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敏 作品数:12 被引量:60 H指数:5 供职机构: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历史地理 天文地球 生物学 更多>>
于家沟遗址鸵鸟蛋皮的人类利用特征 2020年 鸵鸟蛋皮是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遗址中最常见的鸟类遗存。目前,限于蛋皮的样本量与保存状况,很少有研讨古人类是否能够食用鸵鸟蛋液或者利用鸵鸟蛋作为盛煮容器问题。本文以于家沟遗址第3b和4层出土的鸵鸟蛋皮为材料,从其14C年代、孵化状况、燃烧导致的颜色变化等方面,分析了古人类获取、消费和利用鸵鸟蛋的方式。结果显示,于家沟人既采集了鸵鸟蛋皮作为制作装饰品的原料,也可能获取了完整鸵鸟蛋,食其蛋液,用其蛋壳,并将整蛋作为容器进行了加热。 王晓敏 王晓敏 谢飞 高星关键词:鸵鸟蛋 孵化 湖南道县福岩洞古人类生存环境研究 被引量:5 2019年 早期现代人起源、演化、扩散与环境背景的关系是备受关注的前沿科学问题。湖南道县福岩洞发现于20世纪80年代,近年来,该遗址因发现距今12~8万年前的东亚最早的早期现代人牙齿化石,为国际学术界广泛关注。本文对福岩洞的洞穴发育进行分析,对堆积物的粘土矿物、氧化物(主量元素)、牙齿釉质C、O稳定同位素和哺乳动物群等进行分析和测试,尝试重建该遗址古人类生存时期的环境背景。福岩洞发育于上古生界碳酸盐岩系内,属于大型管道型溶洞,洞穴发育由早期的垂直裂隙水为主演变为后期的水平状溶蚀;洞内堆积物以砂砾石层和红粘土为主。环境分析结果表明,道县福岩洞古人类遗址所在区域总体气候特点表现为温暖湿润,古植被类型属以C3为主的森林环境;古人类活动期的气候特点较洞穴发育初期略显偏凉,总体上环境较为稳定。福岩洞古人类生存环境的研究表明,相对温暖湿润和稳定的环境条件,为早期现代人在遗址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理想的条件,对理解和阐释华南地区晚更新世早期现代人起源、迁徙和演化及其与环境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李潇丽 邢松 王晓敏 裴树文 吴秀杰 刘武关键词:洞穴发育 河北阳原县板井子旧石器时代遗址2015年发掘简报 被引量:12 2018年 板井子遗址埋藏于泥河湾古湖大面积消亡后形成的局地静水沉积环境,年代为距今约8~9万年。该遗址出土了大量石制品、动物化石等。不同文化层石制品的技术和类型相近,少量盘状石核、特殊类型石核反映出剥片技术的计划性和组织性。该遗址对解读泥河湾盆地晚更新世早期古人类行为的演变与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任进成 李锋 王晓敏 王晓敏 高星 陈福友 孙海峰关键词:泥河湾盆地 旧石器时代 吉林乾安大布苏晚更新世野牛化石 被引量:8 2013年 我国东北地区更新世野牛化石的发现已有近一个世纪历史,尽管先后有不少零星报道,但至今无一篇专门文献,并且前人报道的头骨化石材料无一是完整的。本文记述了保存基本完好的2件野牛头骨和3件下颌骨;化石来自吉林省乾安县大布苏地区,地质时代为距今约2万年。基于其形态特征和测量数据,本文将其归入草原野牛Bison priscus(Bojanus,1827)。前人将东北平原晚更新世野牛归入Bison exiguus Matsumoto,1915的做法存在诸多问题,因为后者在模式产地、地质时代及形态特征等方面都与东北晚更新世的野牛差异甚大。我国东北平原晚更新世的野牛应归入草原野牛种,该种是中-晚更新世广泛分布于全北区的种类,也是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的最主要成员之一。 同号文 王晓敏 陈曦关键词:头骨 晚更新世 水洞沟遗址发现90周年纪念大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 被引量:1 2013年 2013年6月26日至29日,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宁夏自治区文化厅主办,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夏博物馆和水洞沟遗址博物院承办的“水洞沟遗址发现90周年纪念大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宁夏银川召开。 王晓敏关键词:遗址 古脊椎动物 文物考古 河北阳原泥河湾盆地籍箕滩遗址发现的新材料 被引量:8 2021年 河北阳原泥河湾盆地的籍箕滩旧石器时代晚期旷野遗址群于上世纪80年代被发现并系统发掘,目前,曾出土了丰富的细石叶制品及动物碎骨的第2地点(T2)由于后期工程建设的原因已不复存在,原记录中的第1地点(T1)、第3地点(T3)也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人为破坏或自然力侵蚀。为探明遗址堆积保存状况,工作队对遗址第1、3地点进行了复查及剖面清理,分别发现了密度较大的石制品遗存。