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董洪芳

作品数:8 被引量:355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主题

  • 7篇湿地
  • 6篇滨海湿地
  • 5篇黄河三角洲
  • 4篇土壤
  • 3篇有机碳
  • 3篇空间分布特征
  • 2篇营养元素
  • 2篇土壤有机
  • 2篇土壤有机碳
  • 2篇黄河
  • 2篇黄河口
  • 1篇有机碳储量
  • 1篇有机碳密度
  • 1篇生境
  • 1篇湿地土壤
  • 1篇碳储量
  • 1篇碳储量估算
  • 1篇碳密度
  • 1篇土壤营养
  • 1篇土壤营养元素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烟...
  • 4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滨州学院
  • 3篇山东黄河三角...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南阳师范学院
  • 1篇休斯敦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8篇董洪芳
  • 7篇于君宝
  • 5篇毛培利
  • 4篇陈小兵
  • 3篇单凯
  • 3篇孙志高
  • 3篇牟晓杰
  • 3篇栗云召
  • 3篇管博
  • 3篇吴春发
  • 2篇谢文军
  • 2篇王永丽
  • 2篇周迪
  • 1篇王雪宏
  • 1篇王玲玲
  • 1篇韩广轩
  • 1篇高永军
  • 1篇付玉芹

传媒

  • 4篇湿地科学
  • 2篇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地理科学

年份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4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基于景观格局的现代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被引量:42
2013年
利用2000年和2009年的TM影像数据,对现代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的景观进行分类,将其划分为9种景观类型。利用ArcGIS9.3软件,依据2009年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GPS土壤定点采样点的理化分析数据,计算出土壤有机碳密度,并进行空间插值,结合各景观类型分布面积,估算表层(0~30cm深度)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研究结果表明,2000~2009年,研究区的总面积增加,土壤有机碳密度为0.73~4.25kg/m2;2000年和2009年的土壤总有机碳储量分别为3.43×106t和3.17×106t。各景观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储量随着其面积的变化而变化,面积变化最明显的景观类型是滩涂、灌草地、农田和盐田养殖池,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减少和限制人类活动、保护表层土壤对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土壤碳库的持续稳定发展非常重要。
于君宝王永丽董洪芳王雪宏栗云召周迪高永军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密度土壤有机碳储量滨海湿地现代黄河三角洲
黄河三角洲碱蓬湿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分布特征被引量:32
2013年
应用物理分组方法研究了黄河三角洲典型碱蓬湿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重组有机碳是土壤有机碳的主要组成部分,土壤重组有机碳含量、土壤颗粒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都显著正相关.研究区土壤轻组组分比例和含量范围分别在0.008%~0.15%和0.10~0.40 g·kg-1,颗粒有机碳分配比例范围为8.83%~30.58%,说明黄河三角洲碱蓬湿地土壤有机碳中非保护性组分较低,碳库相对稳定.
董洪芳于君宝管博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湿地土壤有机碳颗粒有机碳
黄河三角洲新生滨海湿地土壤营养元素空间分布特征被引量:61
2010年
根据植被分布状况,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新生湿地内由黄河岸边至海滩方向布设两条平行样带,研究土壤营养元素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新生滨海湿地表层土壤中TN、NH4+-N、NO3--N、TOC、TS和TP平均含量分别为419.37mg·kg-1、3.27mg·kg-1、0.87mg·kg-1、3.43g·kg-1、381.27mg·kg-1和500.86mg·kg-1.从黄河岸边至近海光滩区,土壤中TN、NO3--N、TOC和TS含量逐渐升高.TOC、TN、NH4+-N和NO3--N含量在剖面上均表现为由表向下逐渐降低的规律.相关分析表明,土壤中TS、NO3--N、TN含量与TOC含量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土壤含盐量和pH是影响土壤中TOC、TS、NO3--N、TN含量和碳氮比大小的主要指标.
于君宝陈小兵孙志高谢文军毛培利吴春发董洪芳牟晓杰栗云召管博单凯
关键词:营养元素滨海湿地黄河三角洲
黄河口滨岸潮滩湿地植物-土壤系统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被引量:66
2010年
