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丽洁
- 作品数:18 被引量:120H指数:7
- 供职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 E3泛素连接酶介导泛素化修饰在炎症性肠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被引量:1
- 2020年
- 泛素化是重要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方式,主要效应包括蛋白质的降解和功能调节。研究提示,泛素化异常参与了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生和发展,一些泛素酶及其抗体有望成为克罗恩病(CD)临床诊断和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标志物。本文就E3泛素连接酶介导泛素化修饰在IBD中的作用机制研究作一综述。
- 张丹李茜莹杨延婷赵越吴丽洁智方圆施征马晓芃
-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泛素化修饰E3泛素连接酶
- 针灸治疗便秘主导型肠易激综合征研究进展被引量:8
- 2017年
-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为主要症状,伴有排便习惯改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针灸疗法以其简便、安全、不良反应少等特点在防治肠易激综合征方面应用广泛。对近十年针灸治疗便秘主导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方法以及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 吴丽洁黄晓菲李志元杨延婷张丹马晓芃
- 关键词: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针灸
- NLRP3炎症小体与炎症性肠病的关系及针灸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 炎症性肠病是一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炎症小体作为一种大分子复合蛋白,在炎症发生发展与机体固有免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NLRP3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
- 吴丽洁张霁张丹杨延婷杨玲智方圆吴凌翔谢晨马晓芃
- 关键词:NLRP3炎性肠病针灸疗法
- 艾灸对克罗恩病大鼠结肠c-Jun氨基末端激酶信号通路的影响被引量:7
- 2018年
- 目的:通过观察艾灸对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大鼠结肠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核转录因子c-Jun、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 1,MCP-1)、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 2,COX2)的调节作用,基于JNK信号通路探讨艾灸治疗CD的抗炎免疫机制。方法: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艾灸组和假灸组。采用三硝基苯磺酸(2,4,6 Trinitro-benzene-sulfonicacid,TNBS)合乙醇溶液灌肠制备CD模型。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各组大鼠结肠组织形态学变化,并进行病理损伤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结肠组织MCP-1、COX2、JNK、c-Jun的含量;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大鼠结肠JNK、c-Jun的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损伤严重,结肠损伤评分升高(P <0.01),主要表现为局灶性炎症,累及黏膜下层,裂隙状溃疡,部分可见肉芽肿形成;大鼠结肠炎性蛋白MCP-1、COX2含量增加,JNK蛋白含量和mRNA表达均增加(均P <0.05),c-Jun无明显变化(均P>0.05)。与模型组、假灸组比较,艾灸组大鼠结肠损伤评分降低(P <0.01,P <0.05),结肠形态结构改善,炎症反应减轻,结肠MCP-1、COX2含量降低,JNK蛋白含量和mRNA表达均降低(均P <0.05),c-Jun无明显变化(均P> 0.05)。与模型组比较,假灸组大鼠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变化(均P> 0.05)。结论:艾灸能下调CD大鼠结肠JNK蛋白和mRNA表达,降低结肠MCP-1、COX2含量,该作用可能是其减轻CD肠道炎症,促进结肠组织损伤修复的重要机制之一。
- 张霁吴丽洁李志元吴焕淦杨延婷李茜莹吴丹艳智方圆洪珏洪珏刘婕张丹
- 关键词:克罗恩病艾灸JNK信号通路MCP-1COX2
- 针灸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为主要症状,伴有排便习惯改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针灸疗法以其简便、安全、无不良反应等特点在防治肠易激综合征方面有明确疗效,近十年针灸在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以及作...
- 吴丽洁李志元杨延婷张丹马晓芃
- 关键词:针灸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
- 文献传递
- 东莨菪碱与苯扎氯铵干眼症大鼠造模方法研究被引量:7
- 2017年
- 为比较氢溴酸东莨菪碱皮下注射与苯扎氯铵滴眼制作干眼症动物模型的各自特点,将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东莨菪碱加风组、苯扎氯铵组和吹风对照组。正常组不接受任何处理;东莨菪碱组皮下注射氢溴酸东莨菪碱注射剂;苯扎氯铵组以2mg/mL苯扎氯铵滴眼液每日3次滴眼;吹风组仅置于吹风装置中每日12h。于试验第3、7、10天检查Schirmer I试验(SIT)、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FLS)。结果表明,东莨菪碱组在第3、7、10天,SIT与正常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第7、10天BUT和FLS与正常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苯扎氯铵组在试验第7、10天,SIT试验和BUT与正常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BUT第10天差异达到最大,在第3、7、10天,FLS与正常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组织病理学检查东莨菪碱组泪腺较苯扎氯铵组明显有腺上皮细胞萎缩;苯扎氯铵组大鼠角结膜上皮细胞明显变薄,表层细胞排列紊乱,细胞数量显著减少,并存在炎性细胞浸润。提示造模10d氢溴酸东莨菪碱注射剂皮下注射配合吹风制作的干眼症动物模型对大鼠泪腺及眼表上皮细胞影响显著,伴有较轻程度的眼表损伤,更适合早期轻中度干眼造模;苯扎氯铵滴眼造模方法易造成眼表上皮损伤,适合短期重度干眼的造模。
- 杨延婷张丹吴丽洁李志元张霁贾一凡马晓芃
- 关键词:干眼症造模方法苯扎氯铵
- 电针对干眼症大鼠结膜组织中NLRP3和IL-1β蛋白的调节作用
- 目的:研究电针对干眼症大鼠泪液分泌量、泪膜破裂时间及对结膜NLRP3和IL-1β蛋白的调节作用.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假电针组共4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氢溴酸东莨菪碱皮下注射结合吹风...
