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夏杰

作品数:4 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兵器科学与技术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1篇医药卫生
  • 1篇理学
  • 1篇兵器科学与技...

主题

  • 1篇弹药
  • 1篇乙型
  • 1篇乙型肝炎
  • 1篇氢键
  • 1篇氢键相互作用
  • 1篇主动防护系统
  • 1篇装甲
  • 1篇装甲防护
  • 1篇外场
  • 1篇误差分析
  • 1篇相互作用
  • 1篇硝酸羟胺
  • 1篇量子化学
  • 1篇慢性
  • 1篇慢性HBV感...
  • 1篇慢性乙型
  • 1篇慢性乙型肝炎
  • 1篇密度泛函
  • 1篇密度泛函理论
  • 1篇密度泛函研究

机构

  • 4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4篇夏杰
  • 2篇刘建国
  • 1篇吴刚
  • 1篇周吉军
  • 1篇王宇明
  • 1篇曾强
  • 1篇高俊峰
  • 1篇王洪

传媒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原子与分子物...
  • 1篇装备环境工程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0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硝酸羟胺-(H2O)n复合物氢键相互作用的密度泛函研究
2019年
为研究硝酸羟胺-(H 2 O)n复合物的氢键作用,采用密度泛函B3LYP方法在6-311++G(d,p)基组水平上对硝酸羟胺-(H 2 O)n复合物的结构进行优化,采用MP2/6-311++G(d,p)方法,经基组叠加误差和零点能校正计算得到复合物的相互作用能.利用自然键轨道分析方法研究复合物氢键作用的本质,并对复合物中水分子的振动光谱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硝酸羟胺-(H 2 O)n复合物存在着6个硝酸羟胺-H 2 O稳定构型和8个硝酸羟胺-(H 2 O)2稳定构型,且最稳定构型的相互作用能分别为52.821 kJ·mol^-1和73.349 kJ·mol^-1.在硝酸羟胺-(H 2 O)n复合物中,水中H-O伸缩振动频率明显红移,且红移增大的程度与复合物稳定化能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刘建国杜文革邱从礼夏杰张倩朱晨光
关键词:量子化学硝酸羟胺氢键相互作用密度泛函理论
基于积分时间响应率的红外辐射定标方法与装置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积分时间响应率的红外辐射定标方法与装置,在降低红外辐射测量系统的外场定标系统的经济成本的同时,也为辐射定标的标准化创造了技术条件,标准化探测器响应率修复装置和环境解耦装置;建设专业的实验室定标系统,配...
王京生夏杰 李生涛曾强 莫建刚吴刚 孔龙飞 李长松高俊峰 张进宝
抗原表位特异性CTL在慢性HBV感染肝损伤和抗病毒中的作用研究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探讨抗原表位特异性CTL在肝炎发作中的抗病毒和肝损害作用.方法:用四个HBV抗原表位肽四聚体对外周血中抗原特异性CTL进行检测,(HBV抗原表位肽分别为HBcAg18-27,序列为FLPSDFFPSV(C18),HBsAg183-191序列为WLSLLVPFV(E183),HBeAg335-343序列FLLTRILTI(E3.35),多聚酶P的575-583序列为FLLSLGIHL(P575))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炎发作时病毒抗原表位特异性CTL出现频率,统计分析抗原表位特异性CTL频率与病毒载量和血清ALT水平的相关关系.将所有检测的病例按照血清ALT水平高低重新分组进行对比,分析各组间抗原表位特异性CTL频率的差异.结果:36例慢性HBV感染患者抗原表位特异性CTL检测阳性33例(91.7%),HBeAg183-191表位特异性CTL频率高于其他三个(P<0.05).统计分析抗原表位特异性CTL频率与病毒载量和血清ALT水平相关性不显著;分组对比发现血清ALT升高5-10倍组多个抗原表位特异性CTL水平高于其他组(P<0.05).结论:慢性HBV感染患者外周血中存在抗原表位特异性CTL,但特异性CTL的存在并不能代表保护性免疫.认为慢性HBV感染肝炎发作时抗原表位特异性CTL反应增强,抗原表位特异性CTL在肝炎发作过程中具有抗病毒和肝组织损害双重作用,肝组织损害可能比较轻微,严重的肝损害可能是非特异性细胞造成.
王洪周吉军夏杰王宇明
关键词:慢性HBV感染肝损伤抗病毒作用慢性乙型肝炎
主动防护系统拦截误差分析及模型构建
2021年
目的建立主动防护系统拦截误差数学模型。方法详细分析主动防护系统的拦截过程,依据主动防护系统的作用原理对拦截过程进行数学模型构建。分析主动防护系统拦截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研究来袭目标的位置误差、速度误差、高低角误差、方向角误差,拦截弹的速度误差、高低角误差、方位角误差对来袭目标位置和拦截弹位置的影响,并进行模型构建。结果确定了来袭目标的位置误差、速度误差、高低角误差、方向角误差引起的来袭目标被拦截位置偏差;确定了拦截弹药的速度误差、高低角误差、方位角误差引起的拦截弹药战斗部爆炸位置偏差。结论基于拦截弹药和来袭目标的位置偏差模型,构建了主动防护系统拦截误差模型,为主动防护系统的研发和科研试验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和理论参考。
刘建国邱从礼夏杰寇勃晨
关键词:主动防护系统装甲防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