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君利
- 作品数:9 被引量:23H指数:3
- 供职机构:盐城师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文化科学更多>>
- 新疆大气PM_(2.5)来源与潜在贡献源分析
- 2023年
- 利用2021年3月—2022年2月新疆空气质量数据分析PM_(2.5)浓度演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结合因子分析和NO_(2)、SO_(2)与CO的来源特性辨别物质排放源,并借助基于Hysplit模式的Meteo Info软件包确定PM_(2.5)输送路径和潜在贡献源区分布状况。结果表明:(1)新疆PM_(2.5)浓度显著偏高,尤其是冬季平均高达86.16μg·m^(-3)。其中,天山北坡经济带PM_(2.5)来源主要受周围油气田作业排放及其输送过程中大风扬尘的支配,而其他地区的PM_(2.5)主要源于大风扬尘,辅以石油与天然气燃烧排放。(2)天山北坡经济带经油气田作业区气流输送PM_(2.5)浓度虽然仅为局地路径的50%,但路径占比达50%,因此,应是区域PM_(2.5)来源的重要通道,且PM_(2.5)浓度变异系数高达103.6%,是导致雾霾甚至浮尘天气形成的关键因素。哈密盆地与塔里木盆地物质补给路径虽然存在差异,但二者PM_(2.5)潜在贡献源区均主要分布在孔雀河流域和罗布泊等地。(3)外源气流受盆地地形作用而演化成辐合/辐散气流,辅以(类)山谷风促进污染物混合,应是天山北坡经济带和塔里木盆地内PM_(2.5)演化趋势类似的成因之一。
- 许君利韩海东王建
- 关键词:聚类分析
- 跃动冰川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22年
- 冰川跃动是多种冰川灾害的主要致灾因子,近年来与冰川跃动相关的冰崩、冰川垮塌、冰川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频率不断增加,使其成为国际国内冰川学研究的热点。依据对现有文献的统计发现,全球总计约有1850条跃动冰川,主要分布于环北极地区和亚洲高山区,其中我国西部约有跃动冰川146条。跃动冰川可通过其特殊的表面形态标志,跃动前后冰川末端位置、表面高程和运动速度的变化,以及跃动产生的地貌学和沉积学特征来进行鉴别。跃动冰川的特殊运动模式主要由其内部和底床特性决定,包括冰内/冰下的热力学、水力学与形变等参数及变化过程等。现有大多数跃动冰川研究是基于各类遥感技术,主要着眼于跃动冰川表面变化,并据其对冰川跃动的可能机制进行分析。由于遥感方法精度有限且受天气、地形条件等的制约,同时无法获取冰内/冰下关键参数,因此野外现场观测在这些参数获取方面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受限于冰内/冰下参数野外观测数据的缺乏,目前对冰川跃动机理的认识仍局限于早期提出的水力学和热力学两种机制,无法解释同一区域具备不同跃动机制的冰川共存,以及部分冰川跃动从冰川下部发起等问题。同时,在气候变化对跃动冰川的影响研究以及冰川跃动的模拟和预测等方面还有较大欠缺,需要在未来研究中重点关注。
- 郭万钦张震吴坤鹏刘时银上官冬辉许君利许君利蒋宗立
- 地方师范院校遥感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 2017年
- 在大数据时代,遥感课程教学不仅需要在教学内容上注重更新,而且需要在教学课时与教学实践的安排、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变革,以适应学科发展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文章分析地方师范院校遥感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从注重课时调整、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注重教学方法与教学思路的调整、关注云时代与大数据、重视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完善等方面,研究地方师范院校遥感教学改革的策略。
- 许君利
-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 盐城地区地表水化学空间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被引量:5
- 2021年
- 地表水资源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一,在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影响下,广泛面临着水质异常及污染等问题.在调查采样的基础上,以区域地质为背景,通过Gibbs图、Pipper三线图、离子当量和摩尔比关系,利用数理统计,探讨盐城地区地表水的化学组成特征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区地表水pH值偏低及TDS偏高,前者可能受人类活动排放的酸性有机污染物及土壤中厌氧生物分解形成的酸类物质的控制,后者呈显著地西低东高,北低南高的趋势.(2)溶质中阳离子以Na^(+)为主,阴离子以HCO_(3)^(-)和Cl^(-)为主,水化学组成整体呈HCO_(3)^(-)(Ca+Na)型为主,但次类型在不同区域存在显著差异.(3)因研究区淤积层主要以黏土、亚黏土和砂岩为主,地表水中可溶性物质主要来源于碳酸化作用引起的钠长石为主的硅酸盐岩碎屑物分解,并辅以碳酸化作用导致的碳酸岩分解.其中滩涂湿地扩张区还因地势低洼,地下水位浅,溶质显著地受蒸发-浓缩作用的影响,并伴有蒸发盐岩风化补给.(4)不同区域的地表水虽然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但影响作用显著.特别是在废黄河区和滩涂湿地扩张区,水质不仅显著受到农业生产的影响,还受区域以化工为主的产业废水排放的作用.
