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吕文哲

作品数:5 被引量:27H指数:2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教育厅高校科研发展计划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粒度
  • 3篇粒度特征
  • 3篇沉积物
  • 2篇洋中脊
  • 2篇西南印度洋
  • 2篇西南印度洋中...
  • 2篇南印度洋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球化学分析
  • 1篇盐分
  • 1篇中更新统
  • 1篇深海
  • 1篇土壤
  • 1篇土壤盐
  • 1篇土壤盐分
  • 1篇前处理
  • 1篇前处理方法
  • 1篇空间变异特征
  • 1篇莱州湾南岸

机构

  • 5篇国家海洋局第...
  • 3篇同济大学
  • 3篇国家深海基地...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聊城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海洋沉积与环...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科学院深...

作者

  • 5篇吕文哲
  • 4篇付腾飞
  • 4篇徐兴永
  • 3篇陈广泉
  • 2篇易亮
  • 1篇刘文全
  • 1篇苏乔
  • 1篇曹建荣

传媒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海岸工程
  • 1篇海洋科学进展

年份

  • 2篇2018
  • 3篇201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西南印度洋中脊沉积物粒度特征及不同前处理方法对粒度特征的影响被引量:1
2017年
通过采用多种前处理方法,对西南印度洋中脊沉积物粒度进行了测定、分析和对比研究。其中,未去除碳酸盐的样品平均粒径介于7.18~8.35Φ;分选较差;偏度表现为极负偏,且负偏程度随着分选变差逐渐变大;峰度表现为平坦。粒度频率曲线呈较显著的多峰分布。去除碳酸盐之后,样品平均粒径介于5.95~6.64Φ;分选变好;偏度由极负偏变为极正偏;峰度由正态向平坦方向变化;黏土质量分数明显减少,粉砂质量分数显著增加。粒度频率分布曲线、粒度象特征及粒度结构也都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这些变化指示了沉积物的搬运处于静水悬浮和递变悬浮的过渡阶段,而是否去除碳酸盐将对粒度分析结果产生显著影响。此外,有机质和生物硅的存在也对沉积物粒度测试结果造成了影响,使细粒组分明显增加,但并不影响粒度分布的基本形态。
吕文哲吕文哲易亮付腾飞陈广泉林震陈广泉于洪军
关键词:西南印度洋中脊沉积物粒度前处理方法
海岸带至深海典型海洋沉积物粒度特征研究
沉积物粒度是海洋沉积物分析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对沉积物粒度的分析,可以判断搬运介质的性质及其能量条件、明确搬运方式以及沉积作用形式、区分沉积类型,进而还原沉积时的沉积动力、气候以及环境信息,为沉积相和沉积环境的判定提供依...
吕文哲
关键词:海洋沉积物粒度特征沉积动力
文献传递
废弃盐田复垦利用后土壤盐分与有机质含量空间变异特征被引量:19
2018年
针对目前莱州湾南岸废弃盐田复垦过程中存在的土壤盐碱、瘠薄等障碍问题,以该区两个典型复垦地块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经典统计学和地质统计学的克立格法,研究不同复垦年限下各层土壤盐分和表层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变异性,对二者进行相关性分析,并绘制了各土层盐分和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两个区域各层土壤含盐量较高,均超过1g/kg;受复垦年限、土地平整水平和施肥等人为复垦措施影响,二区土壤含盐量明显低于一区;两个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较低,其中一区为4.37g/kg,二区为3.66g/kg;两个区域各层土壤含盐量和表层土壤有机质变异系数在32.79%—83.83%之间,在水平方向上呈中等变异强度;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层土壤含盐量与有机质含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各土层土壤含盐量和有机质含量的块基比均小于25%,表明二者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空间自相关距离最小为440m,超过采样间距(最小为160m),表明采样间距设置合理;Kriging插值结果表明两个区域土壤含盐量和有机质含量呈条带状分布;一区土壤含盐量以中部为高值区逐渐向南北部降低,二区土壤含盐量则以东南部最低,逐渐向西北部高值区过渡;一区土壤有机质含量表现为中部低南北部较高,二区则为东南部最高,中北部含量较低。研究结果为后期高含盐量的水盐运移模拟研究提供初步论证,也为盐田复垦区盐渍土的合理分区,改良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刘文全卢芳徐兴永徐兴永付腾飞曹建荣付腾飞吕文哲
关键词:复垦盐分KRIGING插值
西南印度洋中脊扩张轴部(34.9°S)西翼沉积物地球化学分析及物源探讨被引量:2
2018年
西南印度洋中脊沉积物来源广泛,是区域海洋环境演化的记录器,对其沉积物特征及物源研究是区域古海洋研究的基础。对采自西南印度洋中脊扩张轴部(34.9°S)西翼的重力柱沉积物样品进行总碳、总有机碳、生物硅、主量元素、微量及稀土元素测试,测试结果显示,样品中生物成因组分为沉积物的主要组成,主要包括碳酸盐和二氧化硅;主微量元素除了Ca、Sr与LOI外,其余元素的分布趋势基本一致,且相关系数基本大于0.8。结合不同生物组分特点进行分析计算,获得了沉积物中各生物组分的含量。去除生物成因组分重新计算了非生物成因元素含量,通过潜在物源及相应地球化学指标对比分析,发现非生物成因组分主要由非洲南部风成陆源物质组成,含少量洋中脊硫化物与结壳物质。
林震于洪军徐兴永杨继超易亮付腾飞吕文哲
关键词:地球化学沉积物物源
渤海南部早-中更新统湖相沉积的粒度特征及其对沉积环境的指示被引量:2
2017年
通过对莱州湾南岸Lz908孔下部47m沉积物的粒度分析,揭示了该地区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平均粒径介于3.2Φ~7.4Φ,大部分为黏土质粉砂,少部分为砂质粉砂,亦含有少量粉砂质砂;分选系数介于1.1~2.5,分选较差;偏度绝大多数介于0.7~2.4,表现为正偏和极正偏;峰度介于1.9~3.4,表现为平坦和正态。通过粒级组成、粒度象特征、粒度结构散点图等的综合分析,表明:钻孔下部沉积物与上部沉积物相比,指示了相对低能稳定的水动力环境;莱州湾南岸地区在早-中更新统处于浅湖相与深湖相交替存在的沉积环境。因此,本文认为对渤海莱州湾南岸地区沉积物粒度特征的研究可以有效的判断沉积环境,提取古环境信息,是沉积环境的重要替代指标。
吕文哲易亮付腾飞陈广泉徐兴永于洪军
关键词:莱州湾南岸粒度沉积环境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