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韩晓东

作品数:17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内蒙古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生物学
  • 4篇医药卫生
  • 4篇农业科学
  • 3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锦鸡儿
  • 5篇中间锦鸡儿
  • 4篇蛋白
  • 3篇蛋白质
  • 3篇克隆
  • 3篇基因
  • 3篇白质
  • 3篇病毒
  • 2篇原核表达
  • 2篇原核表达系统
  • 2篇肉桂酰辅酶A...
  • 2篇渗透胁迫
  • 2篇拟南芥
  • 2篇转基因
  • 2篇胁迫
  • 2篇连接酶
  • 2篇免疫
  • 2篇木质素
  • 2篇教学
  • 2篇泛素

机构

  • 17篇内蒙古农业大...
  • 1篇内蒙古农牧业...
  • 1篇中国科学院遗...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军事科学院
  • 1篇江苏大学附属...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17篇韩晓东
  • 6篇王瑞刚
  • 5篇张子义
  • 5篇李国婧
  • 4篇杨杞
  • 3篇刘坤
  • 2篇武春燕
  • 2篇王桂花
  • 2篇崔爽
  • 1篇张秀娟
  • 1篇于秀敏
  • 1篇刘惠荣
  • 1篇杨飞芸
  • 1篇贺小勇
  • 1篇王茜
  • 1篇李阳

传媒

  • 2篇西北植物学报
  • 2篇中国生物工程...
  • 1篇内蒙古大学学...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动物医学进展
  • 1篇中国医药导刊
  • 1篇内蒙古农业大...
  • 1篇现代肿瘤医学
  • 1篇科教文汇
  • 1篇教师
  • 1篇学园
  • 1篇军事医学
  • 1篇植物生理学报
  • 1篇生物过程

