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左永清

作品数:7 被引量:22H指数:3
供职机构:达州市中心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肝炎
  • 3篇乙肝
  • 3篇乙型
  • 3篇慢性
  • 2篇乙型肝炎
  • 2篇恩替卡韦
  • 2篇FOXO3A
  • 2篇病毒
  • 1篇代偿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表达
  • 1篇蛋白表达水平
  • 1篇毒性肝炎
  • 1篇乙肝病毒
  • 1篇乙肝患者
  • 1篇乙肝五项
  • 1篇乙肝五项标志...
  • 1篇乙型病毒
  • 1篇乙型病毒性肝...
  • 1篇脂肪

机构

  • 7篇达州市中心医...

作者

  • 7篇左永清
  • 4篇甘雪梅
  • 2篇李远勤
  • 2篇岳华山
  • 2篇赵毅
  • 2篇刘洪
  • 1篇谢松梅
  • 1篇黄兰
  • 1篇严文君

传媒

  • 2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实用癌症杂志
  • 1篇西北药学杂志
  • 1篇公共卫生与预...
  • 1篇中外医学研究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阿德福韦酯联合恩替卡韦对慢性乙肝患者FoxO3a、Foxp3表达的影响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究阿德福韦酯联合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叉头框蛋白O3a(FoxO3a)与叉头框蛋白P3(Foxp3)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四川省达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16例CHB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对照组给予阿德福韦酯,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恩替卡韦。比较两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乙肝病毒(HBV)DNA及乙肝抗原E抗体(HBeAg)转阴率。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及凝血酶原时间(PT)和Child-Pugh评分,同时检测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占CD4+T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及FoxO3a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HBV-DNA、HbeAg转阴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ALT、AST、TBil水平及CD4+CD25+Foxp3+Treg比率、Child-Pugh评分、FoxO3a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联合恩替卡韦治疗CHB,能有效对抗HBV的转录与复制,控制HBV感染,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减轻免疫反应,反馈调节降低FoxO3a和Foxp3表达。
赵毅甘雪梅李远勤谢春燕左永清谭奇亮
关键词: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免疫反应
一种腹腔穿刺辅助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腹腔穿刺辅助装置,涉及腹腔穿刺器械技术领域,以解决现有穿刺设备使用不便的技术问题;其包括基体、安装座和滑座;其中,基体用于固定设置在病人的一侧;安装座包括座本体和连接部,连接部固设在座本体上,且连接部可...
甘雪梅刘洪谭奇亮杨琴左永清王雪微
恩替卡韦治疗慢性重症乙型肝炎的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研究慢性重症乙型肝炎患者采用恩替卡韦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纳入280例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慢性重症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排列表法分为两组,各1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给予恩替卡韦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肝功能情况、外周血T细胞亚群水平及不良反应情况等。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1.43%、79.29%,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肝功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ALT、AST及TB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AL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CD4+、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43%、5.71%,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重症乙型肝炎患者采用恩替卡韦治疗效果显著,有效改善肝功能,提高免疫功能,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岳华山左永清谢松梅
关键词:恩替卡韦慢性重症乙型肝炎疗效
2016—2020年四川达州市不同人群乙肝五项标志物结果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分析2016—2020年达州市不同人群乙肝五项标志物检测情况。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达州市3所综合医院进行乙肝五项标志物检查者36782例的检测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6—2020年达州市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率为2.43%,HBsAg阳性率年度变化呈现下降趋势(χ^(2)=57.274,P<0.001);男性HBsAg阳性率(2.82%)高于女性(2.04%)(χ^(2)=42.482,P<0.001);不同年龄段HBsAg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6.595,P<0.001),其中≤5岁阳性率最低(0.76%),35~54岁年龄段阳性率最高(3.07%);HBsAg携带主要模式大三阳(22.60%)、小三阳(41.95%)和1,5阳(23.60%),共占88.15%;男性1,5阳阳性率(25.58%)高于女性(20.90%)(χ^(2)=18.645,P<0.05);35~54岁年龄段人群1,5阳阳性率(30.77%)与小三阳阳性率(62.33%)最高;15~24岁年龄段人群大三阳阳性率(41.46%)最高;五项全阴性率60.11%,其中≤5年龄段阴性率最高(77.67%)。结论近5年达州市男性HBsAg阳性率高于女性,且以青壮年群体为主,今后应将其作为重点防治的对象,并同时关注儿童群体,主要侧重大三阳、小三阳以及全阴模式人群的防治,做好三级预防工作。
