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树春

作品数:7 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文学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2篇莎士比亚
  • 1篇叙事
  • 1篇易经
  • 1篇意象
  • 1篇语文
  • 1篇语文学
  • 1篇秩序
  • 1篇肉身
  • 1篇莎剧
  • 1篇莎士比亚悲剧
  • 1篇莎士比亚十四...
  • 1篇莎士比亚四大...
  • 1篇社会
  • 1篇社会性
  • 1篇社会性别
  • 1篇审美
  • 1篇十四行诗
  • 1篇四大悲剧
  • 1篇诉求
  • 1篇女性

机构

  • 7篇湖北师范学院
  • 2篇北京大学

作者

  • 7篇李树春

传媒

  • 6篇湖北师范学院...
  • 1篇黄石理工学院...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认同:父亲的肉身与权力的诉求——对《李尔王》的精神分析学阐释被引量:1
2010年
弗洛伊德对认同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儿童对于父亲及具有父亲一样身份的权威的认同。本文拟从弗氏之认同的角度对莎士比亚的悲剧《李尔王》进行一种心理学上的解读,以期揭示李尔的女儿们和葛罗斯特伯爵的儿子们所表现出的忠诚与背叛等行为背后的心理流动的机制(在心理学上,个体的每一种现实活动背后都有一种相应的意识活动与之相伴随)。
李树春
关键词:恋母情节
“科学”的翻译与“翻译”的科学——兼谈严复的翻译
2015年
本文从汉语对"科学"一词的翻译开始讨论,通过仔细辨析西文"science"同汉语"科学"之间在语义及精神上的出入,以说明此翻译同原文之间实则大异其趣,并不是"科学"的翻译。由此接着追问"翻译"的科学性问题,并以严复的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为例,来说明翻译活动应该坚持的一些基本原则和应该持有的翻译精神,进而强调要特别重视严译的精神和实践,即便时至今日,严的翻译原则和表现出的译事精神仍然值得尊重和坚持。
李树春
关键词:翻译物理学群学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夏天”意象初探被引量:2
2010年
本文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夏天"这一意象的研究表明,季节之夏乃人生之春,其形下之美灿烂而动人,其形上之美乃真善之化身;莎翁巨笔意在使爱人之形美臻于圆满之境,使该美长驻其诗文。
李树春
关键词: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夏天意象
结构主义视角下的莎剧女性叙事
2009年
如果用结构主义的视角来考察莎剧的女性叙事,可见无论对女角之女性温柔与聪明的颂扬,还是对其深具男性之粗犷甚或野心的批判,都是以父权秩序的稳定为起点与依归,以女角参与男权话语之过程为情节,以女角是否认同自己的社会身份为悲、喜剧之分界和结局,从而构成一个看似线性而实则循环的叙事模式。而莎剧中这一以女性进入与退出男性话语为旨归的父权叙事结构,正是对女性社会性别之建构过程的完整阐释。
李树春
关键词:社会性别父权社会男性话语
熵变的悲剧世界——对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熵变解读
2009年
熵理论在跨学科研究中屡被提及,从熵定律来重新阅读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可见:从充满逻辑和秩序的和谐社会最终滑向混杂和混沌的悲剧世界是莎氏悲剧的基本结构,这种衰变结构似乎让人看到了莎翁在四百年前的熵变洞见。然而,莎翁对于这一衰变并非置之不理,而是采取了以爱来拯救,使其剧作始终透射出人类的新希望。
李树春
关键词:熵定律秩序莎士比亚悲剧
审美与占有:一支美人的挽歌
2011年
本文分别从两个层面重读维多利亚时期的诗歌-《我已故的公爵夫人》,来理解该诗中"公爵"一人的"独语"以及其对他人的"消声",和"公爵夫人"从其鲜活的人之美到静止无声的艺术品之美的转化,揭示出公爵本人对美的欣赏实在是根植于他对美的占有欲望,而整首诗歌的"独白"正"戏剧性"地揭示出公爵本人的这一内核"性格"。
李树春
关键词:戏剧独白
绎理与训义:论朱熹和高亨对《系辞》的阐释原则
2014年
中国自汉以来就确立起了一套古代作品阐释传统,但是文随代兴,时移事变,先前的阐释传统被不断突破,新的阐释原则也因之相继出现,对于《易经》的阐释尤其如此。考察《易经》的阐释学史,宋初是一大转关,而上世纪前期"古史辨派"的兴起也昭示一变,此文分别捡取这两段新变中的代表人物朱熹和高亨对《易经·系辞》的阐释,依据二人具体的解《易》文本,来对比他们的阐释思路并揭示出各自相应的阐释原则,分析二人因时而"变易"之原则背后各自所坚持的"不易"之理路。
李树春
关键词:《易经》古史辨派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