年份

  • 4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19
  • 4篇2018
  • 3篇2017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间锦鸡儿CiNAC1基因促进转基因拟南芥叶片的衰老被引量:4
2018年
NAC转录因子家族是植物特有的、最大的转录因子家族之一,参与植物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应答、激素信号转导、植物次生生长、细胞分裂和植物衰老等多种过程,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以中间锦鸡儿Ci NAC1基因的过表达拟南芥纯合体株系为材料,以野生型为对照,对Ci NAC1基因功能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乙烯处理后,Ci NAC1基因过表达株系与野生型拟南芥相比,叶片衰老提前、叶绿素含量降低、离子渗透率升高。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乙烯处理后Ci NAC1基因过表达株系中与叶绿素降解相关的基因SGR1、SGR2、PPH,以及与衰老相关的基因SAG13、SAG29、ORE1、SINA1、VNI2和乙烯信号途径中的重要转录因子EIN3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野生型拟南芥。表明Ci NAC1基因在乙烯诱导的叶片衰老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岳文冉岳俊燕张秀娟杨杞韩晓东王瑞刚李国婧
关键词:NAC转录因子叶片衰老
草甘膦施用量对转基因玉米杂草防效、产量以及CP4-EPSPS合酶表达的影响
2023年
为了解草甘膦施加量对种植于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生物育种科研试验基地的转基因玉米杂草防效、产量以及CP4-EPSPS合酶表达量的影响,本文对转基因玉米DBN9936系列远科105品种进行2250 mL/hm^(2)、3000 mL/hm^(2)和3750 mL/hm^(2)41%草甘膦处理,提取并测定远科105D品种中CP4-EPSPS蛋白的表达量,结合施药过程中的药害、除草效果、产量的测定等数据。研究结果表明:转基因玉米DBN9936系列远科105D品种中抗草甘膦蛋白CP4-EPSPS为组成型表达蛋白,在玉米的不同生育期内都能稳定表达,并不与草甘膦的施加量成正比。在喷洒草甘膦后的第45 d进行杂草统计:施加3750 mL/hm^(2)的41%草甘膦可以将田间94.8%的稗、藜、反枝苋、狗尾草、蒺藜等杂草清除掉,而施加3000 mL/hm^(2)的41%草甘膦除草率为93.1%,施加2250 mL/hm^(2)的草甘膦除草率为87.7%。产量数据表明,有效防控草害能提高玉米产量约16%,而不同草甘膦施药量对玉米的增产并不明显。综上,考虑到内蒙古中西部沙壤土中主要杂草的种类和数量,喷洒2250mL/hm^(2)的草甘膦是既节约成本,也能有效除草,并且也不会明显降低产量的一个合适的施药量。
王桂花杨淑茜孙宇燕慕安琪韩晓东贺小勇
关键词:草甘膦杂草防效
生物医药专业硕士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2023年
随着生物医药领域的快速发展和产业升级,生物医药专业旨在培养一批具有工程背景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文章通过对培养单位的考核方式、师资队伍、课程设置、实践基地等传统培养模式的弊端进行深度剖析和总结,最终,从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实践基地的建设、双导师制的贯彻以及考核制度的完善等方面进行探索并提出新的培养模式,以提高生物医药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成效。
韩晓东杨晶张子义
关键词:生物医药双导师制
黄热病毒保护性抗体研究进展
2024年
黄热病毒(YFV)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蚊媒黄病毒之一,每年造成约20万例感染和3万例死亡,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和经济发展。目前,临床上尚无批准的YFV特异性治疗药物。抗体药物安全性高、靶向性强、治疗显著,是病毒性传染病预防和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该文阐述了近年国内外研发的YFV保护性抗体及发展方向,以期为研制高效安全的YFV特异性治疗药物提供参考。
索星星迟航邓永强韩晓东
关键词:黄热病毒包膜蛋白中和抗体
不同标签对致病疫霉PiGK5胞外端表达及稳定性的影响
2022年
马铃薯晚疫病病原菌致病疫霉的PiGK5蛋白是一类跨膜蛋白,该蛋白在致病疫霉的致病性、无性生殖及有性生殖方面均有重要作用,但其结构与详细功能目前尚未可知。本研究通过PCR扩增PiGK5胞外端编码区,分别构建融合His标签及MBP和His双标签的原核表达载体,比较了不同标签对PiGK5胞外端表达水平、可溶性及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融合His标签的PiGK5胞外端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于沉淀中,仅有少量以可溶性蛋白的形式存在,1 L大肠杆菌表达的蛋白总量为28.11 mg,其中可溶性蛋白总量约为2.73 mg,而纯化后可获得纯蛋白量为0.1175 mg。纯化后的重组蛋白稳定性较好,可在96小时内维持蛋白结构稳定。融合MBP、His双标签的PiGK5胞外端蛋白主要以可溶性蛋白的形式存在,1 L大肠杆菌表达的蛋白总量为49.93 mg,其中可溶性蛋白总量约为44.73 mg,而纯化后可获得纯蛋白量为6.0125 mg。但重组蛋白的稳定性较差,仅在1.5小时就出现了蛋白降解现象。因此,虽然融合His标签的PiGK5胞外端蛋白的可溶性蛋白量较低,但重组蛋白更稳定,融合His标签更适合于PiGK5胞外端的原核表达及后续结构与功能研究。本研究比较了不同标签对PiGK5蛋白胞外端表达的影响,建立了该蛋白的原核表达条件,为其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张乐乐刘惠荣韩晓东陈阳