对第1地点和第3地点的光释光和14C测年结果表明,该地有人类活动遗迹的堆积物形成年代为距今16000余年至全新世初期,与河对岸虎头梁遗址群中的马鞍山、于家沟相当,表明了当时古人类的活动范围同时覆盖了桑干河南北两岸。 关莹 周振宇 周振宇 王晓敏 谢飞 葛俊逸关键词:旧石器时代晚期 北京平原地区水牛化石新材料:时代与环境问题 被引量:3 2015年 北京平原地区第四纪哺乳动物群仅限于晚更新世以来的地层,其中水牛化石较为少见.最近在朝阳区望京西路一建筑工地地下13m处发现一残破水牛头骨;依据大小及头骨和角心形态,可将其归入杨氏水牛(Bubalus youngi Chow et Hsu,1957).北京平原地区的水牛化石,可能出现于距今2.5~4.0万年前,该时间段正值玉木冰期中的一个间冰阶.此外,本文还研究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馆藏的另一件几近完整的水牛头骨化石,尽管没有产地信息,但从大小和形态特征判断,该标本也属于杨氏水牛;该标本是迄今报道过的最完整的杨氏水牛头骨;从化石保存状况初步判断,其产地很可能在我国东北地区. 同号文 陈曦 王晓敏关键词:头骨 晚更新世 安徽东至华龙洞洞穴发育与古人类生存环境 被引量:4 2017年 安徽东至华龙洞是2006年新发现的一处重要的中更新世古人类遗址,因出土直立人头盖骨化石和相关石制品及哺乳动物化石而为学术界所关注。对华龙洞遗址的区域地质与洞穴发育特征进行解析,对堆积物蕴含的哺乳动物群、黏土矿物和氧化物等进行分析和测试,结果表明,华龙洞位于扬子地层区内,处在下扬子地层分区和江南地层分区过渡地带。遗址发育于下古生界中寒武统团山组条带状微晶灰岩岩系内,周边地貌以低山-丘陵-湖泊平原为主。洞穴发育初期由沿围岩裂隙运移的裂隙水引起,溶蚀方式以垂直渗流为主,后期逐渐转为水平流向的溶蚀方式。洞口开口方向为南偏西,洞内堆积物较少,洞外为一岩溶洼地,其间富含以下部角砾层和上覆红色黏土为主的堆积物,堆积营力主要为重力作用。遗址形成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北缘,总体为温暖湿润环境,堆积物充填早期气候相对晚期较为干凉,后期逐渐转为相对温暖湿润环境,动植物资源繁盛,有利于古人类生存、活动。华龙洞古人类生存环境的研究对揭示长江下游中更新世古人类适应行为与生存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李潇丽 董哲 裴树文 王晓敏 吴秀杰 刘武关键词:直立人 洞穴发育 中更新世 蔚县盆地吉家庄旧石器遗址发掘报告 被引量:10 2018年 蔚县盆地地处泥河湾盆地(广义)东南部,其河湖相地层内保留丰富的早期人类活动信息,在研究中国北方更新世人类演化和生存行为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吉家庄遗址是近年来新发现和发掘的旧石器遗址,埋藏于吉家庄镇以北的河湖相地层内。遗址发现于200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于2016年对其四个地点(JJZ-A、JJZ-B、JJZ-C和JJZ-D)进行考古发掘,揭露面积76m^2,出土190件石质标本和178件动物化石。遗址剖面堆积物以棕灰-棕黄-灰绿-灰黑色细砂、粉砂和黏土为主,文化遗物出自棕灰色-棕黄色细砂和粉砂层内。对代表性地点JJZ-B遗址成因(标本风化磨蚀状况、个体大小和空间聚集特征等)分析表明,遗址形成过程中仅受到湖泊片流改造且程度较弱。石制品原料均来自遗址东北约6km外的玉皇山,岩性以中基性火山岩为主。锤击法剥片和修理石器,剥片和修理相对较为彻底和精致,部分石片显示小台面且保留唇的特点,显示早期人类的石器技术相对泥河湾盆地早更新世模式1(Oldowan-like)工业较为进步。哺乳动物化石较破碎,地层对比显示古人类在该遗址活动的时间大致为中更新世。该遗址的发掘对研究古人类在蔚县盆地的生活方式以及探求泥河湾盆地古人类在早-中更新世石器技术演变及适应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裴树文 马东东 马东东 李潇丽 王晓敏 王晓敏 王法岗关键词:旧石器 中更新世 湖北郧西白龙洞古人类遗址的大额牛化石 被引量:4 2015年 牛亚科动物在中国第四纪古人类遗址中十分常见,但其分类和鉴定仍存在诸多问题。南方洞穴动物群经常仅有单个牙齿保存,所以南方更新世洞穴遗址中牛亚科动物化石鉴别问题更为突出。湖北郧西白龙洞古人类遗址出土的大型牛亚科动物化石,不仅有大量单个牙齿,还有残破颅骨、角心、下颌骨及头后骨骼。白龙洞的牛亚科动物角心粗短、横截面呈背腹略扁的椭圆形;额骨上的角间隆突发育且呈拱形;顶骨从颅顶退出;枕面较圆且高;角后颅骨收缩强烈使得枕骨上部变窄,颞窝明显凹进;下颌角大于90°,下颌支向后倾斜;下颌p2的结构复杂程度介于水牛Bubalus和黄牛Bos(Bos)taurus之间。依据上述特征,可将白龙洞的大型牛亚科动物化石归入大额牛Bos(Bibos)gaurus。白龙洞是我国出土大额牛化石最为丰富的古人类遗址,为区分南方洞穴出土的牛亚科动物化石提供了重要材料。 王晓敏 许春华 同号文关键词:大额牛 P2 更新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