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吕向立

作品数:10 被引量:47H指数:4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生物学
  • 4篇天文地球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海洋生物
  • 2篇毒性
  • 2篇生态风险
  • 2篇潜在生态风险
  • 2篇重金
  • 2篇重金属
  • 2篇珠江口
  • 2篇表层沉积物
  • 2篇沉积物
  • 1篇大型底栖生物
  • 1篇底拖网
  • 1篇毒性效应
  • 1篇毒性研究
  • 1篇多样性
  • 1篇优势种
  • 1篇有机碳
  • 1篇造礁珊瑚
  • 1篇真核
  • 1篇真核生物
  • 1篇溶解有机碳

机构

  • 10篇国家海洋局
  • 1篇广西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南...

作者

  • 10篇吕向立
  • 4篇张敬怀
  • 4篇时小军
  • 3篇姜广甲
  • 3篇肖瑜璋
  • 3篇李海涛
  • 3篇吴鹏
  • 2篇郑琰晶
  • 2篇高阳
  • 1篇朱艾嘉
  • 1篇李秀芹
  • 1篇韦桂秋
  • 1篇倪志鑫
  • 1篇周鹏
  • 1篇叶建萍
  • 1篇陶伟
  • 1篇易斌
  • 1篇吴梅桂
  • 1篇胡希声
  • 1篇蔡伟叙

