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
- 作品数:19 被引量:97H指数:4
- 供职机构:江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 12-喹啉取代-穿心莲内酯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一类12‑喹啉取代‑穿心莲内酯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包括如下步骤:(1)以化合物(I)作为起始原料,在酸性高锰酸钾的氧化下,制备化合物(II);(2)将化合物(II)与2‑甲基喹啉类化合物(III)在碱性...
- 李雪黄斌彭智祥赵诗云
- 文献传递
- 离子液体作流动相添加剂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吲哚类生物碱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建立以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氯化盐(C4minCl)为高效液相色谱流动相添加剂分离吲哚类生物碱的方法,探讨离子液体作用机理和分离效能。方法:利用离子液体作流动相添加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吲哚类生物碱,根据溶质计量置换保留模型(SDM-R)考察检测波长、有机相种类、传统添加剂、离子液体种类、烷基链长度、浓度和pH等因素对吲哚类生物碱保留因子、分离效果、对称性的影响,通过色谱参数研究保留过程和保留机制。结果:当离子液体作为流动相添加剂时,可明显改善此类生物碱的分离效果,缩短分析时间,减少色谱峰的拖尾,提高分离效能,当离子液体达到一定浓度时,其浓度与组分的保留值符合SDM-R的线性关系。结论:C4minCl的浓度与组分保留因子的变化符合SDM-R,且保留过程以竞争吸附为主。
- 张媛媛胡燕珍田莹莹陈乐李雪
- 关键词:离子液体吲哚类生物碱色谱行为
- 17-氨基取代-脱水穿心莲内酯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本发明属于药物化学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类新型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的17‑氨基取代‑脱水穿心莲内酯衍生物。其制备方法要点如下:<Image file="DDA0002119112330000011.GIF" he="187"...
- 李雪彭智祥黄斌赵诗云
- 文献传递
- 天然产物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19年
- 目的综述近年来天然产物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方法重点查阅61篇近期国内外天然产物抗血小板聚集的文献,对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的天然产物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总结得出114个天然产物单体成分并分析其在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中发展前景,为研究和开发新型高效低毒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剂提供理论基础。结论多种天然产物在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方面具有良好开发前景,应对其进行更为深入的机制及构效关系研究从而筛选出新型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 彭智祥李雪王亚敏赵诗云吴东风张娣
- 关键词:抗血小板聚集
- 脱水穿心莲内酯衍生物的合成与其抗血小板聚集活性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合成一系列8-羟基-17-氨基取代-脱水穿心莲内酯-3,19-二琥珀酸半酯盐衍生物,并比较不同结构脱水穿心莲内酯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方法:基于脱水穿心莲内酯-3,19-二琥珀酸半酯结构,在C-17位引入了活性基团NHR1R2,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亲水性较强的新型17-氨基取代-脱水穿心莲内酯-3,19-二琥珀酸半酯衍生物,并通过Born氏比浊法测试其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结果:目标物结构经质谱、核磁共振氢谱、碳谱确证。脱水穿心莲内酯衍生物5a、5b、5c、5d、5e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结论:该类衍生物制备方法简便易行,成本较低,并具有一定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 彭智祥李雪黄斌吴先昊赵诗云
- 关键词: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 基于血清药物化学的乌蕨效用成分研究
- 2024年
- 目的:对乌蕨活性部位进行血清药物化学研究,分析其体内入血成分。方法:采用UPLC-Q-TOF-MS/MS技术,通过对比浸膏、空白血清和含药血清的图谱差异,解析乌蕨活性部位浸膏经大鼠灌胃后血清中的原型成分和代谢产物。结果:从血清中鉴定了30个吸收入血成分,其中3个为原型成分,27个为代谢产物。结论:该研究较为全面的阐释了乌蕨抗炎活性部位在大鼠血中的移行成分,为进一步研究其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 黄斌吴先昊赵诗云李雪胡燕珍张媛媛陈乐
- 关键词:乌蕨血清药物化学抗炎
- 一种脱水穿心莲内酯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17‑(1‑(5‑芳基‑1,2,3‑三氮唑))‑脱水穿心莲内酯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及其在抗血小板聚集方面的应用,属于药物化学技术领域,包括如下步骤:(1)以脱水穿心莲内酯‑3,19‑二琥珀酸半酯(I)作为起始原料...
- 李雪黄斌赵诗云彭智祥
- 文献传递
- 温性活血化瘀中药及其活性成分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机制被引量:1
- 2023年
- 在临床上血瘀与心血管疾病存在高度相关性,活血化瘀中药具有活血通经、散瘀行脉的功效,在防治血瘀和血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血瘀的致病机制较为复杂,与凝血系统的功能和血液流变学异常等有关,其中血小板聚集是最主要的致病因素之一,故抗血小板聚集是防治血瘀的主要途径之一。活血化瘀中药抗血小板聚集的主要作用机制包括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保持血栓素A2(TXA2)和前列环素(PGI2)在机体内的动态平衡;抑制血小板内的亚细胞器释放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因子、P-选择素和纤维蛋白原等内容物;抑制血小板膜蛋白上的受体与相应化合物结合;影响核苷酸系统,提高血小板内cAMP和cGMP的水平或者抑制其水解等。通过参阅文献并分析,发现在具抗血小板聚集功效的37味活血化瘀中药中,温性中药所占比重最大。针对温性活血化瘀中药抗血小板聚集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和抑制血小板内容物释放,其中三七、月季花、阿魏、鸡血藤、川芎等具有多靶点的特点。有部分研究者对活血化瘀中药的活性成分进行了修饰,得到了一系列活性更高的衍生物,如阿魏、川芎等。温性活血化瘀类中药具有副作用小、药性温和、作用靶点多等特点,且效果较佳。本文对其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的临床应用和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 俞佳峰胡翠吴先昊王小青李雪
- 关键词:温性活血化瘀抗血小板聚集花生四烯酸代谢
- 9-(1-(2-(2-乙酰氧基)苯基)-四氮唑)-穿心莲内酯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一种9‑(1‑(2‑(2‑乙酰氧基)苯基)‑四氮唑)‑穿心莲内酯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药物化学技术领域,本申请实施例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以脱水穿心莲内酯‑3,19‑二琥珀酸半酯化合物(...
- 李雪 吴先昊 许俊申 黄旭升 王亚敏 胡翠张娣
- 中药纳米混悬剂制备及固体化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18年
- 纳米混悬技术为解决中药难溶性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的溶解度障碍、溶出速率不佳以及口服生物利用度低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其在中药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发展,有利于拓展中药应用、实现中药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该文概述了中药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工艺和固体化方式,旨在纳米混悬技术应用于中药制剂中的研究与开发提供借鉴。
- 廖卫波李晶田莹莹李雪王亚敏
- 关键词:中药难溶性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