左永清岳华山
关键词:乙肝病毒标志物
Foxo3a蛋白表达水平、Foxp3^+百分比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情的相关性分析
2019年
目的:探讨Foxo3a蛋白表达水平、Foxp3^+百分比(CD4^+CD25^+Foxp3^+/CD4^+CD25^+)与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病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四川省达州市中心医院感染内科收治的176例CHB患者为观察组,根据病情分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并以同期的10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HBV-DNA病毒载量及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水平,并检测外周血Foxp3^+百分比及Foxo3a蛋白的表达。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Foxo3a表达、Foxp3^+百分比与患者病情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HBV-DNA病毒载量,血清ALT、AST、TBil水平,CD4^+CD25^+Foxp3^+/CD4^+CD25^+和Foxo3a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随着病情加重上述指标均显著升高(均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CD4^+CD25^+Foxp3^+/CD4^+CD25^+、Foxo3a蛋白分别与HBV、ALT、AST、TBil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均P<0.05)。结论:Foxo3a蛋白表达、CD4^+CD25^+Foxp3^+/CD4^+CD25^+与CHB患者HBV感染及肝功能损害呈正相关关系,可作为临床检测指标。
赵毅甘雪梅李远勤谢春燕左永清谭奇亮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
替诺福韦联合安络化纤丸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的疗效被引量:12
2022年
目的探讨替诺福韦联合安络化纤丸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抗肝纤维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感染内科门诊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病历资料,单用替诺福韦治疗的作为对照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安络化纤丸治疗的作为观察组。收集2组患者的基线数据以及一般资料,收集治疗96周后2组患者乙型肝炎病毒定量(HBV-DN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肝纤维化扫描测值(LSM)、门静脉宽度(PL)、脾静脉宽度(SPL)和天冬氨酸氨基转换酶(AST)/血小板(PLT)指数(APRI)的数据,通过组间比较与组内比较对替诺福韦联合安络化纤丸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抗病毒及抗肝纤维的疗效做出评价。结果观察组HBV-DNA转阴率为95.73%,对照组HBV-DNA转阴率为94.44%,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TB、APRI、LSM、PL和SPL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依次为腹胀、腹泻、口苦、低磷血症、肌酐升高,对照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依次为口苦、肌酐升高、乏力、低磷血症、头晕,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低于4%。结论替诺福韦联合安络化纤丸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的抗病毒疗效与单用替诺福韦相当,抗肝纤维化疗效显著优于单用替诺福韦,且安全性高。
甘雪梅刘洪左永清严文君黄兰朱芳成谭奇亮
关键词:替诺福韦安络化纤丸肝硬化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和肝细胞癌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和肝细胞癌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抽取222例NASH和HC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诊断结果将患者分为NASH组和HCC组。所有患者均接受问卷调查,观察2组患者相关危险因素;观察HCC发生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结果 HCC的发生和肝炎家族史、肝癌家族史、不洁饮水、不良饮食习惯、糖尿病、长期吸烟、长期酗酒、HBV-DNA阳性、HBe Ag阳性有关系。经分析后,选择肝癌家族史、不良饮食习惯、糖尿病、长期酗酒、HBV-DNA阳性、HBe Ag阳性作为HCC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和肝细胞癌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肝癌家族史、不良饮食习惯、糖尿病、长期酗酒、HBV-DNA阳性、HBe Ag阳性是HCC发病的危险因素。
朱芳成谢春燕左永清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细胞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