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华
- 作品数:7 被引量:149H指数:5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心内心电图特异性P波形态变化在瓣膜式PICC头端定位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98
- 2015年
- 目的运用心内心电图特异性P波形态变化辅助瓣膜式PICC置管,提高瓣膜式PICC头端位置的准确性。方法本研究用导管导丝作为监测电极,在第二肋间、第三肋间作为心内心电图的观察点位,获得心电图特异性P波的形态变化。纳入465例接受瓣膜式PICC置管的患者,穿刺后通过胸部X线摄片结果评价导管头端是否到达理想位置。结果在心电图特异性P波形态变化辅助置入PICC的465例患者中,其导管头端位于上腔静脉下1/3段靠近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交界处的比率为95.91%(446/465),位于气管隆突下方(3.11±1.27)cm。其灵敏度为96.33%,特异度为100%。结论采用心电图特异性P波形态变化可辅助瓣膜式PICC头端定位,可推广应用。
- 赵林芳曹秀珠陈春华王雅萍金向红陈香花曾旭芬
- 关键词: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心电描记术
- 耐高压注射型PICC导管测量中心静脉压的效果观察被引量:8
- 2013年
- 目的探讨应用耐高压注射型PICC导管测量中心静脉压的准确性。方法选择50例经中心静脉导管测量中心静脉压患者,经主管医生评估后,将中心静脉导管改为耐高压注射型PICC导管,记录、比较两种导管测量所得的中心静脉压数值。结果两种导管测量所得的中心静脉压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耐高压注射型PICC导管可替代中心静脉导管用于中心静脉压的测量。
- 金向红赵林芳陈春华曾旭芬王雅萍
- 关键词:中心静脉压PICC导管中心静脉导管
- 上臂PICC置管致神经损伤42例的原因分析及对策被引量:5
- 2015年
- 总结42例患者经上臂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致神经损伤的原因和护理对策。主要原因可能与静脉和神经解剖结构、置管人员技术等因素有关。为避免上臂PICC置管时神经损伤的发生,置管前应通过超声影像全面评估神经走行及形态结构,宜选择上臂中下段区域的贵要静脉,提高护士穿刺技术,重视患者的主诉,一旦出现神经损伤立即拔针,更换穿刺静脉和/或部位,并加强追踪随访。
- 王雅萍赵林芳陈春华
- 关键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神经损伤
- 专科护士执行PICC导管尖端位置评估的可行性探讨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探讨静脉治疗专科护士是否能承担评估PICC导管尖端位置的职能。方法:由经过培训的5名静脉治疗专科护士对2010年4-12月入住我院行PICC置管的1016例患者的导管尖端位置进行评估。结果:专科护士对1013例患者PICC导管尖端位置的评估结果与放射科出具的诊断报告相吻合,准确率达到99.7%。结论:经过培训的专科护士有能力正确评估PICC导管的尖端位置,授权予专科护士PICC导管尖端位置评估职能是可行的,不仅大大缩短置管后患者用药等待的时间,且能及时处理导管异位的问题,在患者治疗的及时性、提高医务人员工作效率以及加快医院床位周转率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 赵林芳叶志弘陈春华
- 关键词:专科护士
- 血栓性静脉炎患者置入PICC护理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被引量:2
- 2017年
- 总结血栓性静脉炎患者置入PICC的护理经验。依托多学科团队实施系统评估方案包括置管前血管通路需求的评估、上肢血管的评估、置管风险的评估;依托专业的静脉治疗护理团队实施精细化置管和置管后的维护。本组13例患者置管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顺利完成静脉治疗后拔管出院。
- 赵林芳曹秀珠王雅萍金向红曾旭芬陈春华陈香花
- 关键词: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血栓性静脉炎护理方案
- 上臂中下部位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效果比较被引量:9
- 2013年
- 目的比较上臂中下部位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效果。方法经上臂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患者97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成A组489例和B组483例。A组经上臂中段区域置管,B组经上臂下段区域置管,比较两组患者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置管手臂舒适度。结果 A组皮下淤斑、渗液、渗血、静脉炎、血栓的发生率低于B组,带管舒适度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局部感染和意外拔管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上臂中段区域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能提高患者带管舒适度,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 陈春华赵林芳曾旭芬王雅萍金向红
- 关键词: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上臂并发症
- 改良送鞘法降低PICC置管相关渗血渗液发生率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3
- 2017年
- 目的比较改良送鞘法与手术刀扩皮送鞘法对PICC后渗血渗液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424例PICC置管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生成的随机码,按患者所置导管类型(单腔导管、双腔导管)的置管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单腔导管观察组121例、对照组117例,双腔导管观察组92例、对照组94例,观察组采用改良送鞘法,对照组采用手术刀扩皮送鞘法。分别比较一次性送鞘成功率,置管后24 h、48 h、72 h局部渗血与渗液情况。结果单腔导管观察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95.87%,其余3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100%;置管后24 h局部渗血换药例数比较,单腔导管和双腔导管中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8 h局部渗血纱布层数比较,单腔导管和双腔导管的观察组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48 h纱布压迫止血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腔导管对照组6例患者发生渗液,双腔导管对照组2例患者发生渗液,而观察组患者均未发生渗液,单腔导管两组间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改良送鞘法行PICC可减少置管后局部渗血和渗液。
- 赵林芳曹秀珠王雅萍金向红曾旭芬陈香花陈春华
- 关键词:中心静脉导管渗血渗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