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瑶瑶

作品数:4 被引量:1H指数:1
供职机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科技统筹创新工程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建筑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废水
  • 1篇序批式
  • 1篇序批式活性污...
  • 1篇序批式活性污...
  • 1篇循环利用
  • 1篇印染
  • 1篇印染废水
  • 1篇生态
  • 1篇湿地处理
  • 1篇碳源
  • 1篇尿液
  • 1篇农村
  • 1篇人工湿地
  • 1篇人工湿地处理
  • 1篇微生物种群
  • 1篇微生物种群结...
  • 1篇污泥
  • 1篇细菌群落
  • 1篇抗生素抗性基...
  • 1篇户内

机构

  • 4篇西安建筑科技...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核华辰建筑...
  • 1篇陕西优斯达环...

作者

  • 4篇徐瑶瑶
  • 3篇金鹏康
  • 2篇金鑫
  • 2篇石烜
  • 1篇杨成建
  • 1篇陈晓育
  • 1篇刘宁
  • 1篇王锐
  • 1篇张浩瀚
  • 1篇马成军

传媒

  • 2篇中国给水排水
  • 1篇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管...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农村户内生态渗井的除污特性及微生物种群结构
2024年
针对农村生活灰水分布分散、不易集中处理的现状,设计了一种可有效去除灰水中碳、氮、磷的无动力户内生态渗井,以模拟生活灰水为处理对象,探究该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特性及其微生物种群结构。充氧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内均布管通气模式运行后期充氧效果变差,而外部双立管通气模式对各污染物的平均去除率均可稳定维持在较高水平,证明后者更利于硝化菌和反硝化菌分区生长;外部双立管生态渗井通气层位置与布水周期交互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通气层在第5层、布水周期为进3 min停9 min时,生态渗井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最好,COD、NH_(4)^(+)-N、TN和TP的平均出水浓度分别为14.85、0.14、4.67和0.47 mg/L,去除率分别为94.11%、97.91%、70.45%和73.92%;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表明,运行稳定的生态渗井内部微生物群落分布从上到下有明显差异,反硝化菌群与硝化菌群分别集中在生态渗井的中上部与下部,聚磷菌的相对丰度在生态渗井中上部较高,呈现出高效脱氮除磷的分布状态。
王骞乐荣懿徐瑶瑶于优城金鹏康
关键词:A/O工艺
SBR/RO工艺源分离尿液处理特性研究
2020年
针对源分离生态厕所中尿液处理后难以回用的问题,设计开发了SBR/RO尿液处理系统,研究了SBR耦合RO工艺的最优工况及其对尿液中污染物的去除特性。结果表明,SBR的硝化性能随污泥浓度的升高而增强,p H值是影响系统硝化性能的主要因素,将其污泥浓度提升至12 g/L,p H值维持在7.0~8.0,可避免反应体系内因尿液中尿素分解产生的NH4+-N积累对系统出水水质的不利影响。为减少反硝化反应时间,分析了进水碳源种类及比例对尿液中污染物去除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葡萄糖/乙酸钠混合碳源(质量比为0.73∶1)时,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速率最高,反应所需时间最短,因此将外加碳源优化为此混合碳源,同时将缺氧段与曝气段时间调整为1 h和5 h。在最优条件下连续运行SBR/RO系统,其中SBR系统对尿素和NH4+-N的去除率大于99%,出水NO2--N和NO3--N浓度分别稳定在18~33、85~110 mg/L。SBR/RO工艺对尿液中的污染物去除效果明显,出水水质满足《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2002)中的冲厕用水水质标准。
马跃龙徐瑶瑶刘宁李彤彤石烜金鑫金鹏康
关键词:尿液反渗透序批式活性污泥法碳源
人工湿地处理三种典型工业废水的差异性分析研究
2017年
讨论了人工湿地技术处理三种典型工业废水(含重金属废水、高耗氧量废水及含油废水)的区别,结合近年国内外的最新研究,通过分析比较,提出人工湿地技术处理不同工业废水时的几点建议:采取以垂直潜流为主的方式处理氨氮高含量废水;处理高耗氧量废水,填料起主要作用,沉积物考虑二次利用;处理含重金属废水,植物处于主导地位,特别注意植物收割和沉积物处理,并增加针对性措施等。为人工湿地技术在工业废水方面的应用提供参考。
徐瑶瑶杨成建南栓栓陈晓育冯海月张浩瀚马成军
关键词:人工湿地工业废水
印染废水循环利用抗生素抗性基因丰度变化特性被引量:1
2021年
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中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分布研究较多,但是工业废水循环利用时ARGs丰度变化特性研究尚存不足.为此,本研究构建了印染废水循环利用系统,采用16S r DNA技术分析印染废水循环利用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特性,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表征ARGs丰度变化趋势.循环初期,活性污泥中共检出9大类52种ARGs,其中β-内酰胺类(β-lactam)抗性基因的相对丰度最高.循环过程中,芳烃类污染物浓度随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升高,β-内酰胺类抗性基因丰度则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第100 d,上升61.85%).与此同时,与ARGs相关的Firmicutes、Actinobacteria和Cyanobacteria的丰度显著下降(降幅分别为84.66%、64.38%和85.15%).超过21种ARGs受到芳烃类污染物富集的显著影响,其中,6种ARGs与芳烃类污染物的浓度变化极显著正相关,6种极显著负相关.这些结果表明,ARGs的丰度变化受微生物群落和芳烃类污染物的影响,在印染废水循环利用过程中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趋势.本研究揭示了印染废水循环利用过程中芳烃类污染物的富集与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对ARGs的影响,对印染工业废水循环利用降低抗生素抗性基因对环境的污染提供了理论指导.
徐瑶瑶王锐金鑫石烜王岩金鹏康
关键词:细菌群落循环利用芳香族化合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