了解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有机碳状况是开展我国典型砂质和淤泥型海滩湿地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湿地生态修复研究的基础,通过对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新生滨海湿地植物-土壤系统有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表明,不同类型湿地植物碳含量差异性不大,而植物碳密度变化幅度较大,且其空间变化趋势与植物生物量空间分布格局相似,均呈M型.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范围在0.75~8.35g·kg-1之间,明显低于淡水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趋势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基本一致.相关分析表明,pH值与土壤有机碳密度呈负相关,土壤TN、C/N、含盐量与土壤有机碳密度呈线性正相关性,而土壤有机碳密度、土壤TN、C/N、pH值、含盐量与植物碳密度相关性不显著.
董洪芳于君宝孙志高牟晓杰陈小兵毛培利吴春发管博
关键词:滨海湿地有机碳
新生滨海湿地土壤微量营养元素空间分异特征被引量:29
2010年
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新生湿地内,根据植被分布状况,由黄河岸边至海滩方向布设了两条平行样带,研究土壤微量营养元素Fe、Mn、Cu、Zn和B分布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新生滨海湿地表层0~30cm土壤中B、Mn、Fe、Cu和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50.94mg/kg、439.87mg/kg、22.25g/kg、27.48mg/kg和46.39mg/kg。从黄河岸边至近海光滩区,土壤中5种微量营养元素含量总体上呈逐渐增加趋势,在剖面上表现为波动变化规律。不同植被群落土壤中,5种微量营养元素含量之间及其与总有机碳含量、总氮含量、总硫含量和土壤含盐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新生滨海湿地土壤中总有机碳含量、总氮含量和总硫含量是影响土壤微量营养元素含量的关键因素。
于君宝陈小兵毛培利吴春发董洪芳单凯
关键词:微量营养元素空间分异滨海湿地黄河三角洲
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土壤金属元素空间分布特征被引量:33
2011年
采用样带布点法,研究了黄河三角洲新生滨海湿地从黄河岸边至盐滩不同植物带上12种金属元素(Na、Mg、Ca、Al、Cr、Pb、Sr、Co、Ga、V、Ni和Ti)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由黄河岸边至盐滩方向,除Ti以外,土壤中其他11种金属元素含量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0~30cm表层土壤中各金属元素含量均高于内陆沼泽;将土壤背景值作为标准,黄河三角洲土壤重金属Cr、Pb和Ni处于轻微污染状态;各金属元素在剖面上的变化差异较大,总体上Na和Sr含量随着剖面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Ca和Mg则表现出相反的规律,Pb、Co、Ga、V、Ni和Ti在剖面上出现了近S形的变化规律。相关分析表明,研究区域土壤中总有机碳含量、总氮含量、硝态氮含量与Ca、Mg、Al、V、Co、Ga、Sr、Cr、Ni、Pb含量都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总氮含量和硝态氮含量是影响土壤吸附金属元素的主导因素。
于君宝董洪芳王慧彬陈小兵谢文军毛培利高永军单凯陈景春马向明
关键词:金属元素滨海湿地黄河三角洲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的景观格局空间演变分析被引量:116
2012年
利用GIS技术、RS影像和Fragstats3.3等景观统计软件,从景观面积变化、景观斑块特征和景观整体水平格局等方面,对比研究了黄河三角洲2000年和2009年湿地不同时空尺度的景观格局变化。结果表明:10 a间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海岸线和陆地面积整体呈增长趋势,天然湿地面积急剧减少,平均分维数大部分降低,湿地景观破碎度降低,多样性和均匀性指数增加,蔓延度指数增加。湿地景观格局指数的变化反映了旱田及水田的大面积种植,盐田养殖业的大力发展以及石油开采等人为活动对景观格局的深刻影响,人类活动已经成为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王永丽于君宝董洪芳栗云召周迪付玉芹韩广轩毛培利
关键词:滨海湿地黄河三角洲
黄河口滨岸潮滩不同生境下翅碱蓬氮的累积与分配特征被引量:27
2010年
2008年5~11月,采用定位研究方法对黄河口滨岸潮滩不同生境下翅碱蓬(Suaedasalsa)氮的累积与分配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潮滩翅碱蓬(JP1)和低潮滩翅碱蓬(JP2)不同器官生物量均具有明显季节变化特征,总体表现为JP1高于JP2,二者枯落物量均呈递增变化;JP1、JP2根、茎和枯落物的全氮(TN)含量在生长季均呈递减变化,符合指数衰减模型,而叶的总氮(TN)含量波动变化明显;二者不同器官及枯落物的氮累积量和累积速率(VN)季节变化明显,JP1地上部分的氮累积量和VN一般明显高于JP2,且二者地上部分氮累积量和VN均明显高于地下;JP1、JP2不同部分的氮分配比差异明显,其中叶的分配比最高,分别为(46.91±16.97)%和(55.21±9.79)%,说明叶是翅碱蓬重要的氮累积器官;二者氮的年吸收量和最大现存量分别为5.29g/m2、2.63g/m2和13.76g/m2、3.19g/m2;二者氮的吸收系数(0.0145和0.0065)均较低,而利用系数表现为JP2(0.8243)>JP1(0.3844),JP1在氮的吸收方面要强于JP2,而在利用方面却低于JP2。JP1和JP2生物量、TN含量、累积量、累积速率、分配比以及吸收与利用状况的差异主要与其生态学特性和所处生境的水盐状况有关。
牟晓杰孙志高王玲玲董洪芳
关键词:翅碱蓬黄河口
共1页<1>
聚类工具0