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爽
- 作品数:11 被引量:158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保护性耕作对黑土农田土壤水热及作物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1
- 2011年
- 保护性耕作措施是干旱区农田提高作物产量的有效耕作技术,为研究其在冷凉区域的适用性,于2004~2009年,以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试验站黑土农田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免耕秸秆覆盖、少耕和传统旋耕3种耕作措施长期定位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大豆玉米轮作制度下,实施免耕秸秆覆盖和少耕的保护性耕作方式,连续3 a免耕大豆产量均表现为增产,平均增产10%,少耕大豆表现为2 a增产,平均增产3.7%,而2006年略减产4.6%,在2004和2008年保护性耕作措施下作物产量和传统耕作相比,都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P<0.05)。免耕玉米明显减产,3 a平均减产28%,少耕玉米表现为2 a减产,平均减产7%,连续3 a免耕玉米产量与少耕和传统耕作相比差异显著(P<0.05)。此外,免耕可显著提高表层土壤含水量,且垄沟土壤含水量总体高于垄台。分析3 a播种期表层土壤温度,总体表现为免耕<少耕<传统耕作,平均免耕较少耕和传统耕作分别低约1.6℃和2.8℃,NT春季土壤的低温效应对玉米出苗及前期生长影响较大,对大豆影响不明显。
- 刘爽张兴义
-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土壤水分土壤温度
- 东北北部冷凉区免耕土壤的特性及作物效应被引量:13
- 2013年
- 【目的】研究东北冷凉区免耕对土壤性状、作物产量的影响及其水土保持作用。【方法】利用平地和坡地9年长期定位田间试验,设置免耕和旋耕处理,系统监测土壤性状和作物产量。【结果】与传统旋耕相比,免耕下耕层土壤含水量提高3—5个百分点,110 cm土层储水量增加;10 cm处土壤温度降低2.1℃;0—15 cm土层有机质含量增加11%;土壤动物多样性增加;地表径流和土壤流失量分别减少90%和98%以上;玉米减产20%以上,大豆却增产10%左右;免耕在坡地上的效果好于平地。【结论】免耕对退化黑土恢复和水土保持作用显著,但冷凉区作物对免耕反应不同:大豆增产,玉米减产。因此,免耕适宜于大豆和坡耕地。
- 张兴义陈强陈渊刘爽李续峰李浩
- 关键词:免耕土壤性状作物产量
- 不同耕作方式对黑土农田土壤水分及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27
- 2012年
- 在土壤耕作长期定位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免耕秸秆覆盖(NT)和少耕(RT)对东北黑土区农田土壤水分及利用效率、玉米产量及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作物生长季3种耕作措施土壤剖面含水量整体上呈先降低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各时期20~40 cm土层含水量均较低。免耕可显著提高0~9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90 cm土层以下三种措施土壤含水量差异逐渐降低,到190 cm土层差异不明显。土体储水量主要受降雨及不同耕作措施的影响,在干旱的春季以及降水量较少的秋季土体储水量较低,表现为:免耕>传统>少耕,而在降水量较大时土体储水量相应增加,表现为:少耕>免耕>传统。3种耕作措施下玉米叶面积指数变化趋势一致,总体表现为:传统>少耕>免耕,其中传统和少耕最高分别比免耕高0.22和0.26。在生长季少耕蒸散量最高。传统耕作玉米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免耕和少耕高30%和17%,29%和11%,籽粒产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表现为:传统>少耕>免耕,所以对于玉米而言,在该区不适宜实施免耕秸秆覆盖和少耕这两种保护性耕作体系。
- 刘爽张兴义
-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土壤水分水分利用效率蒸散量
- 寒温带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研究
- 利用土壤耕作连续6年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寒温带保护性耕作措施下作物产量状况以及农田黑土表层土壤温度变化和水分动态规律。结果表明,在大豆玉米轮作制下,实施免耕秸秆覆盖(NT)和少耕(RT)的保护性耕作方式,3年NT大豆产...
