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章鸣

作品数:5 被引量:7H指数:1
供职机构: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江西师范大学博士启动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篇灾害
  • 3篇涝灾
  • 2篇气候
  • 2篇鄱阳湖
  • 2篇鄱阳湖流域
  • 2篇湖流
  • 2篇洪涝
  • 2篇洪涝灾害
  • 1篇遗址
  • 1篇灾害成因
  • 1篇人类遗址
  • 1篇气候变化
  • 1篇丘陵
  • 1篇丘陵山区
  • 1篇历史气候
  • 1篇流域
  • 1篇近现代
  • 1篇减灾措施
  • 1篇古人类
  • 1篇古人类遗址

机构

  • 5篇江西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5篇章鸣
  • 3篇万智巍
  • 3篇贾玉连
  • 2篇蒋梅鑫
  • 1篇郭耀强

传媒

  • 1篇农村经济与科...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江西科学
  • 1篇南方文物
  • 1篇城市地理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1950-2010年鄱阳湖流域洪涝灾害成因分析及减灾措施被引量:1
2017年
鄱阳湖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淡水湖,位于东部季风区,多旱涝灾害,尤其是洪涝灾害。鄱阳湖流域在历史上就曾经发生过多次洪涝灾害,到了现代,鄱阳湖流域洪涝灾害的成因又有了新的变化。鄱阳湖流域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粮油产地,同时鄱阳湖对于调蓄长江水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鄱阳湖流域洪涝灾害的成因有助于我们减少因洪涝灾害所带来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章鸣
关键词:鄱阳湖流域洪涝灾害气候变化
1470-2014年鄱阳湖流域干湿变化与特征分析被引量:6
2018年
根据1470年以来鄱阳湖流域各类旱涝史料,按照地形和流域分区重建的原则选取区域内11个代表站点进行干湿序列重建,通过面积加权法集成了1470~2014年鄱阳湖流域逐年干湿变化序列。相关性分析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在0.01显著性水平下重建序列通过了可靠性检验。不同干湿等级发生频率的空间分析表明,鄱阳湖流域东北部为涝、偏涝中心分布区;中西部为旱、偏旱中心分布区;鄱阳湖区附近属于旱涝兼有分布类型。利用MK趋势检验、累积距平分析、MK突变检验、功率谱和小波分析等方法,诊断了鄱阳湖流域近545年来干湿变化的趋势性、阶段性、突变点和周期性。结果表明:干湿变化在长期尺度下有上升趋势,但并不显著。干湿序列主要体现为3个下降阶段、两个上升阶段;其中1470~1550年、1630~1730年、1890~2014年等时间段偏干;1550~1630年、1730~1890年等时间段偏湿。1570年、1660年等年份出现了年际干湿突变。功率谱和小波分析结果显示鄱阳湖流域近545年来的干湿变化具有多时间尺度、多周期特征,主要有2~3年、4~8年、8~13年、24~60年和100年以上的周期变化过程。
万智巍贾玉连章鸣洪祎君蒋梅鑫
关键词:干湿变化历史气候鄱阳湖流域
近现代抚河流域洪涝灾害成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2018年
抚河是是江西境内第二大河流,也是鄱阳湖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抚河流域就因处于东部季风区而洪涝灾害多发,给这一地区的人员和财产造成了十分严重的损失,而到了近现代抚河流域洪涝灾害的成因又有了新的变化。抚河流域是江西重要的农业经济区,研究该流域洪涝灾害的成因有助于我们减轻因洪涝灾害带来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章鸣
关键词:洪涝灾害抚河流域
丘陵山区1403-1911年旱涝灾害序列重建与演变规律--以赣中吉泰盆地为例
2017年
干旱和洪水是造成损失最多的自然灾害,面对严峻的旱涝形势,系统研究百年尺度下旱涝灾害的发生规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选取中国南方典型的丘陵盆地——吉泰盆地作为研究区域,系统收集整理1403-1911年的旱涝灾害史料,重建长时间旱涝灾害序列。利用频率分析、突变分析、周期分析和趋势分析等研究手段,对吉泰盆地近500年来的旱涝灾害等级序列进行诊断,结果表明:1)1403-1911年期间,吉泰盆地发生各类旱涝灾害共315次,其中旱灾138次,平均2.28 a一遇;涝灾177次,平均1.78 a一遇,涝灾发生的频率大于旱灾。2)在95%置信水平下,吉泰盆地旱涝演变的突变点主要有:1452年由涝转旱,1468年由旱转涝,1485年由涝转旱,1574年由旱转涝,1662年由涝转旱,1683年由旱转涝,1801年由涝转旱,1826年由旱转涝,1866年由涝转旱。3)吉泰盆地旱涝灾害等级序列的小波变换揭示出8个主要周期,分别是5-8 a、13 a、31-33 a、23 a、54-58 a、140 a、200 a、300 a。从出现的次数来看,54-58 a周期出现最多,说明吉泰盆地旱涝灾害的演变在54-58 a存在主要振荡周期。4)15世纪、18世纪和19世纪涝灾出现频率高于旱灾,16世纪、17世纪和20世纪旱灾出现频率高于涝灾。总体上来看吉泰盆地1403-1911年期间涝灾的强度大于旱灾,特别是18世纪后,涝灾的强度明显大于旱灾。本研究结果可以为吉泰盆地长时间尺度下的旱涝发生规律及未来旱涝预提供历史相似型和基础数据。
郭耀强万智巍贾玉连洪祎君蒋梅鑫章鸣
关键词:丘陵山区
江西清江盆地古人类遗址分布与环境关系分析
2019年
小尺度上的古人类遗址分布与自然地理环境背景的研究对深入了解人类文明发展与环境的耦合关系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江西清江盆地新石器晚期至先秦时期古人类遗址的空间分布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进行分析,讨论了遗址点的空间分布与密度,遗址与地貌类型、海拔高程、坡度、坡向、河流以及盐矿资源分布等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古人类遗址在聚落选址时对平原地貌、中低海拔高程和坡度、水文条件等因子有着较强的倾向性。在清江盆地范围内对地面的坡向没有显著的倾向性。另外,盐矿资源等特殊因子也对该地区的古人类遗址分布有着较为明显的影响。
贾玉连郭耀强万智巍李姮莹章鸣
关键词:遗址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