈彦俊
关键词:华北平原硝酸盐地下水水质
河北平原浅层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分析被引量:10
2017年
河北平原是我国当前水资源供需矛盾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基于位于河北平原2008-2014年11个监测点日尺度的地下水埋深数据,分析了河北平原不同地区的浅层地下水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地下水位埋深呈现出由山前平原区到中部平原区不断减小的特征;山前平原区地下水位整体上不断下降,但局部区域受水库储水、土地利用和降水量变化等影响,地下水位呈回升趋势,中部平原区的地下水位年际波动不超过3 m;山前平原区的年内最高和最低水位分别出现在2-3月和7-8月份,而中部平原区则分别出现在4-6月和9月份;由于地下水开采强度、土地利用、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差异,不同地区年内水位下降和水位回升状况也存在较大差异。
刘美英闵雷雷沈彦俊
关键词:河北平原地下水位动态水位下降
华北平原农田关键带分类研究被引量:2
2022年
地球关键带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土壤圈相互作用并发生物质迁移转化的区域,也是决定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区域。我国学者根据土地利用的差异对地球关键带开展了分类,其中农田关键带是人类活动影响最为强烈的一类。但已有研究更多考虑的是地表要素,包含包气带和含水层方面的要素较少,对关键带地下部分的属性关注不够。华北平原作为我国重要粮食高产区,地下水超采严重,农业生产引起的环境污染风险日益引发关注。开展农田关键带分类研究可以为该区域地下水水量/水质演化及保护提供基础科学支撑。本研究综合考虑华北平原的第四纪沉积物特征、浅层地下水埋深、地下水矿化度以及农业土地利用类型等要素,在遵循综合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的基础上,制定了华北平原农田关键带三级分类方案。通过使用叠置法对分类要素进行叠加和合并,提出了华北平原农田关键带的分类方案,将华北平原分为38个农田关键带类型。本研究对于深入认识农业活动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马婉君闵雷雷闵雷雷齐永青刘美英沈彦俊
关键词:华北平原地下水环境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