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成

作品数:14 被引量:41H指数:4
供职机构: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一般工业技术理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化学工程
  • 5篇一般工业技术
  • 3篇理学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电气工程

主题

  • 4篇催化
  • 3篇电化学
  • 3篇电化学性能
  • 3篇电容
  • 3篇电容器
  • 2篇电池
  • 2篇度脱
  • 2篇深度脱硫
  • 2篇石油焦
  • 2篇锂硫电池
  • 2篇脱硫
  • 2篇纳米
  • 2篇孔结构
  • 2篇活性炭
  • 2篇高硫石油焦
  • 2篇超级电容
  • 2篇超级电容器
  • 2篇催化氧化
  • 1篇担载
  • 1篇电解质

机构

  • 14篇华东理工大学
  • 2篇唐山师范学院
  • 1篇教育部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石化
  • 1篇上海华明高技...
  • 1篇常州富烯科技...

作者

  • 14篇王际童
  • 14篇马成
  • 13篇凌立成
  • 13篇乔文明
  • 3篇龙东辉
  • 2篇李杨
  • 1篇王永邦
  • 1篇李军
  • 1篇陈伟
  • 1篇刘小军
  • 1篇王梅
  • 1篇乔文明
  • 1篇殷迪
  • 1篇宋振超

传媒

  • 3篇新型炭材料
  • 2篇炭素技术
  • 1篇高等学校化学...
  • 1篇燃料化学学报
  • 1篇化学通报
  • 1篇无机材料学报
  • 1篇工业催化
  • 1篇华东理工大学...
  • 1篇新型炭材料(...
  • 1篇中国化学会第...