- 王建张华兵许君利彭俊
- 关键词:地表水水化学特征
- 天山科其喀尔冰川末端降水化学特征及控制因素被引量:2
- 2022年
- 对内陆高寒山区的天山南坡科其喀尔冰川末端夏季降水进行采样,在分析各离子浓度、电导率和pH值的基础上,利用因子分析、富集因子及后向轨迹法,探讨区域降水的溶质来源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1)科其喀尔冰川末端大气降水的pH值介于7.15~8.52,整体偏弱碱性,阴、阳离子分别受HCO_(3)^(-)和Ca^(2+)支配,属于典型HCO_(3)-Ca型。白天降水的电导率和总离子浓度较夜间分别偏高11.56%和9.40%,这可能是在山谷风或冰川风作用下,塔里木盆地内气溶胶物质随近地层风从山麓地带与平原区迁移到研究区后湿沉降所致。(2)降水离子主要来自地壳源物质补给,占总离子量的85.54%。其中HCO_(3)^(-)、Ca^(2+)和Mg^(2+)主要受侏罗系沉积层和第四系黄土沉积层中碳酸盐岩(Ca_(x)Mg_(1-x)CO_(3))风化补给,Cl^(-)、SO_(4)^(2-)、Na^(+)和K^(+)主要受中亚与塔里木盆地因干旱而发育的盐湖(咸水湖)蒸发或冲积/洪积作用形成的盐土风化补给。降水中仅有41.52%的Na^(+)和96.22%的Cl^(-)源自海洋源,且二者浓度之比为2.13:1,表明海洋源气团在长距离输送过程中明显地受到降水再蒸发作用和地表物质风蚀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海洋源补给量仅占降水总离子的4.87%。源自人类活动补给的溶质约是海洋源的2倍,以NH_(4)^(+)、NO_(3)^(-)和SO_(4)^(2-)为主,可为高寒山区土壤形成和植被生长提供必要的氮、硫元素。(3)气团后向轨迹追踪表明,西风环流对天山南坡降水及化学组成影响非常显著,形成降水的频次和降水量平均分别占64.35%和53.04%,其降水的离子总浓度虽然仅为局地环流的69.91%,但NO_(3)^(-)浓度平均为局地环流降水的1.42倍,间接表明塔里木盆地空气与水源质量可能受到中亚人类活动的影响。
- 王建韩海东许君利颜伟
- 关键词:大气降水水汽输送高寒山区
- 测绘类专业线上教学新模式的思考
- 2022年
- 在互联网和虚拟仿真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线上直播教学在课堂组织、师生互动、过程性考核等诸多环节都充满不确定性,而测绘类专业实践课程的在线教学,不仅面临教师无法现场指导和学生无实物仪器操作的局面,还存在师生关系难以建立等问题。要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完成教学任务,应多途径、多模式开展线上教学。虚拟仿真教学能够解决测绘类专业线上教学无实物仪器的问题,能够突破时空界限,在虚拟3D环境中对测绘仪器的操作过程进行真实“再现”,深层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程考核环节,考虑社会实际人才需求和国家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校际合作进行仪器共享,不仅能够解决没有实物仪器用于异地线上考核的难题,还可以促进校际交流,更好地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提升测绘类专业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 许君利
- 关键词:线上教学校际合作校企合作测绘类专业
- 1970-2016年冈底斯山冰川变化被引量:11
- 2019年
- 基于修订后的中国两次冰川编目数据及2015-2016年Landsat OLI遥感影像,对冈底斯山1970-2016年的冰川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利用相应时段的气温和降水数据,对冰川变化原因进行探讨,为全面认识冈底斯山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冰川的响应规律及区域水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①2015-2016年冈底斯山共有冰川3953条,面积1306.45km^2,冰储量约58.16km^3;冰川数量以面积<0.5km^2的冰川为主,面积则以介于0.1~5km^2的冰川为主。