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猛

作品数:17 被引量:41H指数:5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3篇磁共振
  • 11篇成像
  • 11篇磁共振成像
  • 8篇功能磁共振
  • 6篇功能磁共振成...
  • 4篇静息态
  • 3篇精神分裂症
  • 3篇分裂症
  • 2篇夜磨牙
  • 2篇影像
  • 2篇痛觉
  • 2篇颌关节
  • 2篇颞下
  • 2篇颞下颌
  • 2篇颞下颌关节
  • 2篇下颌
  • 2篇下颌关节
  • 2篇磨牙
  • 2篇脑功能
  • 2篇精神分裂症患...

机构

  • 17篇天津医科大学
  • 5篇天津医科大学...
  • 3篇天津医科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北京大学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沧州市中心医...
  • 1篇天津市宝坻区...
  • 1篇天津市职工医...

作者

  • 17篇梁猛
  • 4篇彭艳敏
  • 3篇郭明霞
  • 3篇秦文
  • 3篇张娟
  • 2篇李欣
  • 2篇于春水
  • 1篇张希
  • 1篇张丽
  • 1篇王永兰
  • 1篇赵博
  • 1篇李泽奎
  • 1篇李洪发
  • 1篇郭丽
  • 1篇李欣

传媒

  • 6篇中华行为医学...
  • 3篇放射学实践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生理学报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继续医学教育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1篇2024
  • 4篇2023
  • 2篇2022
  • 5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注意力调控感觉信息处理的脑功能区研究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注意力在感觉信息处理的调控过程中的相关脑功能区。方法:23个健康被试行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检查并接受触觉、视觉和听觉三种不同模态的感觉刺激。根据实验指令,被试需在实验的不同时段将注意力分别集中于触觉刺激或视觉刺激。对不同感觉刺激在不同注意力水平下的激活脑区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提取出不同感觉刺激条件下神经活动受到注意力调控的公共脑区。结果:采用团块水平的family-wise error(FWE)多重比较校正方法(团块定义阈值P<0.001,校正后阈值P<0.05),发现被试接受触觉和视觉刺激时神经活动受到注意力调控的公共脑区包括双侧额中回、右侧额下回,右侧顶下小叶、右侧前中扣带回、双侧脑岛、左侧尾状核、左侧辅助运动区以及左侧小脑。结论:额叶、顶叶部分区域、前扣带回以及双侧脑岛在注意力对感觉信息处理相关神经活动的调控中起到重要作用。
龚涛陈家英张丽胡理梁猛
关键词:功能磁共振成像
精神分裂症患者全脑异常功能连接与临床变量的关联研究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静息态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异常及其与临床变量的相关性。方法纳入11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119名健康对照者。采集患者的临床特征、症状、功能等36项临床变量资料。获取所有被试的全脑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将全脑划分为116个脑区,并计算两两脑区间的FC度量。结果相比于对照组,精神分裂症组异常FC共365条(P<2.539×10^(-4)),包括169条异常增强的连接(其中80条与小脑有关)和196条异常减弱的连接(其中101条与小脑有关)。与临床变量的相关分析共发现14对有统计学相关性的异常FC与临床变量(P<5.823×10^(-4)),其中异常FC涉及枕叶与顶叶、枕叶与小脑、扣带与顶叶、扣带与岛叶、扣带与小脑及丘脑与小脑,而临床变量涉及精神分裂症生活质量量表(schizophrenia quality of life scale,SQLS)总分、SQLS社会心理分、思维语言和沟通能力评估量表(scale for the assessment of thought,language,and communication,TLC)的语言障碍加权分、阳性症状量表(scale for the assessment of positive symptoms,SAPS)总分、SAPS怪异行为分、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的思维障碍分、PANSS攻击性(补充)分、首发年龄。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全脑广泛分布的FC异常,部分异常FC与临床变量有统计学相关性。在异常FC中,与小脑相关的FC接近一半,提示小脑可能在精神分裂症的病理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陈亚媛杨青青王思佳宋颖超李逸凡秦文秦文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功能磁共振成像
