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薇
- 作品数:6 被引量:28H指数:3
- 供职机构:鄂州市中心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一种五趾药物脚套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五趾药物脚套,包括拇趾套、食趾套、中趾套、无名趾套、小趾套;拇趾套、食趾套、中趾套、无名趾套、小趾套均呈两端开口的圆筒状;拇趾套、食趾套、中趾套、无名趾套、小趾套均包括防水透气层、自发热层、抗菌层;防水...
- 冯建华李薇陈卫民
- 文献传递
- 2015—2016年鄂州市中心医院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用药分析被引量:9
- 2017年
- 目的分析鄂州中心医院使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用药情况,评价其合理性。方法随机抽取2015—2016年急性脑梗死的住院病历480份,采用药物利用度、药品说明书和不良反应(ADR)监测等评价方法,分析其临床用药合理性。结果收集到480份病历,用药506例/次,涉及12种中药注射剂;平均用药频度(a DDDs)排名前3位的分别为注射用血塞通、疏血通注射液和丹参注射液,药物利用指数(DUI)均≤1.0;不合理使用为81例/次,不合理用药率为16.0%,主要为单次给药剂量、溶媒种类与说明书推荐不一致、其他药物混合配伍和同时使用两种中药注射剂,西医临床医师不合理率显著大于中医执业医师(P<0.01);11例发生ADR,均为皮肤及附件损害。结论该院急性脑梗死患者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使用基本合理,但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需进一步规范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合理用药。
- 李薇沈剑侯宏伟廖华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药物利用研究
- 2011—2016年鄂州市中心医院抗菌药不良反应分析被引量:10
- 2017年
- 目的分析鄂州市中心医院抗菌药致不良反应(ADR)的发生规律与用药频度(DDDs)相关性,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将该院2011年9月—2016年8月收到的抗菌药致ADR报告录入Microsoft Excel 2000软件,对抗菌药的类别、药品名称、临床表现、DDDs及ADR构成比(B)与DDDs排序比(A)的比值(B/A)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发生151例ADR,涉及10类抗菌药,前3位的分别为氟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用药频度前3位的分别为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和抗真菌药的B/A值大于1。ADR构成比前4位的分别为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头孢美唑和头孢替安,用药频度前4位的依次为左氧氟沙星、头孢地嗪钠、阿奇霉素和头孢美唑,头孢地嗪钠、甲硝唑、阿奇霉素的B/A值大于1。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发生严重ADR的几率较高,左氧氟沙星和头孢替安发生新的ADR几率较高。结论抗菌药致ADR发生率与DDDs基本相符,应警惕ADR发生率较高的药品,如头孢地嗪钠、甲硝唑、阿奇霉素等。
- 李薇沈剑侯宏伟廖华
- 关键词:抗菌药药品不良反应用药频度合理用药
- 谈老年人的合理用药
- 2002年
- 周燕华李薇
- 关键词:老年人合理用药
- 全文增补中
- 噻托溴铵辅助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的效果及对肺功能和血清SOD、PCT的影响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探讨噻托溴铵辅助治疗AECOPD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肺功能、SOD、PCT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12在我院确诊及治疗的AECOPD患者,共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治疗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消炎、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噻托溴铵,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肺功能、SOD、PCT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FEV1、FEV1%、FEV1/FVC、SO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PCT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噻托溴铵辅助治疗AECOPD疗效显著,能够明显改善肺功能,改善机体氧化应激反应。
- 李薇
- 关键词:噻托溴铵肺功能SODPCT
- 21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被引量:8
- 2018年
- 目的对217例药品不良反应(ADR)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分析医院向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发送的217份ADR报表中包含的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及发生频率、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ADR严重程度分级等数据。结果 217例ADR报告中,发生ARD的女性144例(66.36%)高于男性的73例(33.64%),年龄≥50岁患者较其他年龄段的ADR发生率高。ADR报告上报科室以妇产科(31.80%)和药剂科(26.27%)为主;上报人群以药学人员为主,共132例(60.83%)。ADR报告所涉及的药品类别共300种,抗肿瘤药居首位(32.33%),其次为抗菌药物(26.27%);其中紫杉醇、莫西沙星、卡铂、阿奇霉素等引发ADR较高,分别占16.33%、6.33%、5.67%和2.33%。在70例抗菌药物引起的ADR中,氟喹诺酮类居首位(42.86%),其次为β-内酰胺类(24.29%)。在给药方式中,静脉滴注引发的ADR最高(64.62%)。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25.67%)、血液系统损害(15.67%)、神经系统损害(14.00%)和胃肠道反应(13.33%)为主。结论预防ADR的发生,应针对患者年龄段、性别、药物类别、药物品种、给药途径等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给药方案,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 李薇张郁
-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抗菌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