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姿

作品数:9 被引量:62H指数:5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水利局科技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堆积体
  • 4篇入渗
  • 4篇土壤
  • 2篇植被
  • 2篇入渗特征
  • 2篇土壤质量
  • 2篇坡耕地
  • 2篇丘陵区
  • 2篇紫色丘陵
  • 2篇紫色丘陵区
  • 2篇耕层
  • 2篇耕层土壤
  • 2篇耕地
  • 2篇层土
  • 2篇城镇化
  • 1篇地貌
  • 1篇地貌单元
  • 1篇堆积体边坡
  • 1篇岩溶
  • 1篇岩溶区

机构

  • 9篇西南大学
  • 6篇辽宁工程技术...
  • 2篇贵州大学
  • 1篇中国电建集团...

作者

  • 9篇林姿
  • 8篇史东梅
  • 3篇李叶鑫
  • 3篇金慧芳
  • 2篇彭旭东
  • 1篇陈正发
  • 1篇吕刚
  • 1篇刘志鹏
  • 1篇杨旭

传媒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土壤学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中国土壤与肥...

年份

  • 2篇2019
  • 3篇2018
  • 4篇2017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不同恢复年限弃渣场入渗特征研究与评价被引量:4
2017年
为分析弃渣场入渗性能及其植被恢复效应,采用野外双环入渗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和评价不同恢复年限弃渣场入渗特征。结果表明:(1)弃渣场恢复年限2个月(P1),2a(P2),4a(P3)和桑树林地(P4)的初始入渗率依次为11.32,9.34,15.84,19.38mm/min,稳定入渗率为4.64,3.62,6.71,7.81mm/min;桑树林地的稳定入渗率为3个弃渣场的1.68,2.16,1.16倍;(2)Kastiakov模型的拟合效果优于通用经验模型、Philip模型和Horton模型,其决定系数为0.905~0.956;(3)入渗特征值与土壤容重,20~5mm,5~2mm颗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非毛管孔隙度、有机质含量和2~0.075 mm颗粒含量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4)主成分分析评价的土壤入渗能力排序依次为P4(2.398)>P3(0.792)>P1(-1.104)>P2(-2.089);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弃渣场入渗性能得到较好的改善且接近桑树林地。
李叶鑫史东梅吕刚林姿
关键词:弃渣场入渗特征植被恢复林地
降雨强度对紫色土工程堆积体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被引量:10
2017年
以重庆市紫色土工程堆积体为研究对象,结合室内土壤物理力学性质分析和Geo-Studio 2012软件计算不同降雨事件下工程堆积体的最危险滑动面和边坡安全系数,定量分析水土保持措施对工程堆积体稳定性的作用。结果表明:土壤容重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而减小,不同降雨条件下各个坡位土壤容重均表现为坡上<坡中<坡下;小雨、中雨、大雨条件下土壤含水率分别为17.05%、18.80%和21.92%,即土壤含水率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而增大;不同坡位的土壤粘聚力和内摩擦角有所不同,土壤粘聚力大小依次为坡上<坡中<坡下,而内摩擦角无明显变化规律。不同降雨事件的最危险滑动面和边坡安全系数明显不同,小雨、中雨、大雨条件下边坡安全系数为1.806、1.355、1.243;挡墙和削坡可以有效地提高工程堆积体的稳定性,边坡安全系数分别提高8.42%和6.59%。研究结果为生产建设项目工程堆积体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李叶鑫史东梅史东梅林姿
关键词:边坡稳定性降雨强度
因子分析法在工程堆积体水土流失预测中应用
工程堆积体是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貌单元,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紫色丘陵区工程堆积体土壤侵蚀模数进行预测,并分析堆放坡面在扰动前后植被覆盖率、坡度等影响因素的作用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覆盖条件工程堆积体土...
林姿史东梅蒋平娄义宝宋鸽
关键词:水土流失预测土壤侵蚀模数植被覆盖率坡度
工程堆积体入渗特征及入渗模型适宜性评价被引量:2
2018年
