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以反复发作的腹痛并伴有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针对IBS患者肠道菌群紊乱的治疗手段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效果不一,患者肠道菌群状态如何影响治疗效果、治疗后肠道菌群的变化尚缺乏统一结论,难以为靶向菌群治疗IBS提供确切参考意见。目的分析常用靶向菌群治疗方法对IBS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检索自建库至2022-5-20 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筛选报告了使用单一种类的益生菌、益生元、抗生素与粪菌移植治疗后IBS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的文献,提取第一作者、国家、发表时间、诊断标准、IBS亚型、样本量、药物种类、粪菌移植途径与部位、剂量与疗程、菌群检测标本与方法、菌群检测结果等信息,汇总并报告研究结果。结果共检索出3044篇文献,依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共筛选纳入41篇文献,其中益生菌研究11篇、益生元研究8篇、抗生素研究5篇、粪菌移植研究17篇。随机对照试验、RomeⅢ、腹泻型IBS、16S rRNA扩增子测序分别为采用最多的试验类型、诊断标准、IBS亚型及菌群检测方法。乳杆菌属是使用最多的益生菌种类,可在IBS患者粪便中保持活性。益生元可促进粪便与结肠黏膜中益生菌(主要是双歧杆菌属)的定殖。肠道局部作用的抗生素利福昔明可降低菌群物种丰富度,但对菌群结构无显著影响。粪菌移植后IBS患者的菌群结构趋同于供者,并可增加患者肠道益生菌、降低有害菌的丰度。结论益生菌、益生元、非吸收性抗生素、粪菌移植等靶向菌群的治疗手段有助于IBS患者肠道菌群的改善与重建,今后可通过统一诊断标准、使用更先进的菌群检测技术、精准把控随访时间,进一步得出更为精确的治疗后菌群变化,为临床制订精准的靶向菌群干预策略提供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