年份

  • 2篇2024
  • 5篇2021
  • 1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3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孔炭纳米片的制备及硫化氢脱除性能研究
2021年
以酚醛树脂为碳源,石墨烯为结构导向剂,硅溶胶为模板,1,6-己二胺(DAH)为链接剂,通过溶胶-凝胶反应制备出一种比表面积达991.5 m2·g-1、孔容达3.46 cm3·g-1的中孔炭纳米片(MCNs)。通过SEM、TEM和N2吸脱附表征MCNs的结构,负载活性物质后用于室温下H2S的催化脱除。研究结果表明,MCNs独特的片状结构不仅能够促进催化过程中H2S的扩散,而且片上的中孔结构有利于活性组分的负载以及脱硫产物的存储。当NaOH的负载质量分数达到20%时,其穿透硫容达到2.93 g·g-1(H2S/催化剂),并且催化剂对H2S的转化率接近100%,产物分析表明,单质硫和硫酸盐为主要的脱硫产物,其堵塞孔道结构是造成材料失活的主要原因。
刘光岚贾献峰马成刘小军王际童乔文明凌立成
关键词:催化氧化
活性炭纤维在热处理过程中的结构变化及电化学性能
2019年
对黏胶基、沥青基和聚丙烯腈基活性炭纤维这3种典型的活性炭纤维进行不同温度的热处理,热处理温度范围700~2 800℃,通过氮气吸附法、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和电阻率测试等分析方法详细考察了温度对活性炭纤维的孔隙结构、微晶结构、元素组成和电导率的影响,并研究其在无机体系和有机体系下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时电化学性能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活性炭纤维在经过热处理后,比表面积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当温度高于1 200℃时,炭纤维层间距不断减小,微晶尺寸逐渐增大,石墨化度有所提高,电导率逐渐增大,电容性能在一定温度热处理后得到较大提升。
李晓辉马成蒋昕楠王际童乔文明凌立成
关键词:活性炭纤维孔结构超级电容器
甲基萘沥青基有序中孔炭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2021年
以1-甲基萘热溴化/脱溴聚合沥青为前驱体,中孔二氧化硅SBA-15为模板,采用液相浸渍法合成有序中孔炭。通过不同测试手段对中孔炭的微观结构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当模板剂和沥青质量比为1:1,升温速率为1℃·min^(-1),碳化温度为900℃时,所制备的中孔炭性能最优,具有高度有序的二维六方孔道结构,比表面积为675 m^(2)·g^(–1),孔容为1 cm^(3)·g^(–1),孔径集中在3.84 nm左右。该中孔炭用于Li-S电池的正极载体材料表现出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在0.2C(1C=1675 mA·g^(-1))电流密度下经300次循环后放电比容量和容量保持率分别为688 mAh·g^(-1)和67.1%,在3C电流密度下比容量可达556 mAh·g^(-1)。
汤嘉伟王永邦马成杨海潇王际童乔文明凌立成
关键词:锂硫电池
低负载Pd/Al_(2)O_(3)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CO室温催化性能研究被引量:4
2021年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和还原法结合制备了Pd/Al_(2)O_(3)催化剂,通过N2吸附-脱附、SEM、TEM、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CO原位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等表征手段对制备的样品微观结构进行了系统分析,考察了不同Pd负载量和测试条件下CO催化氧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水合肼还原法实现了Pd在Al2O3载体上的均匀分散,Pd颗粒的直径在9 nm左右,且为Pd单质;负载后的催化剂呈现明显的中孔结构特征,有利于气体分子的扩散。在0.2%~0.5%的低负载质量分数下,CO的催化性能随着Pd负载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CO进口浓度和空速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在进口浓度为0.05%,空速为4017 h^(-1)时,不同负载量的催化剂均能使CO完全催化;温度对催化剂的催化效果影响显著,从常温到50℃催化剂的性能变化显著;湿度增加对催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Pd负载质量分数0.5%的催化剂稳定性测试表明,催化剂能够在100 h内保持92%以上的稳定转化率。
黄志超王际童马成乔文明凌立成
关键词:催化化学还原法CO催化氧化
常压干燥制备酚醛树脂基炭气凝胶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21年
以间苯二酚-甲醛为代表的酚醛树脂基炭气凝胶是一种轻质、多孔、非晶态的纳米炭材料,在催化、吸附、电化学和隔热等领域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复杂且高成本的超临界干燥工艺极大地限制了炭气凝胶的工业化制备及其应用,因此常压干燥工艺成为目前研究最为广泛的炭气凝胶制备技术之一。本文综述了酚醛树脂基炭气凝胶常压干燥制备过程的四种结构调控方法:调控溶胶-凝胶反应参数、添加模板法、纤维增强法和添加剂法,并对不同结构调控方法所制材料的结构特性及其制备过程优缺点进行了总结。最后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贾献峰陈伟马成王际童乔文明凌立成
关键词:炭气凝胶溶胶-凝胶孔结构常压干燥
高硫石油焦的湿化学氧化法深度脱硫被引量:10
2018年
采用以KMnO_4溶液作为脱硫剂的湿化学氧化脱硫方法,研究了氧化温度、KMnO_4溶液浓度、反应时间、液固比和石油焦颗粒粒度对高硫石油焦脱硫效果的影响,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热重分析(TG)、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表征手段,对石油焦脱硫前后的化学结构、表面微观形貌、热稳定性、硫元素的存在形态进行比较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氧化温度为80℃,KMnO_4溶液浓度(质量分数)为15%、液固比为20 mL/g、反应时间为2 h、石油焦原料粒度为80μm的条件下,石油焦的脱硫率达到最大值(95%)。表征结果表明,经KMnO_4化学氧化处理后,石油焦中的亚砜硫和噻吩硫有机硫基本被完全脱除,亚砜硫和噻吩硫的脱除率分别为96.8%和93.9%。
赵普杰马成王际童乔文明凌立成
关键词:高硫石油焦脱硫
高硫石油焦的碱催化煅烧联合超声氧化深度脱硫(英文)被引量:12
2018年
采用两段脱硫方法对高硫石油焦进行深度脱硫,并对碱催化煅烧和超声辅助化学氧化阶段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Na2CO3添加量25%、900℃恒温2 h、粒径80μm、升温速率1℃/min条件下,石油焦脱硫率达到最大值为67. 2%。在氧化温度80℃、HNO_3浓度65 wt%、反应12 h、粒径80μm、液固比20 mL/g的条件下,超声辅助氧化法的总脱硫率达到93. 5%。在碱催化煅烧过程中,噻吩硫和亚砜的去除率分别为73. 4%和59. 8%,经后续的超声波辅助氧化后,噻吩硫和亚砜的总去除率分别为93. 6%和93. 3%。同时,通过XPS分析了高硫石油焦在碱催化煅烧和超声辅助氧化工段中的脱硫机理。
赵普杰马成王际童乔文明乔文明
关键词:脱硫碱催化高硫石油焦
负载无定型Fe纳米颗粒的掺氮碳笼修饰隔膜对锂硫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2024年
为了抑制多硫化物的穿梭效应并提高锂硫电池充放电过程的可逆性,本文以Fe掺杂的ZIF-8为前驱体,通过高温碳化合成了一种多孔富氮碳笼担载的无定型Fe纳米颗粒(Fe-CNx),并将其作为锂硫电池隔膜改性层.结果表明,Fe-CNx表面的Fe原子和N原子分别与多硫化物中的S原子和Li原子发生键合作用,从而限制了LiPS的扩散和穿梭.Fe原子的引入降低了多硫化物转化反应的过电势,加快了氧化还原动力学.采用Fe-CNx隔膜的锂硫电池在0.2C倍率下循环100次后,电池的放电比容量仍然能维持在初始容量的94.3%,即使在3.0C高倍率时也能表现出高达660 mA·h/g的高比容量,经过1.0C倍率下800次的长循环后剩余比容量依旧达到了603.2 mA·h/g,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
霍雨孙骞马成王际童乔文明余子舰张寅旭
关键词:锂硫电池反应动力学
双电层电容器的温度响应行为研究
邴雪峰马成李杨刘蕾王际童龙东辉凌立成
聚酰亚胺辅助制备高定向石墨烯基全炭泡沫及其在导热聚合物复合材料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24年
石墨烯及其衍生物具有高纵横比的二维层状结构,在加工过程中通常倾向于水平排列。因此,石墨烯基复合热界面材料虽然具有较高的面内热导率,但其表现出的低面外热导率难以满足实际应用需求。本文通过定向冷冻策略制备了竖直排列的聚酰亚胺/石墨纳米片(PG)导热骨架以提高聚合物复合材料的面外热导率,其中石墨纳米片(GNs)为高导热石墨烯薄膜的粉体边角料。在该过程中,采用水溶性聚酰胺盐溶液直接分散疏水的GNs,热亚胺化后获得的聚酰亚胺在辅助GNs定向排列的同时经石墨化处理转变为人造石墨。同时,GNs的引入提高了PG骨架的有序度和密度,进一步提高了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基复合材料的强度和导热性能。结果表明,所制备的PDMS/PG复合材料(PG:21.1%)的面外热导率达14.56 W·m^(−1)·K^(−1),是纯PDMS的81倍。这种简便的聚酰亚胺辅助二维疏水填料定向排列的方法为各向异性热界面材料的规模制备提供了思路,同时实现了石墨烯薄膜边角料的再利用。
熊科孙智鹏胡吉辰马成王际童葛翔乔文明凌立成
关键词:热导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