不同多重比较校正方法在脑功能影像数据分析中的有效性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 通过比较脑影像数据分析中不同多重比较校正方法的脑激活检出率和假阳性率来探讨不同校正方法的有效性.方法 基于真实的任务态(包括强、弱两种刺激条件,n=20)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n=32),用脑影像数据分析软件SPM和SnPM13中的多重比较校正方法进行脑激活分析,并对结果从激活检出率和假阳性率两个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基于体素或峰值点的校正方法假阳性率较低,当校正后P<0. 05时,假阳性被试的比例分别为0. 19和0. 16,假阳性体素个数分别为404和2 448,但激活检出率也较低,适合强激活情况;而基于团块的校正方法则相反,当校正后P<0. 05时,假阳性被试的比例分别为0. 34和0. 38,假阳性体素个数分别为7 870和8 320,适合弱激活情况;组水平统计可有效降低假阳性率.结论 在应用中应根据研究目的及数据情况选择适合的校正方法,以平衡激活检出率和假阳性率.
宋颖超胡理梁猛
关键词:功能磁共振假阳性率
数字医学图像处理课程实验教学的设计与实践
2022年
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必要补充,不仅能加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数字医学图像处理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对该课程实验设计进行改革。结合课程的特点、专业要求以及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数字医学图像处理课程实验设计以服务医学影像辅助诊断为目标,将实验体系层次化、内容模块化、实验平台多样化,培养多层次的医学图像处理技术人才,满足不同医学影像技术需求。通过教学实践可知,改革后的数字医学图像课程实验体系能有效地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提升。数字医学图像课程实验教学设计的改革能提高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彭艳敏梁猛
关键词:医学影像图像处理教学设计实验教学
大学生状态-特质焦虑对瞬时痛觉脑响应特异性调控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通过对比不同焦虑状态及焦虑特质大学生受到瞬时疼痛刺激和触觉刺激所诱发的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脑响应,研究焦虑状态及焦虑特质对疼痛诱发脑神经活动的特异性调控。方法2017年4~9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对62名大学生进行试验,试验前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I)评估被试焦虑特质和焦虑状态。试验过程中采用磁共振扫描仪获取被试每次受到痛觉或触觉刺激时的功能磁共振脑影像数据,并在每次刺激后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被试对每次刺激的感知强度。比较不同状态焦虑水平和不同特质焦虑水平被试痛触觉脑响应激活值。统计分析时使用一般线性模型检测fMRI脑激活;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检测焦虑水平和刺激模态对脑响应是否存在交互作用,并进行事后双样本t检验以分析各脑区的具体交互作用形式。结果状态焦虑与刺激模态对双侧后顶叶、背外侧前额叶等脑区的激活强度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cluster-level FWE校正后P<0.05):中焦虑组这些脑区的触觉激活强度(5.66±0.65)显著高于痛觉激活强度(1.24±0.55)(P<0.001),而在低、高焦虑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特质焦虑与刺激模态之间在双侧枕中部皮质等脑区表现出显著交互作用(cluster-level FWE校正后P<0.05):高焦虑组这些脑区的触觉激活强度(8.38±1.00)显著高于痛觉激活强度(3.19±1.12)(P=0.001),而在低、中焦虑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状态及特质焦虑水平对痛觉和触觉诱发脑激活的调控并不一致,为揭示焦虑对疼痛特异性调控的脑机制提供了重要证据,提示临床处理疼痛症状时应考虑病人的焦虑特质及当时的焦虑状态。
魏露莉宋颖超苏乾杨青青张欣欣梁猛
关键词:焦虑功能磁共振成像
高度近视大学生尾状核功能连接变化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2020年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high myopia,HM)和视力正常大学生右侧尾状核全脑功能连接的差异。方法对25例高度近视(HM组)和27例视力正常被试(normal controls,NC组)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分别在常规(0.010~0.080 Hz)、慢5(0.010~0.027 Hz)、慢4(0.027~0.073 Hz)频段对比高度近视及正常对照组右侧尾状核及前部亚区、后部亚区全脑功能连接的组间差异。结果(1)与NC组相比,HM组右侧尾状核与左侧枕中回(MNI:x=-48,y=-84,z=9)、左侧梭状回(MNI:x=-30,y=-63,z=-12)、右侧额中回(MNI:x=39,y=12,z=39)的功能连接增强(P<0.05,Alphasim校正)。(2)HM组右侧尾状核的全脑功能连接变化主要在前部亚区。(3)HM组右侧尾状核及前部亚区与左侧枕中回的功能连接增强主要体现在慢4频段(P<0.05,Alphasim校正)。结论高度近视人群右侧尾状核通过增强与视觉及视觉注意脑区的功能连接对视觉感知和视觉注意力起到代偿作用。
