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海东

作品数:5 被引量:15H指数:3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3篇油藏
  • 3篇油田
  • 3篇冀东油田
  • 2篇南堡凹陷
  • 2篇凹陷
  • 1篇底水
  • 1篇底水油藏
  • 1篇地层
  • 1篇地层对比
  • 1篇地层划分
  • 1篇断块
  • 1篇断块油藏
  • 1篇心滩
  • 1篇三角洲
  • 1篇三角洲沉积
  • 1篇砂岩油藏
  • 1篇扇三角洲
  • 1篇扇三角洲沉积
  • 1篇剩余油
  • 1篇剩余油分布

机构

  • 5篇中国石油冀东...
  • 3篇中国石油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作者

  • 5篇李海东
  • 3篇龚晶晶
  • 3篇王红
  • 2篇李本维
  • 2篇崔建
  • 1篇雷占祥
  • 1篇唐小云
  • 1篇温玉焕
  • 1篇刘道杰
  • 1篇夏秋君
  • 1篇吴博然
  • 1篇王海考
  • 1篇刘阳平
  • 1篇任玉霞
  • 1篇吴海涛
  • 1篇骆红梅
  • 1篇陈少勇

传媒

  • 3篇石油地质与工...
  • 1篇断块油气田
  • 1篇复杂油气藏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4
  • 1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低含油饱和度底水油藏水平井开发技术——以高浅北区Ng6、Ng7、Ng9、Ng10小层为例被引量:2
2014年
冀东油田高浅北区Ng6、Ng7、Ng9、Ng10小层是低含油饱和度底水油藏,构造幅度低,油柱高度小,储层疏松,常规定向井不能正常生产。应用水平井和侧钻水平井分三步走能有效开发此类油藏:首先在厚度5 m以上油层顶部"擦头皮"部署油井,避免底水快速脊进;然后在油井高含水时应用水平井化学堵水技术,封堵高水淹井段,迫使底水绕流扩大水驱波及体积;最后当底水全面脊进后时利用CO2吞吐技术,增强原油流动能力,进一步驱替井筒周围残余油。水平井设计是核心,堵水和CO2吞吐为高含水阶段控水增油的保障。
李本维龚晶晶雷占祥骆红梅李海东温玉焕
关键词:冀东油田水平井CO2吞吐
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小层划分与对比——以南堡凹陷高123X2井区Es_3^(2+3)亚段为例被引量:5
2016年
南堡凹陷高123X2井区为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地层,该类型地层具有物源多、相带窄、相变快等特点,新钻井受地面平台位置限制出现斜度大、钻遇油层变化快差异大等问题,给地层划分与对比带来困难,进而影响井区后续注采调控效果。文中基于层序地层学、沉积学等理论,通过精细对比新钻井沉积旋回、物性及流体等特征,利用地层真厚度校正法,结合高分辨率地震反演资料,完成了研究区沙河街组沙三段2+3亚段(Es32+3)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工作,确保了各井分层统一,为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地层划分与对比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李海东王红陈少勇李志华王海考夏秋君
关键词:扇三角洲沉积地层划分地层对比南堡凹陷
疏松砂岩油藏优势通道定量描述与模拟——以冀东油田高浅北区油藏为例被引量:5
2014年
针对疏松砂岩油藏开发中后期优势通道普遍存在、目前优势通道定量模拟的方法比较缺乏、不能满足剩余油精细挖潜研究需要的现状,在充分考虑油藏静、动态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定量描述和模拟优势通道的方法。该方法参考单井点处优势通道发育指数和出砂量,修正地质模型中优势通道所在网格的各向传导系数和有效渗流孔隙体积,实现了优势通道的定量模拟。在高浅北区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表征了优势通道的发育及其对流体渗流的影响,为优势通道流体运动控制及剩余油精细挖潜提供了基础。
龚晶晶唐小云李本维李海东刘阳平任玉霞
关键词:模糊综合评判疏松砂岩油藏
水动力成因分析解析心滩建筑结构——以南堡凹陷馆陶组为例被引量:1
2012年
在运用Miall的建筑结构分析法定义了辨状河砂体6级界面的基础上,通过水动力成因分析等方法在砂砾质、砂质辨状河心滩中识别出心滩充填(CB)、顺流加积底形(DA)、心滩尾缘(CBL)、落於层(FS)和泛滥平原泥(FF)等5种结构要素(其中心滩尾缘是尝试性初次提出),并建立了心滩沉积模式和4种单井心滩结构要素组合模式。
居亚娟崔建李海东吴海涛王红吴博然
关键词:心滩建筑结构馆陶组凹陷
高浅南区复杂小断块油藏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冀东油田高浅南区复杂小断块油藏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极其复杂,为提高开发效果,通过综合研究油水井在钻井、试油及生产过程中所录取的各项资料,采用动态分析法和常规水淹层解释法分析了其剩余油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非主力层水淹程度相对较低,剩余油相对富集;平面上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油藏构造高部位、断层夹角含油区域、物性变化带、边水油藏水淹路径之间的滞留区、井网控制程度低以及井网控制和注采系统不完善的地区;构造、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水淹路径、大孔道及物性变化带、注采井网的完善程度是控制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
李海东刘道杰崔建龚晶晶王红
关键词:复杂小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冀东油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