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薇

作品数:6 被引量:33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市丰台区南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血管
  • 2篇动脉
  • 2篇血性
  • 2篇缺血
  • 2篇卒中
  • 2篇颅内
  • 2篇脑梗
  • 2篇脑梗死
  • 2篇脑卒中
  • 2篇患者复发
  • 2篇急性
  • 2篇梗死
  • 2篇复发
  • 1篇丁苯
  • 1篇丁苯酞
  • 1篇动脉疾病
  • 1篇血管病
  • 1篇血管事件
  • 1篇血管狭窄
  • 1篇血压

机构

  • 6篇北京市丰台区...

作者

  • 6篇王薇
  • 4篇胡薇薇
  • 4篇李翠平
  • 3篇张仪
  • 2篇魏欣
  • 1篇杨巧莲
  • 1篇刘文生
  • 1篇王博

传媒

  • 2篇中国现代药物...
  • 1篇当代医学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颈动脉彩超对糖尿病患者继发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探讨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 探讨颈动脉彩超对糖尿病患者继发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165例2型糖尿病患者,均行颈动脉彩超及彩色经颅多普勒诊断仪检测,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组(54例)、中度组(56例)、重度组(55例)。记录患者继发缺血性脑卒中情况,对比颈动脉不同狭窄程度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检出情况、彩超检查结果 ,并分析颈动脉狭窄程度与颈动脉IMT、斑块检出率、颈动脉异常及继发脑卒中的关系。结果 糖尿病患者继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为69.70%(115/165)。轻度组左侧颈动脉IMT为(0.94±0.15)mm、右侧颈动脉IMT为(0.95±0.13)mm,中度组左侧颈动脉IMT为(1.09±0.13)mm、右侧颈动脉IMT为(1.10±0.14)mm,重度组左侧颈动脉IMT为(1.19±0.13)mm、(1.17±0.15)mm。重度组左侧颈动脉和右侧颈动脉IMT均明显大于中度组和轻度组,且中度组左侧颈动脉和右侧颈动脉IMT均明显大于轻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斑块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中度组和轻度组,且中度组斑块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轻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硬斑、多发斑块检出率均明显高于中度组和轻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颅内动脉血液流速增加、动脉搏动指数(PI)/动脉阻力指数(RI)异常、颈动脉和颅内动脉均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度组和轻度组,且中度组颅内动脉血液流速增加、PI/RI异常、颈动脉和颅内动脉均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狭窄程度与颈动脉IMT、斑块检出率、颈动脉异常及继发脑卒中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颈动脉彩超用于早期糖尿病继发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对降低糖尿病继发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李翠平胡薇薇王薇
关键词:颈动脉彩超糖尿病缺血性脑卒中
丁苯酞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对进展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影响
2023年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对进展性脑卒中(PS)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于本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138例PS合并颅内外血管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每组69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丁苯酞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动脉狭窄改善时间及治疗前后血管狭窄程度、治疗后3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后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动脉狭窄改善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血管狭窄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联合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联合丁苯酞治疗PS合并颅内外血管狭窄患者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减轻颅内外血管狭窄,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李翠平胡薇薇王薇
关键词:丁苯酞替罗非班进展性脑卒中颅内外血管狭窄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肿扩大及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2年
目的 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患者急性期血肿扩大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196例HICH患者,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史、用药情况等,行2次CT检查,测量血肿体积大小,计算血肿体积变化。统计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对HICH患者急性期血肿扩大情况进行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并对HICH患者3个月后预后良好情况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 196例HICH患者中,男131例,女65例;年龄41~76岁,平均年龄(65.4±4.9)岁;发病后24 h内血肿扩大40例,血肿扩大发生率为20.4%(40/196)。将患者根据是否发生血肿扩大分为扩大组(40例)和非扩大组(156例)。两组的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脑出血史、出血部位、脑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扩大组男性比例80.0%、入院时格斯拉哥昏迷评分法(GCS)评分3~13分的比例50.0%、入院时收缩压(179.5±29.1)mm Hg(1 mm Hg=0.133 kPa)、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0.4±2.7)分均明显高于非扩大组的63.5%、23.1%、(165.1±23.4)mm Hg、(7.1±2.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入院时收缩压高是HICH患者急性期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高、脑出血量大、血肿扩大是HICH患者3个月后预后良好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男性、入院时收缩压高是HICH患者急性期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入院时NIHSS评分高、脑出血量大、血肿扩大是HICH患者3个月后预后良好的独立危险因素,血肿扩大会对其预后产生较大影响。
王薇张仪李翠平
关键词:高血压性脑出血血肿扩大预后
阿司匹林抵抗对脑梗死患者复发缺血性血管事件的影响
2022年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抵抗对脑梗死患者复发缺血性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150例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予以阿司匹林治疗,依据阿司匹林抵抗情况分为阿司匹林抵抗组(46例)和对照组(104例)。记录所有患者缺血性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对比两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脑梗死患者复发缺血性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阿司匹林抵抗组的复发缺血性血管事件发生率为21.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年龄、高血压、高血脂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司匹林抵抗组2型糖尿病占比45.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型糖尿病、阿司匹林抵抗是复发缺血性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部分脑梗死患者存在阿司匹林抵抗,而2型糖尿病与其发生密切相关。阿司匹林抵抗是脑梗死患者复发缺血性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李翠平胡薇薇王薇
关键词:阿司匹林抵抗脑梗死
超早期溶栓联合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病人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被引量:21
2020年
目的探讨超早期溶栓联合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病人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病人79例,随机分为研究组(40例)与对照组(39例)。对照组给予单纯超早期溶栓治疗,研究组给予超早期溶栓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比较两组Barthel指数(BI)、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溶栓后第24 h、第7天及第14天,研究组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溶栓后第7天及第14天,研究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早期溶栓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可有效保护急性脑梗死病人神经功能。
张仪魏欣王博王薇杨超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超早期溶栓依达拉奉神经功能自理能力
老年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复发的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11
2017年
目的探讨老年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复发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2016年9月在北京市丰台区南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老年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患者262例,12例资料不完整,进入最终数据分析250例,根据患者3个月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34例,对照组216例。收集2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复发终点事件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复发组男性、冠心病、起病形式波动进展、颅内动脉狭窄、多发病灶、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冠心病、起病形式波动进展、影像多发病灶与老年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复发相关(OR=6.449,95%CI:0.064~0.703,P=0.011;OR=4.085,95%CI:0.144~0.971,P=0.043;OR=20.101,95%CI:2.424~9.595,P=0.000;OR=9.126,95%CI:1.720~12.742,P=0.003)。结论男性、冠心病、起病形式波动进展、多发病灶的老年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患者复发风险高。
胡薇薇杨巧莲刘文生魏欣张仪王薇
关键词:脑缺血复发颅内动脉疾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