陈聪曹婷丽董红焕郭明霞梁猛
关键词:高度近视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视觉感知视觉注意
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的痛觉与触觉脑负激活研究
2023年
本文旨在探索痛觉相异于触觉所诱发的脑负激活随刺激强度变化的特异模式。采集62名健康受试者在不同感知强度的痛觉和触觉刺激条件下的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数据,首先利用一般线性模型(general linear model)检测不同条件下的fMRI脑激活;其次,使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检验刺激感知强度(因素1:高强度、低强度)和刺激模态(因素2:痛觉、触觉)对脑负激活的影响是否有显著交互作用。结果显示,刺激感知强度与刺激模态对左内侧额上回、左侧枕中回、左侧额上回和右侧枕中回负激活的影响存在显著交互作用(P <0.05,团块水平FWE校正)。低感知强度痛觉刺激所诱发的负激活(β=-3.38±0.52)显著强于高感知强度痛觉刺激(β=-1.22±0.54)(P <0.001),而不同感知强度的触觉刺激所诱发的负激活之间无显著差异。此外,相同感知强度的痛觉刺激和触觉刺激所诱发的负激活之间无显著差异。上述结果提示,痛觉刺激在左内侧额上回等多个脑区所诱发的负激活与刺激强度之间的关系具有特异性,这为深入理解痛觉感知的脑机制提供了证据。
王秀志宋颖超苏乾梁猛
关键词:功能磁共振成像疼痛
夜磨牙患者颞下颌关节盘、咬肌和翼外肌的影像学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应用MRI分析夜磨牙患者颞下颌关节盘、咬肌和翼外肌的变化,以及翼外肌和关节盘位置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纳入了19名经多导睡眠监测(PSG)确诊的夜磨牙患者(试验组)及20名非磨牙无症状志愿者(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分别在开口和闭口位通过MRI扫描仪进行双侧颞下颌关节(TMJ)图像采集。在斜冠状面测量咬肌的厚度,在斜矢状面测量翼外肌上头(SLP)和下头(ILP)的厚度、长度和评估关节盘的位置,并分析关节盘位置和翼外肌的关系。结果 无论是在闭口还是开口状态,试验组均表现为咬肌增厚(P<0.05);下颌位置由闭口至开口,咬肌厚度、SLP和ILP的厚度及长度均发生了明显变化(P<0.05)。试验组关节盘前移发生率为39.5%,对照组和试验组的关节盘位置具有统计学差异(P=0.027)。下颌在闭口位时,男性咬肌厚度、SLP厚度、ILP厚度均大于女性(P<0.05),并且,关节盘位置正常者的SLP明显比关节盘前移位者厚(P=0.036)。结论 确诊的夜磨牙患者咬肌发生肥厚,并且,关节盘前移位的发生率较高。此外,关节盘前移者的SLP较关节盘位置正常者增厚。
余雯娟张娟靖慧敏李欣梁猛
关键词:夜磨牙翼外肌咬肌颞下颌关节盘
功能MRI时间分辨率对基于格兰杰因果模型的脑效应连接的影响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观察功能MRI(fMRI)时间分辨率对基于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GCA)模型的脑效应连接(EC)的影响。方法基于人类大脑连接组计划静息态fMRI(rs-fMRI)数据进行时间分辨率下采样,TR分别为0.72、1.44及2.16 s,构建3组数据。利用脑图谱将大脑划分为246个脑区,以不同阶数GCA模型分析及比较每组数据脑区间EC。结果模型阶数1、2、3所对应的全脑显著EC在TR为2.16 s时分别为792、128及1504条,TR为1.44 s时分别为2932、1920及12500条,TR为0.72 s时分别为16320、43177和60204条。结论时间分辨率是基于GCA模型分析EC的敏感因素;fMRI数据时间分辨率越高,越易检出脑区间EC。
张欣欣杨青青于春水于春水
关键词:格兰杰因果关系时间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锥形束CT重建评价髁突骨性增龄性变化被引量:5
2017年
背景:锥形束CT能够发现髁突结构及形态的异常改变,包括骨皮质增厚、骨密度异常等,这些改变与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密切相关。如何甄别骨关节病的影像学改变是正确诊断和治疗的前提。对于一般人群颞下颌关节各年龄段的髁突生理性改变以及性别差异,目前尚缺乏临床资料研究。目的:采用锥形束CT观察不同性别及年龄人群髁突骨性增龄性变化。方法:收集883例无颞下颌关节症状患者的锥形束CT资料,按年龄(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5,36-40,41-45岁)分为22组,采用examvision软件测量髁突表面各点骨密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结论:随年龄增长,对象髁突最前点、顶点骨密度增高达高峰期,后进入稳定期,40岁后呈下降趋势;髁突最后点骨密度增高,达到高峰后下降,30岁后保持稳定。男女各年龄段髁突最前点、顶点骨密度均大于最后点。各年龄段女性髁突各点骨密度均大于男性。结果证实,髁突骨密度具有一定的增龄性变化规律。髁突功能面骨密度大于非功能面。男性髁突发育迟于女性。实验为颞下颌关节骨性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参考。
李欣唐静李泽奎李洪发梁猛张娟
关键词:颞下颌关节骨科植入物髁突锥形束CT增龄性改变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