关键词:致病疫霉标签表达纯化稳定性
实验技术人员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性被引量:5
2019年
本文在总结了我校目前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的根源是只注重实验教学硬件资源的配置,忽略了平台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提出了建设信息化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关键是建设一支高素质、能力强、负责任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韩晓东武春燕
关键词: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质量
马铃薯钾离子通道蛋白SKT1的原核表达与纯化
2017年
克隆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钾离子通道蛋白SKT1基因片段后原核表达并纯化SKT1蛋白,为进一步研究SKT1的晶体结构与功能,以及与其它钾离子通道蛋白的相互作用奠定基础.以马铃薯试管苗总RNA反转录出的cDNA为模板,PCR扩增SKT1蛋白的胞内区,基因片段为1758bp,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30-SKT1,转化大肠杆菌BL21表达株菌,IPTG诱导表达.经SDS-PAGE检测发现SKT1蛋白主要是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利用6M盐酸胍对SKT1包涵体进行溶解,利用Ni柱亲和纯化,最后在复性缓冲液中复性.获得了SKT1蛋白,复性得率大于40%,纯度达到95%以上,Western Blotting鉴定正确.
张子义李阳王金莲魏耀兰韩晓东
关键词:马铃薯原核表达系统包涵体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非结构蛋白p20的原核表达
2024年
牛病毒性腹泻是由黄病毒科、瘟病毒属中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感染牛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是一种全球性牛传染病。为了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BVDV非结构蛋白p20,并分离纯化蛋白进行晶体学研究。首先对BVDV-1 p20蛋白基因进行密码子优化,合成后克隆到pET30表达载体上。测序鉴定成功的pET30-p20表达质粒转化大肠埃希氏菌表达菌株BL21(DE3),IPTG诱导获得的p20蛋白经过Ni柱、分子筛纯化。最终,经过多重缓冲溶液的筛选,p20蛋白可以稳定存在于含有5 mmol/Lβ-巯基乙醇、5%甘油、150 mmol/L氯化钠(pH8.0)的Tris-HCl缓冲液中。高纯度均一性的p20蛋白获得,为后续p20晶体学研究以及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提供原核表达纯化方案。
王婉怡李娅婕王桂花韩晓东
关键词: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原核表达系统分子筛
虫媒正黄病毒mRNA疫苗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4年
虫媒正黄病毒种类多、传播快、致病强,长期严重威胁公共卫生安全,目前仍然缺乏针对正黄病毒的特异性治疗手段.疫苗接种是防控正黄病毒传播和感染的重要手段,多种制备技术生产的传统疫苗在黄热病毒、日本发脑炎病毒、森林脑炎病毒和登革病毒的防控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然而,这些疫苗在安全性和免疫效力上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值得注意的是,在新型冠状病毒大流行的背景下,可快速制备的mRNA疫苗成为了应对新突发传染病的关键疫苗技术,必将极大地助力快速研发安全、高效的正黄病毒疫苗,为未来正黄病毒的科学防控奠定基础.为此,本文首先对mRNA疫苗的分子基础和作用机制进行了总结.然后,着重介绍了几种正黄病毒的生物学特征和流行情况,以及针对这些病毒的mRNA疫苗研究现状.最后,对合成生物学、核苷酸修饰技术和新型递送系统在未来mRNA疫苗研发中的作用进行了归纳,以期为未来快速研发高效、安全的正黄病毒mRNA疫苗提供研究思路和技术指导.
王族馨迟航邓永强韩晓东
关键词: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NKD1结合蛋白质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结肠癌细胞中与裸角质层同源蛋白1(naked cuticle homolog 1,NKD1)相互结合的蛋白质,从而进一步了解NKD1。方法:以结肠癌细胞SW480的cDNA为模板,克隆NKD1基因,并将其成功构建在pGBKT7诱饵载体上。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从结肠癌SW480细胞文库进行筛选。结果:初步筛选获得13个阳性克隆菌株。经测序,在数据库中BLAST比对后,共确定为8种不同基因编码的蛋白片段。回转实验进一步验证了这8种不同基因编码的蛋白均能够激活酵母双杂交系统中的His3、Ade2和LacZ报告基因。这8种不同基因中的4种基因编码的蛋白片段为YWHA蛋白家族成员,其中2种都是编码YWHAE蛋白片段。在结肠癌HCT116细胞中通过免疫共沉淀实验进一步验证,NKD1与YWHAE在结肠癌细胞中可以相互结合。结论:结肠癌细胞中,证实YWHAE是NKD1结合蛋白质,通过调控胰岛素的敏感性,进而调控结肠癌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入。
刘迁于华裔沈颖王婉怡王林林韩晓东
关键词:酵母双杂交免疫共沉淀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