以重庆市城镇建设和交通枢纽工程形成的典型工程堆积体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双环入渗法对工程堆积体入渗特征、影响因素及入渗模型适宜性进行研究,筛选重庆市典型工程堆积体最优入渗模型。结果表明:(1)工程堆积体初始入渗率可达23.20mm/min,随着入渗时间的延长,入渗速率逐渐降低,30min瞬时入渗率为2.38~11.32mm/min,稳定入渗率为1.81~9.05mm/min;(2)工程堆积体的初始入渗率、稳定入渗率、平均入渗率、30 min入渗率、60 min入渗率和渗透总量均表现为中等变异,变异系数为36.42%~57.49%;(3)工程堆积体初始入渗率、稳定入渗率、平均入渗率和渗透总量与容重和含水率均呈负相关关系,与总孔隙度呈正相关关系;稳定入渗率、平均入渗率和渗透总量与60~40,40~20,20~10,10~5mm碎石含量呈负相关关系,与5~2mm碎石含量呈正相关关系;(4)不同工程堆积体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存在差异,其决定系数R2依次为Kastiakov模型(0.899)>通用经验模型(0.893)>Horton模型(0.870)>Philip模型(0.867),Kastiakov模型拟合效果优于通用经验模型、Horton模型和Philip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和预测重庆市工程堆积体入渗过程和入渗能力。
李叶鑫史东梅史东梅王道涵林姿
关键词:入渗特征入渗模型
紫色丘陵区城镇化不同地貌单元的水文特征及土壤重构被引量:5
2018年
城镇化过程中由于开挖、堆垫以及路面硬化等建设活动,造成各种扰动地貌单元,其中,弃土弃渣堆积体是城镇主要的绿化用地及城市绿地建设客土来源;扰动地貌与原地貌单元共同组成城镇建设项目区的复杂下垫面。采用野外和室内试验方法,系统地比较了城镇建设中不同地貌单元的物质组成、入渗和持水性能的差异性,并探讨了三种城市土壤重构类型及其减缓城市内涝的潜在作用。结果表明:(1)不同地貌单元土壤容重差异显著(p<0.05),施工便道(1.74 g cm^(-3))>2年弃渣堆积体(1.58 g cm^(-3))>2月弃渣堆积体(1.52 g cm^(-3))>荒草地(1.47 g cm^(-3))>坡耕地(1.34 g cm^(-3))>人工林地(1.32 g cm^(-3)),弃渣堆积体平台处土壤容重均大于边坡处。(2)不同地貌单元土壤稳定入渗率均表现为弃渣堆积体边坡>原地貌>弃渣堆积体平台;弃渣堆积体平台处稳定入渗率大小主要受平台压实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滞水层影响。(3)不同地貌单元的各种土壤水库特征中库容差异显著(p<0.05),扰动地貌单元的总库容(378.7 t hm^(-2))小于原地貌单元(472.6 t hm^(-2));扰动地貌单元总库容表现为2年弃渣堆积体>2月弃渣堆积体>施工便道,原地貌单元则表现为人工林地>坡耕地>荒草地。(4)城市绿地土壤重构类型主要有乔木适生型土壤构型、灌木适生型土壤构型和草本适生型土壤构型,土层厚度、容重、<2 cm砾石含量和有机质是影响重构土壤质量的关键因素;重构土壤类型(草本适生型、乔木适生型、灌木适生型)可保证草本植物在定植后2个月、乔灌木在定植后4~5个月左右充分发挥其调控地表径流、缓解城市内涝的潜在作用。研究结果可为三峡库区城镇化建设中绿地建设和城市洪水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娄义宝史东梅蒋平李叶鑫林姿蒲境
关键词:地貌单元入渗性能持水性能城镇化紫色丘陵区
城镇化人为扰动下垫面类型影响水源涵养功能的评价被引量:10
2017年
城镇化引起的各种人为扰动地貌单元的水源涵养功能较原地貌明显降低是造成城市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在降雨和排水管网设计能力一定条件下,也是加剧城市内涝的主要原因。该文采用野外调查、室内物理分析及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层次分析综合评价法,系统地分析了各种人为地貌单元的物质组成和持水性能变化并综合评价了其对原地貌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1)各种扰动地貌单元>2 mm土体颗粒质量分数在45%以上,原地貌<2 mm土壤颗粒质量分数在92%以上;扰动地貌不均匀系数和曲率系数分别在11.05~41.30和0.32~3.15之间变化,其中不均匀系数较原地貌减小了4.51%~80.27%;各种扰动地貌单元土壤容重为施工便道(1.74 g/cm3)>边坡绿化带(1.54 g/cm3)>1 a弃渣堆积体(1.48 g/cm3)>2 a弃渣堆积体(1.34 g/cm3)>3 a弃渣堆积体(1.31 g/cm3),比坡耕地依次增加33.85%、18.46%、13.85%、3.08%和0.77%;扰动地貌的土壤总孔隙度、土壤田间持水量和饱和含水量则表现出相反趋势。2)人为扰动地貌单元土壤入渗性能总体小于原地貌单元,而原地貌土壤稳定入渗率则在2.83~6.22 mm/min之间变化;当项目区林地转化为新弃渣堆积体时对降雨和城市洪水动态调节功能影响最大,转化为施工便道时影响最小;人为扰动地貌单元土壤水库总库容、兴利库容和滞洪库容总体低于原地貌,当项目区草地转化为施工便道时对土壤持水能力及调蓄地表径流能力危害最大。3)各种扰动地貌单元水源涵养能力明显小于原地貌单元,以施工便道(0.421)最差,林地最好(0.651);在城镇化过程中应重视城镇水面、林草地的空间分布及占地面积,对短期松散堆积体也最好进行临时绿化措施。4)加强对扰动地貌物质组成、大孔隙结构和降雨-径流-入渗连续性定位研究,同时关注各扰动地貌在不同压实条件下土壤水库蓄水性能对项目区雨�
史东梅蒋光毅彭旭东李叶鑫金慧芳林姿