- 刘爽张兴义
-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土壤水分土壤温度
- 文献传递
- 黑土剖面水热异质性调查被引量:2
- 2010年
- 通过野外调查的方法测定了典型黑土剖面土壤含水量和温度,并利用统计学分析了水热性状在2.2m×2.1m空间上的异质性。结果表明:尽管土壤容积含水量、密度、温度沿剖面垂直方向有规律的变化,但在水平方向存在较大的变异,容积含水量最大差异可达6.5个百分点,温度可达3.0℃;由于黑土剖面土壤密度变化较大,土壤质量含水量无论是垂直方向还是水平方向均存在较大的空间变异,容积含水量能够更好地反映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化。图7,表2,参9。
- 牛爽张兴义陈学文许闯李勇张少良刘爽
- 关键词:土壤剖面含水量土壤温度
- 典型黑土区村级尺度侵蚀沟演变被引量:19
- 2012年
- 侵蚀沟的演变是东北水土流失过程的重要方面。利用1968和2009年亚米级遥感影像,获取典型黑土区村级尺度的侵蚀沟分布、耕地垄向和土地利用数据,基于1∶1万地形图获取等高线、坡度、坡长和垄向坡度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的支持下,分析典型黑土区41 a村级尺度侵蚀沟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41 a间,典型黑土区侵蚀沟密度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基于分辨率为亚米级遥感影像解译的侵蚀沟密度较以往研究结果大幅增加;2)自然坡度0.25°~1.5°范围内为该区域侵蚀沟密度变化最大的区域,8°以上区域由于实施退耕还林措施,侵蚀沟密度降低;3)300~500 m坡长区域侵蚀沟密度出现极值;4)由于实施改垄措施,41 a后垄向坡度在0~0.25°范围内耕地面积增加,大于0.25°范围内耕地面积均减少。
- 李浩张兴义刘爽Yury KravchenkoKateryna Ivanova李续峰陈强
- 关键词:黑土区
- 保护性耕作下黑土水热动态研究被引量:21
- 2010年
- 通过连续监测东北典型黑土耕作长期定位试验下的土壤含水量和温度,研究了保护性耕作措施下农田黑土水热动态规律。结果表明:免耕秸秆覆盖(NTS)可显著提高0-50 cm土层水分含量,其中免耕在0-20 cm土层平均土壤体积含水量最高值分别比少耕(RT)和传统(CT)高3%-10%,尤其是可提高作物播种期表层土壤含水量。0-10 cm土层深度范围内RT土壤温度均高于NTS和CT,其中5 cm土层土壤温度日平均最高值较NTS和CT分别高3.04℃和5.27℃。三种耕作措施下的水热动态表明,少耕是我国东北旱作黑土区最佳的保护性耕作措施。
- 刘爽张兴义
- 关键词:农田黑土保护性耕作水分温度
- 严重侵蚀退化黑土农田地力快速提升技术研究被引量:9
- 2010年
- 在一块平均坡度为4.1°顺坡垄作严重侵蚀破皮黄黑土农田上,通过集成等高改垄、秋深耕、增施牛粪和种植高产大豆品种等技术,构建严重侵蚀退化黑土农田地力快速提升技术。结果表明:治理后,水土流失得以有效遏止,大豆产量由治理前的平均1335kg/hm2增加到2518kg/hm2,全坡面平均增产89.7%,变幅19.7%~172.4%,当年实现由低产田一举上升为中高产田。土壤水分胁迫是导致严重侵蚀坡耕地地力低的主要障碍因素,严重侵蚀黑土坡耕地保水措施是地力提升的关键。实施等高种植和深耕措施可有效地降低地表径流,提高土壤耕层含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地力快速提升技术可为黑土区域水土保持和粮食增产提供一定支撑。
- 张兴义张少良刘爽李浩许闯
- 关键词:黑土农田土壤侵蚀地力
- 典型黑土侵蚀区不同耕作措施的水土保持功效研究被引量:43
- 2009年
- 通过田间定位实验,测定了免耕、少耕、传统耕作和横坡垄作4种措施的地表径流量、侵蚀量、土壤储水量,同步测定了降雨量、降雨强度等指标,综合的评价了4种耕作措施的保水、保土功效。研究结果表明,免耕和横坡垄作年径流量分别比传统耕作少97.7%和96.8%,侵蚀模数分别比传统耕作少98.9%和99.2%,而少耕未降低土壤侵蚀。免耕秸秆覆盖和横坡垄作能够有效地控制土壤侵蚀和地表径流的发生,为作物生长提供更多的土壤有效水分。相关分析表明,4种耕作措施的径流量都与I30和I60达极显著水平;4种耕作措施地表径流主要发生在6-8月份,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6-7月份。
- 张少良张兴义刘晓冰刘爽于同艳
- 关键词:耕作措施雨强侵蚀量土壤储水量
- 黑土区典型小流域土壤侵蚀空间格局模拟研究被引量:11
- 2013年
- 利用校正后的基于GIS的USLE模型预测了黑土区域土壤侵蚀量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小流域年侵蚀量值范围在O~60t/(hm2a),无侵蚀、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和强度侵蚀面积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8.7%,56.2%,18.6%和0.1%。研究区坡顶土壤侵蚀量较少[O~5t/(hm2a)],坡肩和坡背侵蚀量较大[3~15t/(hm2a)]。基于GIS的USLE不能够很好地模拟黑土区坡麓和坡足区域土壤沉积和侵蚀沟的空间分布格局,但可以较好地模拟坡顶、坡肩和坡背处的土壤流失状况。
- 张少良刘威张兴义刘爽李续峰李浩
- 关键词:黑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