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单勇

作品数:3 被引量:16H指数:2
供职机构:航天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卒中
  • 1篇醒脑
  • 1篇醒脑静
  • 1篇醒脑静注射液
  • 1篇血性
  • 1篇易损斑块
  • 1篇中动脉
  • 1篇上肢
  • 1篇受试者
  • 1篇受试者工作特...
  • 1篇偏瘫
  • 1篇评分
  • 1篇评分预测
  • 1篇腔隙
  • 1篇腔隙性
  • 1篇腔隙性卒中
  • 1篇缺血
  • 1篇缺血性脑卒中
  • 1篇注射
  • 1篇注射液

机构

  • 3篇航天中心医院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作者

  • 3篇王培福
  • 3篇单勇
  • 2篇杨静
  • 2篇刘海超
  • 1篇张绿明
  • 1篇金迪
  • 1篇王凌霄
  • 1篇刘旸
  • 1篇王起
  • 1篇刘海超
  • 1篇李芹

传媒

  • 1篇中国临床医生...
  • 1篇实用心脑肺血...
  • 1篇神经损伤与功...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8
  • 1篇2017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应用重庆卒中评分预测腔隙性卒中患者短期不良预后风险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重庆卒中评分(CQSS)对腔隙性卒中(LS)患者的短期不良预后及早期神经功能缺损进展(END)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20年6月1日至2021年5月31日期间在航天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LS患者294例,记录患者基线资料,并进行CQSS评分;主要结局事件为出院时不良预后(改良Rankin评分≥3分),次要结局事件为出现END;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判断CQSS对结局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根据出院时的m RS评分分为预后不良组58例,预后良好组236例;预后不良组的首次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首次CQSS评分、CQSS评分增幅均高于预后良好组,且首次CQSS评分和NIHSS评分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earson系数=0.914,P<0.001)。CQSS对LS患者在出院时存在不良预后的风险具有较好的预测意义(AUC=0.760,95%CI 0.692-0.829,P<0.001),截断值为5分。CQSS评分对于出现END事件的预测准确度较低(AUC=0.613,95%CI 0.538-0.689,P=0.007)。结论:CQSS评分对LS患者短期不良结局发生风险预测价值较高,评分越高出现不良预后的风险越大,对于发生END的风险预测价值一般,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以提高对END事件的预测效能。
金迪李芹吴月霞朱慧单勇刘海超王起张绿明王培福杨静
关键词:腔隙性卒中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醒脑静注射液辅助运动想象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并上肢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上肢功能的影响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辅助运动想象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并上肢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对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2017年航天中心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并上肢偏瘫患者15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9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醒脑静注射液辅助运动想象训练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4 d。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改良的痉挛评价量表(mAS)分级、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自理能力评分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上肢评分;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前两组患者mAS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m AS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前两组患者FIM自理能力评分和FMA上肢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IM自理能力评分和FMA上肢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4)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静注射液辅助运动想象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并上肢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有效缓解患者上肢痉挛并促进其上肢功能恢复,且安全性较高。
刘海超单勇刘旸王凌霄王培福
关键词:卒中偏瘫上肢醒脑静注射液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检查对颅内动脉的评价作用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研究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中颅内动脉成像的影像学特点。方法选择经TCD或MRA或CTA筛查提示存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变导致血管狭窄或可疑狭窄的患者30例为观察组,无临床症状及危险因素的正常志愿者10例为对照组。对提示存在颅内动脉病变的患者进行相应部位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检查,获得血管成像,分析病变动脉血管管腔、管壁及斑块的影像学特点。结果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检查获得31支符合标准的血管成像,均显示血管异常:其中大脑中动脉26支,基底动脉3支,椎动脉颅内段2支;病变血管轻度狭窄3支,中度狭窄10支,重度狭窄9支,闭塞8支;病变性质包含:动脉夹层4支,动脉炎性改变6支,动脉瘤样改变1支,先天性变异2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变18支;其中18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血管中进一步区分斑块性质:纤维斑块10支,脂质核心斑块4支,斑块内出血4支。结论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可以清晰的观察颅内动脉血管管壁、准确测量血管壁厚度;直接显示血管狭窄程度,并可根据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中不同序列的信号特点判断斑块内部性质,为临床提供更为准确详细的颅内血管信息。
杨静王培福刘海超单勇姚昕璐
关键词: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易损斑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