②1970-2016年冈底斯山冰川面积共减少854.05km^2(-39.53%),冰川面积变化相对速率高达-1.09%/a,消融期气温升高是导致该山区冰川退缩的最主要原因。与中国西部其他山系冰川变化相比,冈底斯山是冰川退缩最为强烈的地区,且近年来冰川退缩呈加快趋势。③冈底斯山冰川面积减少主要集中在海拔5600~6100m之间,海拔6500m以上区域基本没有变化。除南朝向和东南朝向外,冈底斯山其他朝向冰川数量和面积均呈减少趋势,其中北朝向冰川面积减少最多,西北朝向冰川面积变化最快。④冈底斯山冰川面积变化自西向东呈加快趋势,其中东段冰川面积变化相对速率高达-1.72%/a,中段次之(-1.67%/a),西段仅为-0.83%/a。
- 刘娟姚晓军刘时银郭万钦许君利
- 关键词:冰川变化冰川编目气候变化
- 江苏盐城地区地下水质量评估与成因分析被引量:1
- 2023年
- 随着人口集聚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国东部沿海平原区水资源相对匮乏程度逐渐增强,但因地势低洼且临海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强度大,水质问题成为困扰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因素之一。2016年夏季对淮河下游盐城地区浅层地下水进行空间取样,通过熵权重水质指数和综合灌溉水质指数评估地下水的适宜性,借助Chadda图和离子之间关系,分析区域水质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1)盐城地区浅层地下水整体呈中性至弱碱性,阴、阳离子浓度顺序分别遵循HCO_(3)^(-)>Cl^(-)>SO_(4)^(2-)>NO_(3)^(-)和Na^(+)>Mg^(2+)>Ca^(2+)>K^(+)。硬度较淮河上游显著偏低,但TDS超标严重。(2)饮用目的水质极差(不宜饮用)的样品占采样总量的6.09%,不连续分散于射阳河和东台河附近;灌溉目的水质非常差(不适宜灌溉)的样品占比达15.65%,不连续分布于黄沙港河附近和东台河河口附近,这些水体用于灌溉或回流至土壤层,存在降低土壤透水性与透气性的潜力,并可能促使土壤向碱性发展,影响农作物的质与量。(3)浅层地下水的离子主要源于黏土和亚黏土中硅酸盐岩风化,并存在显著的碱基离子交换现象,促使Na^(+)浓度不断升高和Ca^(2+)浓度降低。(4)饮用目的和灌溉目的的不良水体多不连续分布于非临海区域,受海水影响较弱,主要受历史时期海退残积物或制盐业活动残留物淋滤所致。
- 王建茅悦许君利蒋超
- 关键词:地下水适宜性
- 长三角城市群PM_(2.5)时空演化及其来源研究被引量:1
- 2023年
- 长三角城市群人口密度高,经济与科技发达,但庞大的能源耗费量使得区域大气环境承载力面临巨大压力。利用2015年1月至2022年5月近地层202个站点空气质量数据分析PM_(2.5)浓度时空分布特征与演变趋势,借助Hysplit模型确定污染物输送路线和潜在贡献区,基于此,探讨风和地形要素对污染物富集与扩散的作用。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PM_(2.5)平均浓度为38.26μg/m^(3),空间上具有西北高东南低,内陆高沿海低的特点。年均值超标(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站点数占26.24%和日均值存在超标的站点数比例高达92.08%,主要发生于冬季,说明区域空气质量改善仍面临严峻挑战;(2)生态优先的经济发展背景下,PM_(2.5)浓度年均值整体以4.07μg/(m^(3)·a)的速率呈显著的下降趋势,尤以合肥—滁州为中心和扬州—泰州—无锡—苏州—余杭(杭州)为主线的降幅最为显著,尤其是冬季降率高达6.10μg/(m^(3)·a),间接说明长三角主体应对环境污染的决心和力度;(3)长三角城市群PM_(2.5)浓度未达标天数占比对风速变化的响应非常值得关注,表现在风速大于4 m/s时,强劲的风可输送外源污染物至研究区,使其空气质量恶化,未达标(一级标准)天数占比随风速增加而升高;(4)冬季长三角城市群PM_(2.5)显著地受北向风输送环黄海区域和邯郸—济宁—枣庄—淮安西南部—滁州沿线人类排放的污染物影响。为此,建议长三角城市群依托经济与科技优势进行跨区域生态补偿,降低潜在贡献源区的污染物排放量和强度,提升长三角城市群的生态宜居性。
- 王建许君利
- 关键词:长三角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