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欣

作品数:6 被引量:16H指数:2
供职机构: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血管
  • 2篇间充质干细胞
  • 2篇骨髓间充质
  • 2篇骨髓间充质干...
  • 2篇骨折
  • 2篇干细胞
  • 2篇充质干细胞
  • 1篇带线
  • 1篇带线锚钉
  • 1篇调节亚基
  • 1篇动物
  • 1篇动物实验
  • 1篇毒性
  • 1篇心肌
  • 1篇心肌细胞
  • 1篇心肌炎
  • 1篇血管瘤
  • 1篇血管生成
  • 1篇亚基
  • 1篇原发性

机构

  • 6篇皖南医学院弋...
  • 1篇皖南医学院

作者

  • 6篇张欣
  • 2篇谢加兵
  • 1篇杨民
  • 1篇江晓春
  • 1篇徐祝军
  • 1篇狄广福
  • 1篇袁建敏
  • 1篇吕坤
  • 1篇胡旭峰
  • 1篇丁国正
  • 1篇吕坤
  • 1篇李雪琴
  • 1篇李雪琴

传媒

  • 1篇中国骨质疏松...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中国骨伤
  • 1篇细胞与分子免...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3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19
  • 1篇201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病毒性心肌炎血清外泌体来源的miR-320通过靶向Pik3r1抑制AKT/mTOR通路促进小鼠心肌细胞凋亡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病毒性心肌炎血清外泌体miR-320对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使用柯萨奇病毒B3(CVB3)腹腔注射,建立病毒性心肌炎小鼠模型;采用血清外泌体抽提试剂盒提取血清外泌体,与心肌细胞共培养,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心肌细胞摄取外泌体情况;使用miR-320抑制剂或模拟物转染心肌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320表达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B细胞淋巴瘤因子2(Bcl2)和Bcl2相关X蛋白(BAX)表达水平;生物信息学预测miR-320靶基因并进行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miR-320与其靶基因磷脂酰肌醇3激酶调节亚基1(Pik3r1)的作用关系;Western blot法检测miR-320对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AKT/mTOR)通路蛋白的影响。结果病毒性心肌炎血清外泌体促进心肌细胞凋亡并上调BAX水平,同时降低Bcl2水平;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组织中miR-320显著上调,且miR-320成熟体和miR-320前体pri-miR-320表达在心肌细胞均明显上调;病毒性心肌炎血清外泌体处理的心肌细胞中miR-320水平显著上调,而转染miR-320抑制剂逆转了外泌体引起的miR-320上调及凋亡率升高;Pik3r1是miR-320的靶基因,其过表达逆转miR-320上调导致的心肌细胞凋亡;miR-320过表达抑制AKT/mTOR通路激活。结论病毒性心肌炎血清外泌体miR-320通过靶向Pik3r1抑制AKT/mTOR通路促进小鼠心肌细胞凋亡。
张欣张欣李雪琴李雪琴张苑吕坤
关键词:病毒性心肌炎外泌体心肌细胞
带线锚钉联合髌骨纵向钻孔Nice结捆扎技术治疗髌骨下极骨折被引量:4
2023年
目的探讨带线锚钉联合髌骨纵向钻孔Nice结捆扎技术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21年6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37例单侧髌骨下极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7例采用带线锚钉联合髌骨纵向钻孔Nice结捆扎技术(A组),20例采用传统克氏针张力带技术(B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骨折侧别、合并内科疾病以及术前血红蛋白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Bostman评分(运动范围、疼痛、日常工作、肌肉萎缩、助行辅助物、关节积液、打软腿、爬楼梯)及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年,平均1.7年。X线片复查示,A组骨折均愈合,B组2例骨折不愈合;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组膝关节活动度以及Bostman评分中的运动范围评分、总分以及疗效评定均优于B组(P<0.05),两组Bostman评分中其他各项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B组发生2例内固定失效、1例内固定激惹,A组无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克氏针张力带技术相比,带线锚钉联合髌骨纵向钻孔Nice结捆扎技术治疗髌骨下极骨折操作简便、固定牢靠,术后患者能尽早开始康复锻炼,膝关节功能恢复较好。
张欣袁建敏丁国正马能峰程文静
关键词:髌骨下极骨折带线锚钉