传媒

  • 2篇生态毒理学报
  • 2篇应用海洋学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海洋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1
  • 1篇2019
  • 3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通量测序分析北仑河口红树林潮间带底栖真核生物分布被引量:3
2019年
为了解红树林不同潮位沉积物中底栖真核生物群落分布,基于18S rRNA基因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了广西北仑河口陆缘、林中和海缘3个潮位红树林沉积物中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北仑河口潮间带红树林沉积物中底栖生物多样性丰富,Shannon-Wiener指数变化范围在6. 08~6. 73之间; PCA分析表明潮间带中底栖生物群落差异较大,陆缘红树林中扁形动物、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相对丰度较高,林中区域中纤毛虫、环节动物和轮虫相对丰度较高,海缘红树林中硅藻相对丰度较高;红树林中主要OTUs有桡足类的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硅藻类的海链藻(Thalassiosira sp.)、纤毛虫类的前管虫(Prorodon teres)、多毛类的小头虫(Capitella sp.)。高通量测序方法能较全面反映红树林区微型/小型底栖生物群落,研究结果为丰富红树林底栖生物群落研究和解析底栖生物在红树林生态系统发挥的作用提供基础数据。
吴鹏时小军吕向立高阳李海涛张敬怀
关键词:海洋生物学红树林潮间带
城市污水厂污泥倾倒对海洋生物的毒性研究被引量:6
2017年
以广州市和佛山市的5个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泥为实验对象,选取费氏弧菌、蒙古裸腹溞、卤虫、裸项栉鰕虎鱼仔鱼4种不同营养级的海洋生物为受试对象,结合化学分析方法,研究广州区域周边污水污泥浸出液的生物毒性效应。结果显示各污水污泥浸出液的毒性均较大,且浸出液的Cu污染浓度较高;广州市污水污泥对4种受试生物的毒性效应要高于佛山市。从污泥毒性对受试生物的选择性方面分析,发现卤虫筛分能力强且灵敏度高,而费氏弧菌则相关性好且方法简捷。研究结果为反映城市污泥的生物毒性强度和选择合适毒性评价受试生物提供基础数据。
吕向立吴鹏朱艾嘉倪志鑫张敬怀陈斌
关键词:蒙古裸腹溞卤虫生物毒性
南海北部有机碳垂向分布特征及有机碳储量估算
2023年
海洋水体中的有机碳包括颗粒有机碳(POC)和溶解有机碳(DOC),在海洋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于边缘海有机碳分布特征、来源等研究较多,而对于有机碳储量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2021年5月在南海北部的有机碳数据,分析了南海北部POC和DOC的垂向变化特征,估算了该海域不同样点的有机碳储量,并揭示了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北部有机碳垂向分布多样,总体来看,表层有机碳含量高于底层。由于水深的变化,近岸有机碳储量低于离岸水域,但其有机碳含量水平较高。同时发现,南海北部海域颗粒有机碳含量(储量)与溶解有机碳含量(储量)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说明两者可能具有相似的动力变化机制或源汇特征。
姜广甲史华明张纯超张纯超王伟平庄泽彬王欣睿邓伟吕向立王欣睿
关键词:碳循环颗粒有机碳溶解有机碳
超高压工程电缆绝缘油对海洋生物的生态毒性效应被引量:2
2015年
随着超高压联网工程建设项目不断增多,取得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其电缆安全性日益受到关注。采用标准实验方法,研究电缆绝缘油对8种占据不同生态位的海洋生物(费氏弧菌(Vibrio fischeri)、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eri)、卤虫(Artemia sp.)、蒙古裸腹溞(Moina mongolica)、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裸项栉鰕虎鱼(Ctenogobius gymnauchen)、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的急性毒性,同时进行了电缆绝缘油对裸项栉鰕虎鱼14 d延长毒性实验和电缆绝缘油对蒙古裸腹溞的慢性毒性。结果表明,电缆绝缘油在50%饱和溶解浓度下未对费氏弧菌产生明显的发光抑制作用;对牟氏角毛藻、凡纳滨对虾、裸项栉鰕虎鱼、双齿围沙蚕和菲律宾蛤仔等5种生物未表现出急性毒性影响,其LC50均大于饱和浓度;对卤虫的96 h-LC50为17.07%,LOEC为12.5%,NOEC为6.25%;对蒙古裸腹溞96 h-LC50为29.75%,LOEC为25.0%,NOEC为12.5%;电缆绝缘油对卤虫和蒙古裸腹溞有剧毒。对裸项栉鰕虎鱼成鱼14 d延长毒性LC50大于500 000 mg·L^(-1);对蒙古裸腹溞母溞存活数的NOEC为625μg·L^(-1),LOEC为1 250μg·L^(-1);对母溞存活期的NOEC为312μg·L^(-1),LOEC为625μg·L^(-1);对产胎数的NOEC为625μg·L^(-1),LOEC为1 250μg·L^(-1);对产幼溞数的NOEC为625μg·L^(-1),LOEC为1 250μg·L^(-1)。
韦桂秋蔡伟叙郑琰晶吕向立易斌徐志斌陈嘉辉
关键词:海洋生物毒性
涠洲岛造礁石珊瑚群落变化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被引量:6
2021年
以涠洲岛造礁石珊瑚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群落物种组成、多样性、Raunkiaer频度和种间Spearman轶相关,探讨群落组成与水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并结合近10年来涠洲岛造礁石珊瑚变化情况,找出涠洲岛造礁石珊瑚群落的主导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近10年来涠洲岛造礁石珊瑚覆盖率显著降低,珊瑚形态组成趋于块状化,尽管珊瑚群落多样性较高,但群落分布较松散,群落结构较不稳定,部分优势种种间竞争较激烈。(2)悬浮物含量是影响石珊瑚群落最显著的环境因子。石珊瑚优势种群在不同水深中分布差异显著,泥沙覆盖率、营养盐对不同石珊瑚种群影响差异较大,大型海藻覆盖率在局部区域对优势珊瑚形成较强的竞争关系。(3)营养盐和泥沙沉积物的增加与涠洲岛近海养殖业及生活排污、海岸工程及海岸侵蚀密切相关。
杨振雄张敬怀吕向立吕向立姜广甲郑琰晶陶伟姜广甲吕意华
关键词:造礁珊瑚种群结构环境因子
基于线粒体基因序列和齿舌对古氏非螺分类地位的探讨
2013年
