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晨莉
- 作品数:2 被引量:12H指数:2
- 供职机构: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利用样本熵分析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疗效被引量:7
- 2018年
- 目的:建立表征触发点活性的客观性量化指标,并尝试利用该指标实现干针和被动牵张疗法对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疗效的定量评价。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干针组、牵张组和干针牵张组,每组6只。采用打击结合离心运动方法对大鼠左下肢腓肠肌部位进行触发点造模,造模8周,自然恢复4周,定位触发点位置并记录肌电信号。第13周进行1次治疗,记录治疗后6min触发点的肌电信号。干针组进行干针治疗,牵张组对其左侧腓肠肌进行被动缓慢牵张,干针牵张组先进行干针治疗随后进行被动牵张锻炼。采用肌电信号序列的样本熵估计触发点活性,进行疗效分析。结果:(1)造模周期结束后,空白组肌电信号样本熵均值(0.985±0.196)高于干针组(0.034±0.010)、牵张组(0.045±0.023)和干针牵张组(0.047±0.034)均(P<0.01)。(2)治疗后干针组(0.819±0.088)、牵张组(0.532±0.205)、干针牵张组(0.810±0.117)肌电信号样本熵估计均上升(均P<0.01)。(3)牵张组治疗后样本熵估计低于干针组和干针牵张组(P<0.01)。结论:肌电信号样本熵作为触发点活性评价的客观性指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灵敏度;干针、牵张、干针结合牵张对大鼠触发点均有一定疗效,干针治疗短期疗效显著,明显优于单一被动牵张治疗,能迅速降低大鼠肌筋膜触发点活性。
- 丁晨莉马彦韬黄强民刘庆广赵佳敏
- 关键词:触发点肌电信号
-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在运动损伤领域的应用被引量:5
- 2017年
- 运动与生活息息相关,与运动相伴的损伤不仅会导致运动能力下降,在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因关节活动受限、肌力减弱和慢性疼痛等因素影响日常生活。该文旨在介绍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概念、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治疗手段在运动损伤领域的应用,帮助运动人士在运动损伤后找出病因,了解治疗急慢性疼痛,消除肌肉疲劳和提升运动能力的途径。
- 丁晨莉黄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