- 杨延婷吴丽洁智方圆李茜莹杨光孔协和张丹马晓芃
- 关键词:电针干眼症结膜IL-1Β
- 五官科针灸疾病谱现代文献计量分析与评价被引量:14
- 2018年
- 目的回顾1954—2016年有关五官科针灸文献,通过文献计量与评价,以期客观地反映现代五官科针灸疾病谱,有利于更好地发挥针灸医学的优势。方法根据《中医针灸信息库》数据,采用计量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和结论针灸治疗五官科疾病的文献数逐渐增加,其中临床研究类文献数占该年度总文献数的比例也逐渐升高;五官科针灸疾病谱共有85种;从多角度数据分析,五官科有效病症为变应性鼻炎、耳聋、近视、耳鸣;针灸治疗五官科疾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五官科针灸疾病谱尚处于初级阶段,需要进一步研究与评价。
- 赵越黄琴峰智方圆谢晨张丹张霁吴丽洁吴丹艳杨延婷马晓芃
- 关键词:针灸疗法五官科疾病文献计量学
- 隔药灸对克罗恩病大鼠结肠NLRP3炎症小体及IL-1?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6
- 2019年
- 目的通过观察隔药灸对克罗恩病大鼠结肠NLRP3炎症小体(NLRP3、ASC、Caspase-1)及下游炎症因子IL-1?表达的影响,探讨隔药灸治疗克罗恩病的抗炎机制。方法将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隔药灸组和假灸组4组。采用三硝基苯磺酸(2,4,6-trinitrobenzenesulfonic acid, TNBS)与乙醇混合溶液灌肠制备大鼠克罗恩病模型。造模成功后,隔药灸组取天枢(双)、气海穴进行隔药饼灸治疗;假灸组取穴、操作同隔药灸组,但不点燃艾炷。治疗结束后,记录各组大鼠结肠长度及CMDI评分;采用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大鼠结肠组织形态结构,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各组大鼠结肠NLRP3、ASC、Caspase-1及IL-1?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损伤严重,表现为裂隙样溃疡,炎症细胞浸润伴水肿,部分大鼠结肠黏膜可见肉芽组织形成,且结肠NLRP3、ASC、Caspase-1、IL-1?蛋白表达显著增加(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隔药灸组大鼠结肠损伤有所修复,炎症反应减轻,结肠NLRP3、ASC、Caspase-1及IL-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均P<0.05);假灸组大鼠结肠损伤程度、炎症反应与模型组类似,两组结肠NLRP3、ASC、Caspase-1、IL-1?表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隔药灸能下调克罗恩病大鼠结肠NLRP3、ASC、Caspase-1及IL-1?的蛋白表达,促进结肠炎性损伤的修复。
- 张霁吴丽洁李志元张丹智方圆杨延婷吴丹艳赵越李茜莹马晓芃
- 关键词:克罗恩病间接灸
- 不同灸量隔药灸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学的影响被引量:28
- 2018年
- 目的:观察隔药灸不同灸量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损伤的作用差异,从组织病理学角度筛选隔药灸干预UC大鼠的最佳灸量组合。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西药组、隔药灸1组、隔药灸2组、隔药灸3组、隔药灸4组,每组9只。采用抗原免疫加局部化学刺激法制备UC模型。隔药灸各组选取双侧"天枢"穴给予不同灸量组合(每日1壮、每日2壮、隔日1壮、隔日2壮)隔药灸治疗。观察大鼠一般情况,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形态变化,过碘酸雪夫(PAS)染色观察结肠黏蛋白分泌情况,高铁二胺-阿辛蓝(HID-AB)染色观察结肠黏蛋白硫酸化程度。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便稀,肛周脓血分泌,体质量增加缓慢(P<0.01);巨检显示模型大鼠结肠充血明显,严重者局部存在数个浅小溃疡;HE染色镜检显示结肠浅表性溃疡连续分布,腺腔不规则,黏膜固有层、黏膜下层水肿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组织损伤评分显著升高(P<0.01);PAS染色、HID-AB染色显示结肠肠腺黏蛋白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及隔药灸各组大鼠均体质量增加(P<0.01,P<0.05),大便成形,结肠组织损伤改善,表现为黏膜愈合和炎性反应减轻,损伤评分明显降低(P<0.01);PAS染色、HID-AB染色显示隔药灸各组大鼠结肠腺体分泌黏蛋白增加(P<0.01)。两因素两水平析因分析结果显示,隔日灸对组织学评分的改善作用优于每日灸(P<0.05),隔日灸2壮对黏蛋白硫酸化程度的调节效应优于1壮(P<0.01)。隔药灸壮数与频次对结肠组织评分、黏蛋白分泌均有交互作用,共同影响灸效。结论:隔药灸"天枢"穴具有促进UC大鼠结肠损伤修复及黏液分泌作用,隔日2壮灸为最佳灸量组合。
- 张丹任燕波吴焕淦杨延婷吴丽洁张霁施征马晓芃
- 关键词:隔药灸溃疡性结肠炎苏木素-伊红染色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