对古氏非螺(Afer cumingii(Reeve,1844))的齿舌形态以及线粒体CO1和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了分析,并以犬齿螺科种类为外群,采用邻接法(NJ)和最大简约法(MP)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古氏非螺的齿舌具有典型的蛾螺科种类特征;古氏非螺在系统树上与蛾螺科种类聚在一起,而不与犬齿螺科种类聚类。齿舌形态和线粒体基因分析的结果都表明古氏非螺属于蛾螺科,进一步证实了将非螺属修订到蛾螺科的结论。
李海涛时小军周俊杰周鹏吕向立
关键词:RRNA齿舌
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对南海毛颚动物箭虫科的鉴定及系统发育初探被引量:1
2017年
为提高毛颚动物鉴定的准确性,进一步探索毛颚动物箭虫纲箭虫科各属的系统发育地位,文章采用形态学鉴定与DNA条形码技术相结合,对南海北部采集的部分箭虫种类进行鉴定,并初步探讨其系统分类地位。结果表明包括粗壮猛箭虫(Ferosagitta robusta)、小型滨箭虫(Aidanosagitta neglecta)、规则滨箭虫(Aidanosagitta regularis)在内的箭虫,其形态鉴定结果与分子鉴定的结果一致,其COⅠ(线粒体编码的细胞色素氧化酶第一亚基,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Ⅰ)序列在系统发育树中与Gen Bank得到的相应箭虫COⅠ序列以91%~100%高支持率形成各自单系枝。种内遗传距离范围为0.000~0.015,平均值为0.004;种间遗传距离范围为0.081~0.173,平均值为0.127;种内遗传距离和种间遗传距离未重叠,存在明显的条形码间隙,证实了COⅠ基因作为毛颚动物DNA条形码标准基因的可行性。本研究首次将DNA条形码技术应用于箭虫科内各属的系统发育分析,首次从分子层面探讨其系统发育地位。
陈斌何薇李海涛吴鹏肖瑜璋吕向立何静
关键词:DNA条形码系统发育毛颚动物箭虫科
珠江口外陆架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及来源分析被引量:13
2021年
基于2017年11月珠江口外陆架海域表层沉积物中Hg、As、Cu、Pb、Cd、Zn、Cr等7种重金属元素的调查结果,应用单因子标准指数和地累积指数法评价了研究海域表层沉积物环境质量,采用Hä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法定量评估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并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初步探究了研究海域沉积物中重金属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研究海域表层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污染物含量均达到海洋沉积物质量一类标准,地累积指数显示研究海域表层沉积物环境整体处于清洁状态,部分站位中的As和Cd属轻度污染。总体来说,研究海域沉积物环境属于低潜在生态风险(综合潜在生态风险系数RI<150)。单项因子潜在生态风险由高到低为Cd>Hg>As>Pb>Cu>Cr>Zn,研究海域西部表层沉积物重金属Cd的潜在生态风险系数均值达到中等潜在生态风险水平。Cr、Cu和Zn元素具有相近来源,主要为工业产生的陆源污染物;Pb、As和Cd元素来源相似,来源于陆源工业和农业污染经大气沉降及海上交通污染;而Hg与其他重金属元素无明显相关。
陈斌尹晓娜姜广甲卢楚谦钟煜宏肖瑜璋叶建萍吕向立
关键词:海洋化学沉积物重金属生态风险珠江口
大亚湾底拖网海洋生物种类组成及物种多样性被引量:13
2017年
为了能够掌握大亚湾物种多样性状况,本文利用2004–2015年大亚湾底栖生物调查底拖网数据,研究了该海域的生物种类组成、优势种及物种多样性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2004–2015年共获得海洋动物429种,隶属于10门16纲175科309属,各航次物种数变化范围在75–114种之间,不同年份、季节均以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鱼类为主要生物类群;大亚湾物种数量的空间分布存在差异,春季在2007年前基本呈现海湾西部高于东部的趋势,夏季在2008年前则呈现向海湾西南部升高的趋势,之后不同季节则基本呈现湾口高于湾内北部、东部高于西部的趋势;大亚湾的主要优势种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变化,春季常以鳞片帝汶蛤(Timoclea imbricata)或波纹巴非蛤(Paratapes undulatus)优势度最高,夏季2004–2007年间优势度最高的优势种经常变化,2008年后则以棒锥螺(Turritella bacillum)优势度最高,秋季棒锥螺或鳞片帝汶蛤优势度最高;2004年后大亚湾底拖网物种多样性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特别是海湾北部物种多样性下降严重,受人类活动的干扰较大。目前,大亚湾的局部区域承担了整个海湾物种多样性的维持功能,底栖生态系统相对更加脆弱。
张敬怀高阳时小军吕向立
关键词:大型底栖生物物种多样性优势种
珠江口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及生物富集评价被引量:4
2021年
基于2019年珠江口海域表层沉积物Hg、As、Cu、Pb、Cd、Zn、Cr的分析结果对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现状及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合总有机碳TOC、粒度等探讨海域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及来源,并评估各项重金属元素在底栖生物体内的富集程度。结果表明,所有站点表层沉积物中Hg和Cr含量均符合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As、Cd、Pb、Cu和Zn满足二类以上标准。Hg和Cd为主要生态风险贡献因子,均有部分站点属较高和中等潜在生态风险范畴,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均值属中等潜在生态风险范畴,近岸海域尤其北部、西部RI值较高。7项重金属含量两两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显示重金属污染具有相近来源,且重金属含量均与TOC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粒度无明显相关性。7项重金属元素在甲壳类和鱼类体内均没有富集,Cd在双壳类体内出现较强富集。
陈斌吕向立王中瑗钟煜宏吴梅桂胡希声肖瑜璋
关键词:珠江口重金属沉积物生物富集潜在生态风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