股骨外侧壁形态对股骨转子区骨折内固定失效的预测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外侧壁形态与股骨转子区骨折早期内固定失效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行内固定治疗的295例股骨转子区骨折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出现早期内固定失败将患者分为两组,即失败组19例和正常组276例。对两组患者性别、患侧、年龄、AO分型、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术前血红蛋白、X线测量下外侧壁厚度、术前合并内科疾病、术中失血量、术后尖顶距(tip apex distance,TAD)、术后颈干角、手术时间等资料进行比较。比较两组外侧壁形态,对外侧壁形态与股骨转子区骨折早期内固失效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随访1年以上。两组患者在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TAD、术后颈干角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失败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gue scale,VAS)高于正常组(P<0.01),失败组Harris评分小于正常组(P<0.05)。绘制外侧壁形态与股骨转子区骨折早期内固定失败之间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中点侧壁厚度的临界值为16.5 mm,ROC曲线下面积0.845;平均侧壁厚度的临界值为16.5 mm,ROC曲线下面积0.838;侧壁轴向面积的临界值为7.5 mm,ROC曲线下面积0.826。结论:CT测量下股骨外侧壁形态可作为股骨转子区骨折早期内固定失效的预测因素,对于有风险的患者,应制定更加合理的手术方案及术后预防措施。
张欣马能峰胡旭峰杨民程文静
关键词:股骨转子区骨折内固定失效
骨膜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乳酸乙醇酸共聚物修复兔大段尺骨缺损的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oly 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联合骨膜修复大段兔尺骨骨缺损的研究。方法 2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4组:PLGA组、PLGA/骨膜组、MSCs/PLGA组和MSCs/PLGA/骨膜组。所有动物构建双侧尺骨中段15 mm的长度节段性骨缺损,随后PLGA组、PLGA/骨膜组、MSCs/PLGA组和MSCs/PLGA/骨膜组分别植入PLGA、PLGA/骨膜、MSCs/PLGA、MSCs/PLGA/骨膜生物材料。正常环境下饲养,在术后6 w和12 w时,对缺损区域进行大体观察、影像学及组织学研究。结果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时间点MSCs/PLGA/骨膜组缺损修复效果明显优于其他组,MSCs/PLGA/骨膜植入组有最高的X线评分及缺损区最多骨缺损被修复(P<0.05)。PLGA/骨膜、MSCs/PLGA组在X线评分和骨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明显高于PLGA组(P<0.05)。结论 MSCs/PLGA联合骨膜可以较好地修复大段兔尺骨骨缺损。
张欣陶周善徐祝军谢加兵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膜骨缺损骨再生动物实验
原发性颞骨海绵状血管瘤1例
2022年
1病例资料65岁女性,因间断性头昏20余年、加重1个月入院。2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头昏,间断性发作,每次持续时间约半分钟,发作时伴意识障碍,醒转后感恶心,有呕吐感,否认四肢抽搐,无面部感觉障碍,无听力障碍,无大小便失禁等,未予以重视;1个月前,上述症状加重。头颅CT检查示左侧颞骨异常改变(图1A)。头颅MRI检查示左侧颞骨内板异常信号影,考虑肿瘤性病变(图1B)。入院体格检查:神志清楚,精神一般,左侧颞部局部膨出,按压痛,可言语,对答流利,颈软无抵抗,四肢遵嘱活动,肌力、肌张力正常,感觉功能检查及自主神经功能检查均未见异常.
孙永康狄广福凌生泉张欣江晓春
关键词:海绵状血管瘤颞骨显微手术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旁分泌:在血管生成、免疫及炎症调整方面的作用被引量:9
2019年
背景:尽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分化为不同类型组织细胞的能力,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能是通过其旁分泌的众多因子来调节受损组织的修复过程。目的:综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旁分泌作用及其在骨科领域的研究进展。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和PubMed数据库中关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旁分泌作用及在骨科应用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和分析,最终得到49篇相关文献。结果与结论:研究已经证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在血管生成、免疫和炎症调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有望成为治疗骨相关疾病的新型疗法。
张欣谢加兵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旁分泌骨组织工程骨髓间质干细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