关键词:土壤入渗水源涵养功能下垫面城镇化三峡库区
岩溶区煤矿工程堆积体边坡细沟发育及其水沙关系研究被引量:4
2019年
重力作用对坡面径流泥沙和细沟发育具有重要影响。以煤矿工程堆积体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实地放水冲刷法研究不同坡度条件下,重力作用对工程堆积体边坡产流产沙细沟发育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1)工程堆积体坡面侵蚀过程分为面蚀(产流3 min内)和细沟侵蚀阶段,其中细沟侵蚀存在扩张(产流3~24 min)、过渡(产流24~30 min)和稳定(产流30 min后)3个发展过程,细沟最快出现为4s、最慢为97s,二者出现时间约相差24倍。(2)重力作用是影响工程堆积体边坡产流产沙及其波动性变化的重要原因,对工程堆积体边坡总产沙量贡献在17.41%以上,最高可达99.60%;初步判定,重力作用对边坡细沟发育影响作用明显的临界径流条件为20 L·min^-1,临界坡度条件为35°。(3)重力作用造成工程堆积体边坡细沟由短向长、由浅向深、由窄向宽发展,坡面细沟沟宽在7.89~19.73 cm之间,沟深在2.17~6.73 cm之间,宽深比在2.12~4.36之间,细沟密度在1.35~3.00m·m^-2之间;径流作用主导细沟深度发育,而重力作用主导细沟宽度发育;边坡细沟密度随放水流量及坡度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研究结果对于正确认识煤矿工程堆积体边坡产流产沙特征、影响因素及土壤侵蚀量测算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林姿史东梅娄义宝蒋光毅彭旭东李叶鑫
关键词:水沙关系煤矿工程
红壤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特征及障碍因素研究被引量:13
2018年
为探究红壤坡耕地耕层质量特征及其障碍因素,通过野外调查、资料查阅及室内土壤理化性质分析等综合性研究手段,对江西红壤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统计特征、演变特征及主要障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红壤坡耕地田面坡度主要分布在2~16°之间,耕层平均厚度13.40 cm,有效土层厚度平均88.30 cm,土壤容重平均为1.17 g/cm^3;耕层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19.37 g/kg,土壤pH值平均5.36。(2)红壤坡耕地耕层质量近20年有明显提高,田面坡度从6°降至4°,耕层厚度从13.68 cm增至16.42 cm;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24.63 g/kg,提高33.93%,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10.53%、230.98%、44.18%。(3)红壤坡耕地低产耕层土壤质量的主要障碍因素是土壤养分贫瘠化、粘重化和酸化;花生和木薯低产耕层的土壤容重和粘粒含量均大于高产耕层,而土壤孔隙度、田间持水量、有机质含量及pH值均小于高产耕层,表明高产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优于低产坡耕地。研究结果可为江西红壤坡耕地耕层质量改善和合理耕层构建提供科学参考。
刘志鹏史东梅金慧芳娄义宝林姿杨旭
关键词: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红壤
基于最小数据集的紫色丘陵区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评价被引量:17
2019年
耕层土壤质量直接影响坡耕地土地生产力,为准确评价紫色土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特征,本文以云南楚雄、广西桂林、江西兴国和广东南雄4个区域紫色土坡耕地耕层(0~2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相结合方法对12个土壤属性指标筛选,建立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最小数据集并对耕层土壤质量评价。结果表明:1)紫色土坡耕地耕层土壤养分较为贫瘠,土壤有机质(14.89 g/kg)和全氮(0.85 g/kg)为四级水平,有效磷(28.84 mg/kg)为二级水平,p H值显弱酸性;土壤密度为0.93~1.62 g/cm3,耕层厚度在15~30 cm变化,总体看土壤化学指标变异性大于物理指标变异性,2)紫色土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由土壤密度、有效磷、有机质、饱和导水率、贯入阻力、砂粒、耕层厚度7个指标构成,可反映紫色土耕层土壤质量有效信息,评价结果具有较好准确性,3)紫色土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表现为云南楚雄>广西桂林>江西兴国>广东南雄。研究结果可为紫色土坡耕地耕层土壤改良和合理耕层构建提供科学参数。
娄义宝史东梅蒋光毅金慧芳陈正发林姿
关键词:耕层土壤质量坡耕地紫色丘陵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