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羚

作品数:3 被引量:36H指数:3
供职机构: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磷肥
  • 1篇低平原
  • 1篇定位施肥
  • 1篇生物质
  • 1篇施肥
  • 1篇蔬菜
  • 1篇蔬菜产量
  • 1篇土壤
  • 1篇土壤磷
  • 1篇土壤磷库
  • 1篇粮改
  • 1篇磷形态
  • 1篇轮作
  • 1篇轮作模式
  • 1篇轮作体系
  • 1篇秸秆
  • 1篇秸秆还田
  • 1篇还田
  • 1篇褐土
  • 1篇氨挥发

机构

  • 3篇河北农业大学
  • 1篇河北省农林科...

作者

  • 3篇廖文华
  • 3篇杨羚
  • 2篇高志岭
  • 2篇刘建玲
  • 2篇黄欣欣
  • 1篇贾良良
  • 1篇王森
  • 1篇杨云马
  • 1篇刘孟朝

传媒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中国土壤与肥...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河北省典型土壤磷库状况及对长期施磷和秸秆还田的响应被引量:9
2017年
通过大面积田间土壤养分测定及与1978年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比较,系统研究了河北省不同农业生态类型区典型褐土、潮土、水稻土土壤磷素状况及其演变规律,并基于肥料定位试验系统研究了河北省典型褐土、潮土上长期施用磷肥、秸秆还田对土壤各形态磷库的影响。结果表明:河北省主要农业生态类型区土壤全磷、无机磷总量、Olsen-P含量均表现为太行山山麓平原褐土区>海河冲积低平原潮土区>冀东滨海平原水稻土区。1978年二次土壤普查至2014年的36年间,褐土、潮土、水稻土土壤全磷分别增加66.5%、32.8%、23.2%;Olsen-P分别增加了444.9%、533.4%和171.8%,有效磷占全磷的比重呈逐渐增加趋势。太行山山麓平原典型褐土上连续7年施用P2O575~210 kg/hm2,与P1相比,土壤Olsen-P占全磷比重以及Ca2-P、Ca8-P占全磷、无机磷的比重均随磷用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O-P占无机磷比重随磷肥用量的增加呈降低趋势。山麓平原典型潮土中小麦秸秆还田22年,土壤全磷、无机磷总量、Olsen-P无显著增加,土壤无机磷中Ca2-P、Al-P、Fe-P、O-P、Ca10-P均无显著变化,Ca8-P显著增加。
黄欣欣廖文华刘建玲贾良良贾良良刘孟朝杨云马
关键词:低平原滨海平原磷肥秸秆还田
潮褐土上蔬菜产量和土壤各形态磷变化对长期过量施磷的响应被引量:23
2017年
【目的】研究长期连续过量施用磷肥下蔬菜的产量响应、磷肥去向及土壤各形态磷库的动态变化。【方法】在太行山山前平原典型潮褐土上,连续进行11年21茬露地蔬菜的长期定位肥料试验,P2O5年施用量设0(P0)、360(P1)、720(P2)、1080(P3)、1440(P4)kg/hm^2共5个处理,分别测定每茬蔬菜产量及各年土壤不同形态磷素含量。【结果】与不施磷肥处理比较,单季P2O5用量180、360、540、720 kg/hm^2均显著增加大白菜、菜豆产量,不同磷肥用量间蔬菜产量均无显著差异。P2O5年用量为360、720、1080、1440 kg/hm^2,土壤年盈余磷为41.2~478.7 kg/hm^2,积累率为26.2%~76.1%。与基础土比较,随着磷肥用量的增加,土壤有效磷、全磷、无机磷总量及无机磷中的Ca2-P、Ca8-P、Al-P、Fe-P含量均呈显著增加趋势,无机磷中的O-P、Ca10-P含量无显著变化。P2O5年用量为720、1080、1440 kg/hm^2处理土壤的有效磷年均增加量为2.3、4.2、5.0 mg/kg;土壤有效磷增加量与磷盈余量呈显著直线正相关关系,土壤磷素每盈余100 kg/hm^2,有效磷、Ca2-P、Ca8-P、Al-P、Fe-P含量分别增加1.13、2.41、15.27、4.14、1.37 mg/kg。随着土壤磷盈余量和施肥年限的增加,有效磷占全磷比重、Ca2-P、Ca8-P、Al-P占无机磷比重逐渐增加。【结论】施用磷肥显著增加大白菜和菜豆产量,过量施用磷肥蔬菜产量无显著变化;土壤磷素处于盈余状态下,随着磷肥用量的增加或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积累磷的有效性随之增加。基于蔬菜对磷肥产量响应和土壤磷素收支表观平衡状况,露地大白菜P2O5推荐用量180 kg/hm^2,菜豆270 kg/hm^2。
廖文华刘建玲黄欣欣高志岭杨羚
关键词:长期定位施肥潮褐土磷肥蔬菜磷形态
不同饲粮轮作模式生物质、粗蛋白生产潜力和氨排放研究被引量:4
2018年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作物轮作模式中生物质、粗蛋白生产潜力和氨排放,以探讨粮改饲进程中较优的种植模式。以冬小麦—夏玉米(W-SuM)轮作为基准,探讨了华北地区黑麦草—夏玉米(R-SuM)、黑麦草—春玉米(R-SpM)、黑麦草—双季玉米(R-DM)和双季玉米(DM)4种轮作体系的干物质、粗蛋白的生产潜力和氨气排放。结果表明:黑麦草—双玉米轮作模式较好,干物质年产量和粗蛋白含量分别达到31 012,2 529kg/hm^2,比常规冬小麦—夏玉米体系分别增加了14.3%,8.2%;不同轮作模式下氨排放量为13.43~23.77kg/hm^2,占肥料氮素投入的4.2%~5.6%,排放顺序为R-DM>W-SuM>R-SpM>R-SuM>DM;不同轮作模式氨排放的时间分布特征也存在明显差异,双玉米轮作体系(DM)的氨挥发主要发生在夏季,其夏季贡献率明显高于其他4种轮作模式。黑麦草—双玉米轮作体系在粗蛋白和干物质产量上可能具有较高的生产潜力。
杨羚廖文华高志岭王森张金瑞赵英杰
关键词:轮作体系生物质粗蛋白氨挥发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